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2018年10月13日至14日,"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法国巴黎中国电影电影节等国内外40多所院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共同就"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电影教育和中国电影学派构建"主题展开学术研讨。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影教育在世界电影教育体系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身份和地位,拉开了探索"来自中国、体现中国、代表中国"的中国电影学派的大幕。本届论坛旨在通过梳理四十年来中国电影发展历程,探讨中国电影教育的发展逻辑与中国电影学派人才保障之间的关联,为中国电影从大到强的未来征程贡献智慧与力量。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一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王鸿海致辞

13日上午的开幕上,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王鸿海进行了致辞。王校长回顾了中国电影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北京电影学院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坐标与成绩,重点介绍了中国电影学派与中国电影教育之间的内在逻辑。他指出,在今天变化着的电影教育生态中,教育者应从中国电影教育的实践和经验出发,以传承与创新的发展思路,积极参与到全球语境下电影教育学科范式转型的探索,推进中国电影学派进入一个新阶段与新境界,助力中国电影向电影强国行进。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二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黄式宪教授致辞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黄式宪教授代表中国电影"第五代"的老师辈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以"第五代"早期拍摄电影的经历为线索,回忆特殊时代背景下拍摄电影所遇到的困难,褒扬了电影人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黄教授总结到"第五代"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电影自改革开放以来蓬勃发展的历史节点。

开幕式之后,七位专家围绕"艺术教育视域下的电影教育"的主题进行了大会主旨演讲。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三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军研究员演讲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军研究员从电影教育的历史节点、体系完善、现存问题以及创新模式等四个维度展开论述,阐述了中国电影教育体系由计划单一走向多元共生、由高等教育精英化培养到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开展、由学校教育走向互联网学习、由学术教育向职业教育扩展的日趋完整的事实。

他提出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应重点考量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网络时代传统受众向数字原住民的变化;二是泛艺术教育生态下,电影从业人员文化素养以及与世界交往应匹配更高级别的艺术品位,创作满足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品;三是电影教育应与职业需求对接,允许多样化的工种进入教育体系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四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路海波演讲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路海波教授围绕"年轻影人用新思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展开分享。他结合中国电影走势梳理了中国电影教育的发展脉络以及教育观点的转变,强调电影人肩负了复兴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电影教育者应该以自身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做好人才培育工作。此外,陆教授提出中国电影教育应尝试实现两个转型:一是观念的转变,从耻于商业电影向重视商业电影的转变;二是电影教育招生的改革,应拓宽理工科进入通道,弥补电影叙事逻辑不足的短板。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五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李道新教授演讲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李道新教授以"电影史教育与电影学派的主体自觉"为题,他从电影史教育课程切入,阐述了电影史教育与电影教育的深厚关系,提出电影教育应以史为鉴、与史对话,将电影史纳入电影教育研究领域,开展更为开放、自由、深入的探索。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六 中央音乐学院陈小龙副教授演讲

中央音乐学院陈小龙副教授从儿童教育切入来分析当下音乐教育错失的原因,他认为艺术门类具有相通性,艺术教育应深入到基层,提高大众的音乐素质教育,不能局限于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而应拓展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艺术教育。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七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郑勤砚副教授演讲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郑勤砚副教授就"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和趋势"展开探讨,重点探讨艺术与电影的关系、电影电视中的"儿童"形象、艺术教育的机遇与挑战等三个方向,她认为我们处在科技、数字媒体、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时代,电影教育作为一种艺术应基于变化做出应对,以问题导向思维增加通识教育比例,增强电影的艺术化功能;其次,做电影教育要有超前的思维模式,善于利用新媒体发展电影事业,使电影教育获得技术发展的红利。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八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马兰清(Gina Marchetti)教授演讲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马兰清(Gina Marchetti)教授也作了发言,她以香港大学开设的慕课课程(MOOC)为例,详细地介绍了慕课课程的特点与功能。通过数据的展示,总结出慕课课程与高校课堂的差异:慕课课程受众广泛,但与艺术和人文相关的课程相对较少。她认为电影教育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扩展电影教育的覆盖面,推进电影教育由专业化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普及。

本次论坛还设置六个分论坛,分别从"第五代"的培养经验、综合高校的电影教育、青少年的电影教育、电影教育的国际视野以及电影教育的发展模式等多个维度出发,探讨和总结电影教育的中国经验,为中国电影教育的未来构架"蓝图"。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九 分论坛一嘉宾和工作人员合影

分论坛一的教授和学者均是北京电影学院"第五代"的任教老师。在论坛上,他们回顾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以及"第五代"的培养经验,对当下电影教育的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教授们一致认为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经验在于积累和传承,"七八班"(第五代)模式不可复制,也不应该复制,而应在传承与创新中发扬。再度强调电影并非纯粹理论,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电影教育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保留精英教育的优秀传统。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十 分论坛三的教授学者们正在进行学术交流

分论坛二、三聚焦于综合高校的电影教育,专家学者们分别从高校电影学科建设、中国电影史教学、电影学学科设置、电影美育功能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当下综合高校的电影教育发展现状。专家们认为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高校电影电影教育应充分认识与发挥电影的教育功能,将教育功能与高校课程有机结合,从而提升课程的到达率与满意度。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十一分论坛四嘉宾合影

