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退潮,影視產業經歷陣痛未必是件壞事?

看電視

從平臺到製作方,再到投資方,都感受到了森森寒意。資本熱潮褪去之後,影視市場正在經歷迴歸冷靜的陣痛,不少從業者都在積極呼籲行業回到以內容為主導的健康體系下,行業或許迎來了體系化秩序重建的好機會。

文 | 蘇蘇

來源 | Vlinkage

今年,是內容產業變革叢生的一年。在內容方面,好的內容被賦予更多市場信心,視頻網站主導的平臺購劇模式正在脫離“一次性版權購買”的方式,取而代之是與製作方共擔風險共享利益。

與此同時,高口碑內容在今年的市場表現卻依然呈兩級分化,似乎還未做好迎接高品質內容的準備,既有《天盛長歌》的惜敗,也有《延禧攻略》的逆襲,有志於做優質內容的製作方們依然喜憂參半。

有人說,這是影視產業走向體系化的秩序和規則重建階段;也有人說,這是資本熱潮褪去之後影視市場正在迴歸冷靜的陣痛;還有人說,這是市場需求至清至明的美好時代,是內容人真正的春天。

资本退潮,影视产业经历阵痛未必是件坏事?

資本寒冬,誰先知?

彷彿一夕之間,資本寒冬就成了影視從業者見面必談的話題,從平臺到製作方,再到投資方,似乎都感受到了森森寒意。

不少財經媒體從資本市場捕捉到影視公司今年的疲軟表現,譬如今年影視行業IPO一片慘淡,開心麻花、新麗傳媒等被寄予厚望的影視公司主動撤材料,目前IPO的排隊大軍中影視傳媒板塊僅剩博納影業;

文體娛樂業A股併購金額以及在市場併購總規模的佔比均一降到底;整個A股影視化板塊市值蒸發嚴重,除了停牌的萬達電影和因115億併購芒果TV等5家公司實現轉型的芒果超媒(“快樂購”)未受市場暴跌影響,其他26家影視化公司股價一片慘淡;

幾家知名影視公司大股東股權質押率過高,面臨失去控制權的風險,影視公司通過質押股權融資的操作空間大幅減少,等等。

资本退潮,影视产业经历阵痛未必是件坏事?

前不久,有媒體披露出今年橫店影視城的慘淡現狀,比如從今年三四月份開始,影視劇項目開工數量減少,尤其是大投資的電視劇,數量下降明顯,而小成本的網劇和網大則並未受到影響。

數據也表明,今年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與前兩年相比播放量均下降明顯,備受看好的幾部頭部內容卻未能取得現象級的播放成績,電視劇和綜藝市場今年整體表現不佳。

從資本市場的表現,到影視市場開機項目數量表現,再到今年內容的整體市場表現,似乎都在說明,今年的影視業與前幾年熱熱鬧鬧的熱錢湧動相比,真的降溫不少。

幾年前,資本熱潮來襲時,受到衝擊的傳統影視從業者喜憂參半,惟恐在資本裹挾下喪失創作話語權,如今,資本熱潮褪去,從業者同樣有的鎮定有的慌亂。

水淺了,誰在裸泳?

4年前,IP開發成為潮流,也成為資本進入影視產業的最佳載體,BAT對IP產業開發的加大投入助推下,業內陷入囤積IP和哄搶明星的競爭怪圈。為了開發IP,影視公司紛紛引入外部資金,以業績對賭的形式持續加大對內容的投入。

资本退潮,影视产业经历阵痛未必是件坏事?

一時間,製片人和出品人都在談IP開發前景可期,對資本市場的青睞喜出望外,對賭協議彷彿成為“靈丹妙藥”。

但傳統編劇、導演卻沒那麼樂觀,作為內容創作的實際執行者,他們對IP過度開發擠壓原創作品市場空間的趨勢感到焦慮,更對資本裹挾創作,拉昇演員片酬導致製作成本被壓縮而不滿。

對於主導項目的製片方和出品方來說,願意花真金白銀的資本方,和影視內容的甲方平臺,才是影視內容創作方向的直觀影響因素,只要他們願意,影視製作的規則都能為其重新制定。

至於那些憂心忡忡、對IP開發抱有牴觸情緒的傳統創作者們,要麼徹底市場化加入這場資本狂歡帶來的內容盛宴,要麼被市場淘汰。

三年間,傳統創作者們的預言不幸被驗證,一大批IP開發作品口碑撲街,被捆綁的流量明星也因被過度消費徹底失去觀眾緣,粗製濫造的作品甚至讓不少觀眾對國產劇喪失信心,“資本”成為所有亂象的“罪魁禍首”。

资本退潮,影视产业经历阵痛未必是件坏事?

