江達滑坡:甘孜安置點裡暖意濃

江達滑坡:甘孜安置點裡暖意濃


江達滑坡:甘孜安置點裡暖意濃

炊煙升起。


江達滑坡:甘孜安置點裡暖意濃

黨員突擊隊在搭建帳篷。


江達滑坡:甘孜安置點裡暖意濃

昂翁降措在為村民測血壓。


秋末冬初,寒意漸濃。

寒冷的天氣更需要濃濃溫情熨帖心靈。

10月13日,在白玉縣蓋玉鄉打乙西村炯青洞臨時安置點,鮮豔的黨旗和國旗高高飄揚,31頂藍色帳篷錯落有致地分佈著,在藍天白雲下分外美麗。

安置點熱鬧非凡,鄉村幹部在奔走忙碌,村民們在燒水打茶,整個安置點生活得到充分保障,秩序井然,看不到受到自然災害影響所帶來的慌亂。

裊裊炊煙驅散寒氣升騰起陣陣暖意,溫暖心底。

▶ 實現安全撤離 一個也沒少

“一村兩組219人,以最快速度實現了安全撤離。”蓋玉鄉黨委副書記雍正貴一邊搭建著帳篷,一邊與記者介紹村民疏散撤離情況。

地處金沙江河谷的打乙西村,有兩個生產組31戶219人。堰塞湖自然災害發生後,打乙西村群眾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緊急撤離急如燃眉。

“金沙江就在腳下,在那裡生活了一輩子,也沒遭淹過,突然疏散撤離,做通思想工作是前提。首先突然撤離還撤離到42公里外的地方,老百姓有點想不通;還有犛牛牽不走,有點捨不得。”蓋玉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白瑪澤翁回憶起做疏散撤離動員工作的情景,說“簡直是磨破了嘴皮子。”

11日上午8時,蓋玉鄉接到緊急疏散撤離通知,鄉黨委政府立刻啟動預案,開展“思想攻堅戰”。鄉村幹部、黨員民兵組成突擊隊,一家一家走,一戶一戶說,安撫情緒,曉明利害。

緊急撤離,意味走得急,圈裡犛牛無法牽走,家裡財產無法帶走……一些村民一時很牴觸。“看到圈裡五十多頭犛牛帶不走,心裡痛啊,真的不想走。現在想起來,糊塗啊,命都沒有了,這些東西還有啥用。再說,即使財產上有點損失,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以後再掙回來就是嘛。”村民扎西最初是典型“頑固分子”,幹部動員、親屬勸說,“磨”到撤離的最後一刻才動身。

通過比前比後、苦口婆心地勸說,蓋玉鄉打乙西村和沙拖村共109戶941人全部同意撤離。

雙管齊下,這邊在勸說,那邊在紮營。兩個安置點100餘頂帳篷搭建起來。萬事俱備只待撤離。

思想通了,帳篷搭好了,只是第一步,如何實現安全撤離,這才是關鍵。特別是打乙西村,因為蓋玉鄉能容納大量撤離人員的平整開闊地較少,219人要撤離到42公里外的炯青洞一塊平地,需要多少車輛?路上怎樣確保安全?把情況往最壞方面想,把事情往最好方面努力。按戶定人,每一戶確定責任人,針對全村10名60歲以上老人和18名0—6歲小孩,進行專門“特護”,確保能按時撤離,更要安全撤離。

臨走前,鄉村幹部挨家挨戶檢查一遍,怕有所遺漏;撤離車輛開動後,迅速設立卡點,防止有村民“留戀”家產,悄悄返回。

11日晚上10時,經過14小時的不懈努力,蓋玉鄉兩村109戶941人安全撤離,到達指定安置點。

“實現安全撤離,一個也沒少。”回顧起11日的撤離工作,白瑪澤翁仍然吁了一口氣,自豪地笑了。

▶關鍵時刻 身份亮出來亮起來

“把架子搭好,再蓋帳篷。”上午1時,在炯青洞臨時安置點,幾個人正在搭建帳篷,忙得不亦樂乎。他們左臂上套著紅袖套,“黨員突擊隊”幾個金黃大字表明瞭他們的身份。

“在這個時候,必須把黨員身份亮出來。”高大的打乙西村村支部書記翁扎拴好帳篷上的繩子,拍拍臂上的紅袖章,簡練的手勢充滿力量。

打乙西村共有10名黨員,10名黨員就是10面旗幟,10名黨員就是219名群眾的依靠。

55歲的簡昂是打乙西村年齡最大、黨齡最長的黨員,在接到緊急疏散撤離通知後,他立刻把兄弟姐妹召集起來開了“家庭會”:“這次疏散撤離是縣委縣政府從大家的安全著想,大家一定要聽招呼聽安排。我是黨員,這個時候就要走在前,你們是我的親人,也不能給我丟臉拖後腿。”經過簡昂的“號召”,不僅他的兄弟姐妹全部響應疏散撤離安排,還親帶親、戚帶戚,帶動鄉親撤離,起到了立竿見影的“帶動輻射”作用。