分论坛四汇集了来自各高校专家学者和中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针对青少年电影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详细论述了中学电影教育的反思、跨学科电影教育模式研究、儿童电影创作、电影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等教育行业的现实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对策。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十二 分论坛五嘉宾合影

分论坛五聚焦"电影教育的国际视野",学者们从少儿电影的国际影响力、英国电影教育经验、波兰电影教育、留学生电影以及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模式等维度展开探讨,认为中国电影教育体系是世界电影体系的有机构成,发展中国电影教育的正确路径应植根中国,面向世界,既要基于中国理论与实践提炼中国模式,又要借鉴海外模式融合发展。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十三 研究生们正在进行学术交流

分论坛六是专门设置的研究生分论坛,聚焦电影教育体系建设与模式探索,学生们以英国、德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为例,详细分析了中国电影教育的发展方案、课程建设、微电影创作培养、学徒制模式及后现代语境下的互动与公共教育。

在14日上午的闭幕式环节,国内外七位专家学者将研究视角对准"中国电影学派构建",以中国电影学派视域观照电影教育历史、电影学派国际传播以及民族电影运动和区域电影创研,从学理阐述和实操归纳层面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电影学派体系的内容支撑。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十四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周星教授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周星教授,发表了"中国电影学派视域中的电影教育历史嬗变意义"的演讲,沿着时间脉络梳理四十年电影教育模式的演变以及当下各高校电影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阐述了电影和时代变化给电影教育带来的的深刻影响。

他肯定了"第五代"所代表的北京电影学院等核心高校的传统地位,同时说明,当代在跨界交流的影视合流、胶片的消亡、DV的流行、网络的普及等外部环境影响下,电影人才的培养逐渐向一些传媒学院和综合性高校扩展,促使了中国电影教育一个核心不变,但更为多元、不拘一格的教育格局已经形成。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十五 宁波诺丁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主任任格雷演讲

宁波诺丁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主任任格雷教授发表了"保护人文社会科学: 教育中的电影"的主题演讲。他将电影的功能上升到缓解世界的动荡以及抵御民粹主义等高度,主张以电影为主导的双向交流机制甚至多方向流动机制的建立。电影教育者应维护艺术,使其不被科学学科所占据,学生电影实践需以事实为依据,批判性思考电影与政治的关系及电影的全球化和地方化问题。教授总结到发展电影产业的源头在于将电影历史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发挥电影的桥梁沟通作用。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十六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王志敏教授演讲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王志敏教授,就"中国电影教育在中国电影学派构建中的可作为空间"主题展开,概括出电影教育具有驱动引领电影市场、聚集电影人才、开拓人文思想的三大功能。他认为中国电影教育模式的开拓和探索是驱动中国电影发展的前提,注重历史的传承和适应时代的需求是关键。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十七 美术教育家、巴黎中国电影节创办主席高醇芳发来演讲视频

美术教育家、巴黎中国电影节创办主席高醇芳围绕"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与传播"分享观点,介绍了法国电影节中的中国电影放映现状,提出中国电影在海外电影放映中要关注影片翻译、做好剧情介绍与海外宣传,并应回归到中国教育源头思考电影体系构建与传播问题。培养中国电影学派导演应有的素养和文化水平,才能面对国际面向未来。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十八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教授演讲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教授作了"从'新力量导演'的教育背景思考互联网时代下电影人才培养问题"的发言,详细分析了新世纪中国电影在观念、市场规模、产业链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变化,并以对导演门槛、教育背景、专业方向、综合素质进行归纳,总结了新力量导演的独特性与复杂性。他提出应处理好综合性大学影视专业教育的十大"二元对立"关系,新语境下,电影教育应重点培养导演、编剧、制片人等工种,同时提高技能型人才的人文素养。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十九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系主任、教授李洋演讲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系主任、教授李洋从"电影教育与民族运动"的关联视角切入,集中阐述了电影从世界走向了民族化的特征与进程,评价了电影史上的电影运动对于电影教育的促进作用,并以蒙太奇学派、波兰电影学派、捷克新浪潮为案例,提出首先要以青年文化为中心,激发青年使用已有资源进行创作,充分发扬个性与时代结合的创作特征。其次,电影教育要把电影艺术置于艺术史的创新范畴里进行考量,且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媒介技术的主体作用。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二十 重庆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西南大学文学院影视系主任刘帆副教授演讲

重庆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西南大学文学院影视系主任刘帆副教授以"面向'双一流'建设的西南电影实创教育"做了交流与思考,他分析了当下各大综合类高校在拍摄、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所面临的境遇,他认为实创教育的重点应在学科建设导向、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和建设投入上。

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

图二十一 第五届中国电影教育国际论坛嘉宾合影

本次论坛通过分享电影教育的中国经验,立足当下、放眼国际,深入探讨了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如何创造电影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向世界开放、合作的空间。与会代表高度同意,在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学术大旗下,以"中国电影教育联盟"为平台,一同打造丰富多彩的电影教育学术共同体,为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体系中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做出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