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教學節奏,助力高效課堂

語言節奏

趙忠祥主持的《動物世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儘管他的形象隱藏在幕後,但他那時快時慢、時緊時鬆、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語言風格,讓人如痴如醉,彷彿身臨其境。這就是語言節奏的魅力。好的語言節奏,一定十分講究語氣的輕重、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音色的剛柔、韻腳的平仄、句子的對仗,或鏗鏘有力,或纏綿婉轉,或迴旋往復,或一瀉千里,都要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有效調節。而不好的語言節奏,會使一個很好的教學設計變得味同嚼蠟。此外,無聲語言的開發空間極大。《詩經·大序》中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磋嘆之;磋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在不知不覺中的“手舞足蹈”就是無聲語言,能夠很好地彌補有聲語言之不足。不難發現,那些講課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其面部表情、目光、身體姿態、手的動作和腳的移動,都在發生著富有節奏感的變化,這就是無聲語言的節奏,能極大地加強有聲語言的節奏。

互動節奏

教學必須有互動,良好的互動能有效地維持興趣、激發熱情、促進思維。如果在課堂上,教師自始至終都搞“一言堂”,唱“獨角戲”,而且漠視學生的響應,忽略學生的參與,課堂就會顯得單調乏味,教學效能低下。即便是“講授法”,教師也照樣可以通過目光、表情、動作等方式,與學生進行良好互動。例如,易中天先生在演講中,常常先是拋出一個“奇談怪論”,臺下就報以掌聲笑聲;再講個段子,又是笑聲掌聲;再作個類比,還是掌聲笑聲;接著下個結論,臺下又是一片熱烈的掌聲笑聲,這種互動節奏,表明師生已進入高度默契的狀態,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當然,這只是極端的例子,教師上課自然無須安排如此強烈的互動節奏,但不能缺乏必要的互動。目前盛行的教學互動,其中不乏膚淺的互動、“腦殘”的互動,甚至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的虛假互動,這一傾向應當及時糾正。

認知節奏

在認知過程中,人的動機、注意、感覺、知覺、理解、記憶、想象和思維,都在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這些因素密切相關。現在,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習者在未能開啟動機、聚焦注意、充分感知的前提下,就做了一大堆關於理解、記憶、想象與思維的工作,其結果是即使想學都學不進去。常見的現象是:堆滿文字的PPT,頻繁切換,學生連讀一遍還來不及,更談不上對信息的感知了。要知道,思維的基礎是感知。在感知未完成的情況下,就組織學生開展分析、推理、綜合、判斷一類的思維活動,無異於不打地基就蓋高樓。

人的認知的基本節奏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感知尚未完成,認知何從談起?當然,認知節奏與推進節奏密切相關,認知節奏的問題往往可歸結為推進節奏的問題。

呈現節奏

眾所周知,同樣的內容,用不同的PPT呈現,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好課一定有好的呈現節奏。每節課上,該在什麼時間以什麼方式呈現什麼內容,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教師一定要心中有數。在呈現方式上,可以是“實物—圖像—文字(符號) ……”交替進行;或是“直觀—形象—抽象……”交替進行。哪怕是藉助多媒體,也可以有步驟、有選擇、分主次地進行文本呈現、關鍵詞呈現、圖形呈現、符號呈現、視頻呈現、關係呈現。一定要讓核心信息,從大量的語言文字中凸顯出來,形成精美的構造,既有理性的精確,又有感性的靈動。

心理節奏

《禮記·雜記下》說:“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大意是:只張不弛,即使是文王武王都做不到;弛而不張,文王武王不會那麼做的;有張有弛,才是文王武王的治理之道。與此類似,一堂課如果始終高度緊張,會讓人精神崩潰;如果總是鬆鬆垮垮,會令人昏昏欲睡。故一堂好課,一定有松有緊,有莊有諧,讓大腦的興奮中心在左腦與右腦、前腦與後腦之間不斷轉換,避免單調與疲勞。比如,教師可以把嚴肅的話題淺顯化、柔性化、幽默化、形象化,使之變得張弛有致。

推進節奏

教學推進太快,學生“吃不了”;推進太慢,學生“吃不飽”;推進速度適中,學生才能“吃得飽又吃得好”。教學應當該快則快,該慢則慢,有快有慢,快慢結合。教學的推進節奏,一定要根據課堂實際及時調節。古典奏鳴曲式的推進節奏,是按“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流程走的。類似地,教學的推進節奏,可以用教學流程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是一種推進節奏;“微觀—中觀—宏觀”是一種推進節奏,倒過來,“宏觀—中觀—微觀”也是一種的推進節奏。有人就按照“創境—入境—出境”的推進節奏,開展“情境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推進節奏最忌諱複雜、混亂。好的推進節奏應當既清晰又簡潔,既合情又合理,既有預設又有生成。不難發現,有些教師心中的教學推進節奏是含糊不清的,即使清晰也未能根據課堂需要加以靈活調節。

提問節奏

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得好:“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方向。”課堂提問,是導向、激趣、啟思的綜合性藝術。但提問也要講究節奏,不能亂來。要做到既能引導學生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又不使學生變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富有節奏感的提問,一定能妥善處理好主與次、多與少、深與淺、疏與密、總與分、快與慢、正與反的辯證關係,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開啟學生的思維。如果只是片面強調知識的邏輯性,不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一味進行狂轟濫炸、窮追猛打,必定是哀鴻遍野、狼狽不堪。當然,如果只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卻無視知識的邏輯性,也必定如隔靴搔癢、不得要領。常見的提問有:提示式提問、路標式提問、遞進式提問、啟發式提問、歸納式提問、轉換式提問等。教師要採取適當的組合,把握提問的尺度,控制提問的數量,保證提問的質量,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在保護其自尊心與積極性的前提條件下,給予恰當且睿智的回應。

情感節奏

本文的情感也包括情緒,都指人的態度體驗,只不過情感多指向於人的社會需求的滿足,而情緒多指向於人的個人需求的滿足。情感是教學的強大推動力,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於中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當情感與理智相沖突時,往往是理智甘拜下風,很容易感情用事。因此,教師要妙用情感的力量,設法讓學生的情緒在“緊張—舒緩—緊張—舒緩……”交替變化中,實現螺旋式上升,進入積極飽滿的狀態。必要時,可以幽默一下,調侃一下。易中天先生就深諳此道。例如,在《品三國》的講座中,講到孫策與周瑜時,他是這麼說的:“那時候江東的老百姓都稱孫策為‘孫郎’,稱周瑜為‘周郎’。郎,就是小夥子,有讚美的意思。所以‘孫郎’就是‘孫帥哥’,‘周郎’就是‘周帥哥’,帥哥都喜歡‘美眉’,所以孫策和周瑜分別娶到了當時最漂亮的兩個‘美眉’……”這番幽默的話語,既講述了歷史事實,又調節了情感節奏。

當然,上述各類節奏,是相互聯繫的,只有達成和諧的統一,才能呈現出最佳的整體節奏。例如,有的教師上課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具有很好的“語言節奏”,但由於教學內容填充太多,只能蜻蜓點水,平均用力,導致“推進節奏”與“認知節奏”出了問題,而緊接著又會打亂課堂的“情感(情緒)節奏”與“心理節奏”,最後破壞了教學的整體節奏,從而妨礙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