“我黨齡短,這次撤離成了我的一次鍛鍊機會。” 26歲的打乙西村村委會主任澤仁曉2016年入黨,黨齡雖不長,但黨性很強。一接到疏散撤離通知,他立刻甩開家裡的事,給妻子說:“我是村主任,又是黨員,這個時候我就是黨的人,你把家裡的事整好,做好撤離準備。阿爸阿媽你要照顧,我先去看哈阿登家的情況。”

阿登家有8口人,上有老下有小,特別是阿登父母歲數大身體弱,在撤離中必須重點照看。“忙人家的事你倒積極,人家有老人,你沒老人喲;人家有小孩,你沒小孩喲。”妻子雖然有些怨言,但她知道丈夫就是這“德行”,只好任他去了。

走完了阿登家,又跑彭措家,跑完彭措家,又到降措家,這一跑就是半天,直到撤離前一刻,他才回家,滿含內疚地幫著妻子做著最後的準備。可沒呆上十分鐘,他又與村支部書記一道組織撤離工作去了。

黨旗飄揚在安置點,黨徽閃耀在胸前。“因為險情未除,安置不知何時結束,黨員幹部必須堅持、必須奉獻。”白瑪澤翁說這是要求,也是考驗。

事實證明,這裡的黨員幹部是經得住考驗的。在這裡,巡邏值班黨員頂著、安營紮寨黨員忙著、重活累活黨員爭著……

“這次疏散撤離是一次洗禮,在疏散撤離中,我們黨員不僅把身份亮出來,還把黨員身份亮了起來。” 白瑪澤翁深感欣慰地翹起了大拇指。

▶危急有人幫 百姓心不慌

搬石頭,搭灶頭,燒開水,阿登很忙碌。

好不容易停下來的阿登說:“阿爸阿媽歲數大了,身體不好,我得好好照顧。”

阿登的父親75歲,母親67歲,兩位老人都有患有高血壓,父親更是行動不便,如果要撤離,必須有人幫忙。接到疏散撤離的通知時,阿登犯愁了。他通過宣傳知道上游有堰塞湖,一旦決堤將威脅村子裡所有群眾的生命安全,撤離是最安全的選擇。可這麼危急的時候,各家都在忙各家的事,誰來幫自己呢?

看著兒子愁眉不展,母親確呷唉聲嘆氣,父親布地說:“你們走吧,我這把老骨頭,就在這等死算了。”聽著父親的話語,阿登更加難受,“當時恨不得自己變成大力金剛,有使不完的力氣,一下就把阿爸阿媽背到安置點。”

正在這時,村支部書記翁扎領著村裡的護林員羅布來了。“阿登,你不要慌,羅布負責幫著你撤離。你先把能帶走的東西帶好,記得帶好阿爸阿媽的藥喲。”

一番吩咐後,翁扎又奔向下一家。翁扎剛走,村委會主任澤仁曉走了進來:“阿登哥,準備得怎樣?”掉頭見到羅布在幫忙,澤仁曉邊幫忙收拾東西邊說:“羅布在幫忙就好了,一會我們還要確定黨員幹部來幫你,你自己不要急,看到你一急,老人家就急,本來就有病,這一急那還得了。”澤仁曉又安慰阿登父母:“兩位老人家,你們不要急,沒有過不去的坎,有我們黨員在,有鄉親們幫忙,啥困難都不是事。”

在撤離時,澤仁曉特意帶著兩個青壯年揹著阿登父親、攙扶著阿登母親到達乘車地點,隨隊的醫生又專門為兩位老人測量血壓,讓其服用降壓藥,大家齊心協力把老人安全護送到安置點。

到達了安置點後,布地老人拉著護送他的幹部的手,感激地說:“沒有你們相幫,我這把老骨頭怕真的在這裡等死了,謝謝你們,謝謝你們。”

危難之時見真情,危急關頭有依靠。“說老實話,以往遇到難事我就慌,現在我不慌了,因為再難的事,有黨和政府在後面當靠山,有黨員幹部來幫助,我們就不怕了。”阿登說。

▶當好219名村民的『保健醫生』

測血壓,發藥物,叮囑服藥。在炯青洞臨時安置點,一襲白大褂流動成了一道美麗風景。

這穿著白大褂的年輕人叫昂翁彭措,是蓋玉鄉中心衛生院院長、安置點的“保健醫生”。

設置安置點,31頂帳篷219人“落戶”,由以往的分散居住變成現在的集中安置,衛生安全是個大問題。作為鄉衛生院院長,肩頭責重。

“這麼多人集中安置,最容易發生痢疾等傳染病,所以清潔衛生很重要。” 昂翁彭措根據實際情況,制訂了安置點清潔衛生守則。有了守則怎樣遵守很重要,昂翁彭措一個帳篷一個帳篷地講解,一個村民一個村民叮囑:“要穿好衣服,要講衛生,要洗手,不要喝生水。”

村民們知道了講究清潔衛生的重要性,都養成了勤洗手的好習慣。“以往我不太注意衛生,手髒兮兮地就拿東西吃,現在曉得了不講衛生的壞處,每次吃東西我都要把手洗乾淨。”村民澤措邊說邊展示剛洗過雙手說,“‘講究衛生不得病,做個乾淨好村民。’這話是昂醫生說的,我記住了。”

60歲的白郎珍有著嚴重的高血壓,經常頭暈。偏偏她是個“好記性”,總記不得吃降壓藥。昂翁彭措就成了她的“提示器”。入住安置點後,每天他都要提醒白郎珍:“阿孃,吃降壓藥沒,記得吃喲!”

