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教学节奏,助力高效课堂

语言节奏

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他的形象隐藏在幕后,但他那时快时慢、时紧时松、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语言风格,让人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这就是语言节奏的魅力。好的语言节奏,一定十分讲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音色的刚柔、韵脚的平仄、句子的对仗,或铿锵有力,或缠绵婉转,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都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有效调节。而不好的语言节奏,会使一个很好的教学设计变得味同嚼蜡。此外,无声语言的开发空间极大。《诗经·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在不知不觉中的“手舞足蹈”就是无声语言,能够很好地弥补有声语言之不足。不难发现,那些讲课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其面部表情、目光、身体姿态、手的动作和脚的移动,都在发生着富有节奏感的变化,这就是无声语言的节奏,能极大地加强有声语言的节奏。

互动节奏

教学必须有互动,良好的互动能有效地维持兴趣、激发热情、促进思维。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自始至终都搞“一言堂”,唱“独角戏”,而且漠视学生的响应,忽略学生的参与,课堂就会显得单调乏味,教学效能低下。即便是“讲授法”,教师也照样可以通过目光、表情、动作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例如,易中天先生在演讲中,常常先是抛出一个“奇谈怪论”,台下就报以掌声笑声;再讲个段子,又是笑声掌声;再作个类比,还是掌声笑声;接着下个结论,台下又是一片热烈的掌声笑声,这种互动节奏,表明师生已进入高度默契的状态,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当然,这只是极端的例子,教师上课自然无须安排如此强烈的互动节奏,但不能缺乏必要的互动。目前盛行的教学互动,其中不乏肤浅的互动、“脑残”的互动,甚至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的虚假互动,这一倾向应当及时纠正。

认知节奏

在认知过程中,人的动机、注意、感觉、知觉、理解、记忆、想象和思维,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这些因素密切相关。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习者在未能开启动机、聚焦注意、充分感知的前提下,就做了一大堆关于理解、记忆、想象与思维的工作,其结果是即使想学都学不进去。常见的现象是:堆满文字的PPT,频繁切换,学生连读一遍还来不及,更谈不上对信息的感知了。要知道,思维的基础是感知。在感知未完成的情况下,就组织学生开展分析、推理、综合、判断一类的思维活动,无异于不打地基就盖高楼。

人的认知的基本节奏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感知尚未完成,认知何从谈起?当然,认知节奏与推进节奏密切相关,认知节奏的问题往往可归结为推进节奏的问题。

呈现节奏

众所周知,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PPT呈现,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好课一定有好的呈现节奏。每节课上,该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呈现什么内容,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在呈现方式上,可以是“实物—图像—文字(符号) ……”交替进行;或是“直观—形象—抽象……”交替进行。哪怕是借助多媒体,也可以有步骤、有选择、分主次地进行文本呈现、关键词呈现、图形呈现、符号呈现、视频呈现、关系呈现。一定要让核心信息,从大量的语言文字中凸显出来,形成精美的构造,既有理性的精确,又有感性的灵动。

心理节奏

《礼记·杂记下》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大意是:只张不弛,即使是文王武王都做不到;弛而不张,文王武王不会那么做的;有张有弛,才是文王武王的治理之道。与此类似,一堂课如果始终高度紧张,会让人精神崩溃;如果总是松松垮垮,会令人昏昏欲睡。故一堂好课,一定有松有紧,有庄有谐,让大脑的兴奋中心在左脑与右脑、前脑与后脑之间不断转换,避免单调与疲劳。比如,教师可以把严肃的话题浅显化、柔性化、幽默化、形象化,使之变得张弛有致。

推进节奏

教学推进太快,学生“吃不了”;推进太慢,学生“吃不饱”;推进速度适中,学生才能“吃得饱又吃得好”。教学应当该快则快,该慢则慢,有快有慢,快慢结合。教学的推进节奏,一定要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节。古典奏鸣曲式的推进节奏,是按“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流程走的。类似地,教学的推进节奏,可以用教学流程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一种推进节奏;“微观—中观—宏观”是一种推进节奏,倒过来,“宏观—中观—微观”也是一种的推进节奏。有人就按照“创境—入境—出境”的推进节奏,开展“情境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推进节奏最忌讳复杂、混乱。好的推进节奏应当既清晰又简洁,既合情又合理,既有预设又有生成。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心中的教学推进节奏是含糊不清的,即使清晰也未能根据课堂需要加以灵活调节。

提问节奏

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得好:“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课堂提问,是导向、激趣、启思的综合性艺术。但提问也要讲究节奏,不能乱来。要做到既能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又不使学生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富有节奏感的提问,一定能妥善处理好主与次、多与少、深与浅、疏与密、总与分、快与慢、正与反的辩证关系,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片面强调知识的逻辑性,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一味进行狂轰滥炸、穷追猛打,必定是哀鸿遍野、狼狈不堪。当然,如果只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却无视知识的逻辑性,也必定如隔靴搔痒、不得要领。常见的提问有:提示式提问、路标式提问、递进式提问、启发式提问、归纳式提问、转换式提问等。教师要采取适当的组合,把握提问的尺度,控制提问的数量,保证提问的质量,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在保护其自尊心与积极性的前提条件下,给予恰当且睿智的回应。

情感节奏

本文的情感也包括情绪,都指人的态度体验,只不过情感多指向于人的社会需求的满足,而情绪多指向于人的个人需求的满足。情感是教学的强大推动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于中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当情感与理智相冲突时,往往是理智甘拜下风,很容易感情用事。因此,教师要妙用情感的力量,设法让学生的情绪在“紧张—舒缓—紧张—舒缓……”交替变化中,实现螺旋式上升,进入积极饱满的状态。必要时,可以幽默一下,调侃一下。易中天先生就深谙此道。例如,在《品三国》的讲座中,讲到孙策与周瑜时,他是这么说的:“那时候江东的老百姓都称孙策为‘孙郎’,称周瑜为‘周郎’。郎,就是小伙子,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喜欢‘美眉’,所以孙策和周瑜分别娶到了当时最漂亮的两个‘美眉’……”这番幽默的话语,既讲述了历史事实,又调节了情感节奏。

当然,上述各类节奏,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达成和谐的统一,才能呈现出最佳的整体节奏。例如,有的教师上课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具有很好的“语言节奏”,但由于教学内容填充太多,只能蜻蜓点水,平均用力,导致“推进节奏”与“认知节奏”出了问题,而紧接着又会打乱课堂的“情感(情绪)节奏”与“心理节奏”,最后破坏了教学的整体节奏,从而妨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