當IP開發、流量明星、對賭協議成為從業者聞之色變的名詞,有了資本加持的內容也因口碑崩塌而市場表現乏力,至此,資本開始撤離這片被玩壞的市場。

在資本熱潮湧入之前,影視行業有著自己的規則,儘管也有題材跟風、同質化嚴重等等現象存在,但產業體系整體仍然井然有序,創作才是內容價值的根本驅動力。

如今,當資本退潮之後,不少從業者都在積極呼籲行業回到以內容為主導的健康體系下。

華誼兄弟王中磊曾表示,只有水淺了,才會暴露出問題。現在水淺了,可以更加專注地把資本投給認真做內容,對內容有見解的企業。現在資本冷落了,反而可以專心與優質內容端進行對接。

導演陳嘉上談到資本寒冬時曾表示,他覺得大部分退場的都是那些“起鬨”的資本,利潤在哪裡就跑到哪裡。現在剩下一群真懂內容的人留下來,少了一些對手,可能對行業來說還是更有好處。

而且市場都有周期,上升下落,趁下落的時候整合是最好的時機。對於創作人來說,無論寒冬,還是黃金時代,都應該關注創作本身。

就連在網劇和IP開發風生水起時入局,如今已經在網劇生產領域有著絕對話語權的白一驄,也表示不會受到資本退潮的影響,在他看來,“前幾年因為影視行業發展過熱,很多資本進入,導致這個行業突然變成一個利潤很高的行業,大家都在拼命的開機、發行,產量變得很高。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間,更多的是有一些資本主導的內容在創作,變得很市場化。寒冬來了,資本撤了,來這個行業賺錢的人慢慢在離場,剩下的都是創作者,所以對於創作者們來說是挺好的事。寒冬只是對於資本來說是寒冬,對於我們創作人來說是不一樣的,而且可能會更好。

“因為這個寒冬讓整個行業變得不那麼浮躁,可以靜下來好好去看看是不是走太快了,可以調整一下自己的節奏,可以從容地做一些內容。比如好多項目之前特別匆忙就要開機,現在沒錢開機了,大家踏踏實實做好了再開,挺好的。”

资本退潮,影视产业经历阵痛未必是件坏事?

資本退潮之後,裸泳的人匆匆上岸。但市場就能真正迴歸內容本身,創作者們就能理所迴歸到埋頭創作的舊時光嗎?

新語境下,如何定義“內容為王”?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前不久,CMC資本及華人文化集團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黎瑞剛曾就中國泛文娛領域的現狀談到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目前市場需求仍然處於持續升級和下沉中,新的消費需求仍然在不斷出現,而技術的快速迭代和政策的引導,都在推動著文創內容向前發展。

他同時談到,急功近利、套現變現的資本遊戲,歸根結底並不是面向消費者,而是面向資本家。

今天的消費者已經不是所謂的“沙發土豆”,尤其是今天年輕一代的文化消費者,眼界、閱歷、審美能力,甚至內容創造能力,已經遠遠超越了曾經“自以為是”的文化創意產業創作者和管理者,任何對受眾不尊重、不研究、不融入的創作者,最後都會被淘汰。

资本退潮,影视产业经历阵痛未必是件坏事?

也就是說,從整個行業的發展來看,產業依然向著市場化的方向演進,創作者們擺脫了資本的裹挾,面臨的是越來越明晰的市場化命題。用互聯網語境來說,如今的受眾已經不再是“觀眾”,而是“用戶”,內容的創作思維也應該從“提供好內容給觀眾”變成“打造滿足受眾娛樂需求的優質內容產品”。

今年,大製作、強內容、高品質,豆瓣評分甚至高達8分的《天盛長歌》,市場表現不如同樣強制作、高品質,投資更小卻內容更具爽感的《延禧攻略》。說明當下的影視劇市場,只有兼顧品質和受眾口味的內容,才是最受市場歡迎的內容。

這也意味著,當行業人積極思考如何在資本退潮後進行行業整合,建立起科學有序的產業體系時,“內容為王”也應該納入新的市場化指標,對於創作者來說,不僅要埋頭創作,更要抬頭看看市場和受眾。

资本退潮,影视产业经历阵痛未必是件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