秋冬季節,氣候變化大,最容易感冒,特別是小孩更是重點“監護對象”。昂翁彭措每天都要對18名小孩巡迴查看一次,一有啥情況,立刻處理,入住安置點後,沒有一個小孩得感冒。看著活蹦亂跳的孩子,父母們都說:“到安置點來,我們最大的擔心就是娃娃生病,現在娃娃些很好,這都多虧了昂醫生。”

219人住在一個安置點,吃喝拉撒是大事。除了做好垃圾處理外,怎樣做好“方便”工作更是大事,建好廁所、管好糞便成了昂翁彭措的“技術活”。

“建廁所要選好風向,風向不對,一人方便大家聞臭。更要做好處理,不然糞便到處飄,細菌到處跑。” 昂翁彭措邊說邊指導村民用生石灰處理填埋糞便。

入住安置點來,沒有一位村民生病。“219個人住在一起,稍不注意就會產生傳染病。既然大家喊我‘保健醫生’,我就要做好工作,保證大家健健康康。” 昂翁彭措說。

▶炊煙升起來 日子『活』起來

伴隨著一聲打火機的輕響,村民曲西手裡的柴火燃起了火苗,她輕輕把柴火填進三塊石頭搭就“爐灶”裡,跳躍的火苗映紅了她的臉頰,她的臉上隨之露出了笑容,“生起火來,有了煙火氣,就有家的生氣,日子就活起來,生活就有了盼頭”。

在炯青洞臨時安置點,甘孜日報社前方報道組看到每兩三頂帳篷前就有一口鍋灶。

曲珍、曲西和幾個夥伴正在燒著開水。“這是到安置點後我第一次生火。前兩天吃乾糧喝礦泉水,讓喝慣了酥油茶的我們很不適應。”曲珍說。

喝酥油茶吃糌粑,是藏民族的飲食習慣。剛搬來安置點,由於條件有限,只能為村民發放礦泉水和餅乾。但很快,就為村民解決了飲水難題,並按照實際地形為村民們確定了“鍋灶安放點”。

炊煙裊裊升起,安置點響起了打茶聲。走在安置點,村民為前方報道組端上香甜的酥油茶,分享甜美的喜悅。

走進炯青洞臨時安置點27號帳篷,見到村民康珠正在整理被蓋。她介紹說,縣裡給每戶村民發了5床棉被,發放了礦泉水、方便麵、餅乾,發放了常用藥,還拉上了電,每天晚上能用上4個小時的電,我們睡了,還有黨員幹部輪流值班。“黨和政府為我們想得很周到,讓我們吃得飽穿得暖還睡得安全。”

“你別看這幾口鍋灶,有了鍋灶,有了炊煙,就有了生氣,整個安置點的日子就‘活’起來了。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乾淨水喝、有病能及時得到治療,這是我們工作必須做到的最低要求。”白瑪澤翁說,目前,兩個安置點已經發放帳篷109頂,棉被550床,發放了大量礦泉水、方便麵及其它乾糧和常用藥物,並加強日常管理,做好心理疏導,讓暫時離開家園的村民在安置點找到家的感覺、感受到家的溫暖、感受到家的幸福。

當前方報道組離開炯青洞臨時安置點時,又見幾口鍋灶升起裊裊炊煙,這炊煙讓報道組不由得想到歌曲《又見炊煙升起》,這炊煙何嘗不像歌手所唱,充滿詩情、充滿畫意,更充滿溫馨、充滿大愛。

白玉縣 安置群眾生活有保障

相 關 連 接

10月11日,我州白玉縣與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江達縣交界處發生山體滑坡,阻斷金沙江干流形成堰塞湖。本次災害威脅到白玉縣建設鎮、蓋玉鄉、絨蓋鄉、金沙鄉一鎮三鄉342戶1787人生命財產安全,該縣立刻啟動應急預案,對危險地帶群眾進行緊急疏散撤離安置。

白玉縣從生活保障、生命安全、衛生健康、心理疏導等方面全面開展安置工作,共設立應急安置點21個,除部分群眾以投親靠友的形式分散安置外,其餘1700餘名群眾均在安置點集中安置。

截止目前,該縣已發放棉被2800床、棉衣棉褲2100套、帳篷450頂、摺疊床1110張、手電筒2100把,提供大米、清油、鍋盔、涼菜、蔬菜、方便麵、礦泉水等生活物資合計60萬元,緊急出動救災車輛120餘臺次、摩托車260輛次、人力2100餘人次。

疏散撤離群眾生活得到充分保障,群眾情緒穩定,整個安置工作井然有序。(黃良富 謝臣仁 餘秋林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