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2018年10月13日至14日,"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本次論壇由北京電影學院主辦,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承辦,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香港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法國巴黎中國電影電影節等國內外40多所院校和機構的專家學者出席論壇,共同就"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電影教育和中國電影學派構建"主題展開學術研討。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電影教育在世界電影教育體系中確立了自己獨特的身份和地位,拉開了探索"來自中國、體現中國、代表中國"的中國電影學派的大幕。本屆論壇旨在通過梳理四十年來中國電影發展歷程,探討中國電影教育的發展邏輯與中國電影學派人才保障之間的關聯,為中國電影從大到強的未來征程貢獻智慧與力量。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一 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王鴻海致辭

13日上午的開幕上,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王鴻海進行了致辭。王校長回顧了中國電影教育的發展歷程以及北京電影學院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座標與成績,重點介紹了中國電影學派與中國電影教育之間的內在邏輯。他指出,在今天變化著的電影教育生態中,教育者應從中國電影教育的實踐和經驗出發,以傳承與創新的發展思路,積極參與到全球語境下電影教育學科範式轉型的探索,推進中國電影學派進入一個新階段與新境界,助力中國電影向電影強國行進。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二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黃式憲教授致辭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黃式憲教授代表中國電影"第五代"的老師輩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以"第五代"早期拍攝電影的經歷為線索,回憶特殊時代背景下拍攝電影所遇到的困難,褒揚了電影人精益求精的創作精神。黃教授總結到"第五代"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中國電影自改革開放以來蓬勃發展的歷史節點。

開幕式之後,七位專家圍繞"藝術教育視域下的電影教育"的主題進行了大會主旨演講。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三 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劉軍研究員演講

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劉軍研究員從電影教育的歷史節點、體系完善、現存問題以及創新模式等四個維度展開論述,闡述了中國電影教育體系由計劃單一走向多元共生、由高等教育精英化培養到中小學基礎教育的開展、由學校教育走向互聯網學習、由學術教育向職業教育擴展的日趨完整的事實。

他提出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應重點考量三個層面的問題:一是網絡時代傳統受眾向數字原住民的變化;二是泛藝術教育生態下,電影從業人員文化素養以及與世界交往應匹配更高級別的藝術品位,創作滿足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品;三是電影教育應與職業需求對接,允許多樣化的工種進入教育體系滿足行業發展需求。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四 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主任路海波演講

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主任路海波教授圍繞"年輕影人用新思路講好中國故事"的主題展開分享。他結合中國電影走勢梳理了中國電影教育的發展脈絡以及教育觀點的轉變,強調電影人肩負了復興中華文化的歷史使命,電影教育者應該以自身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做好人才培育工作。此外,陸教授提出中國電影教育應嘗試實現兩個轉型:一是觀念的轉變,從恥於商業電影向重視商業電影的轉變;二是電影教育招生的改革,應拓寬理工科進入通道,彌補電影敘事邏輯不足的短板。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五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影視系主任李道新教授演講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影視系主任李道新教授以"電影史教育與電影學派的主體自覺"為題,他從電影史教育課程切入,闡述了電影史教育與電影教育的深厚關係,提出電影教育應以史為鑑、與史對話,將電影史納入電影教育研究領域,開展更為開放、自由、深入的探索。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六 中央音樂學院陳小龍副教授演講

中央音樂學院陳小龍副教授從兒童教育切入來分析當下音樂教育錯失的原因,他認為藝術門類具有相通性,藝術教育應深入到基層,提高大眾的音樂素質教育,不能侷限於高校音樂素質教育,而應拓展為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藝術教育。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七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鄭勤硯副教授演講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鄭勤硯副教授就"中國美術教育的現狀和趨勢"展開探討,重點探討藝術與電影的關係、電影電視中的"兒童"形象、藝術教育的機遇與挑戰等三個方向,她認為我們處在科技、數字媒體、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時代,電影教育作為一種藝術應基於變化做出應對,以問題導向思維增加通識教育比例,增強電影的藝術化功能;其次,做電影教育要有超前的思維模式,善於利用新媒體發展電影事業,使電影教育獲得技術發展的紅利。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八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馬蘭清(Gina Marchetti)教授演講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馬蘭清(Gina Marchetti)教授也作了發言,她以香港大學開設的慕課課程(MOOC)為例,詳細地介紹了慕課課程的特點與功能。通過數據的展示,總結出慕課課程與高校課堂的差異:慕課課程受眾廣泛,但與藝術和人文相關的課程相對較少。她認為電影教育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優勢,擴展電影教育的覆蓋面,推進電影教育由專業化教育向大眾教育的普及。

本次論壇還設置六個分論壇,分別從"第五代"的培養經驗、綜合高校的電影教育、青少年的電影教育、電影教育的國際視野以及電影教育的發展模式等多個維度出發,探討和總結電影教育的中國經驗,為中國電影教育的未來構架"藍圖"。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九 分論壇一嘉賓和工作人員合影

分論壇一的教授和學者均是北京電影學院"第五代"的任教老師。在論壇上,他們回顧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歷史演變與發展以及"第五代"的培養經驗,對當下電影教育的發表了獨到的見解。教授們一致認為北京電影學院的教學經驗在於積累和傳承,"七八班"(第五代)模式不可複製,也不應該複製,而應在傳承與創新中發揚。再度強調電影並非純粹理論,而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產物;電影教育在普通教育的基礎上保留精英教育的優秀傳統。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十 分論壇三的教授學者們正在進行學術交流

分論壇二、三聚焦於綜合高校的電影教育,專家學者們分別從高校電影學科建設、中國電影史教學、電影學學科設置、電影美育功能等多個維度探討了當下綜合高校的電影教育發展現狀。專家們認為在信息化和大數據時代,高校電影電影教育應充分認識與發揮電影的教育功能,將教育功能與高校課程有機結合,從而提升課程的到達率與滿意度。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十一分論壇四嘉賓合影

分論壇四彙集了來自各高校專家學者和中小學一線教育工作者,針對青少年電影教育的現狀與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詳細論述了中學電影教育的反思、跨學科電影教育模式研究、兒童電影創作、電影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等教育行業的現實問題並給出了相應對策。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十二 分論壇五嘉賓合影

分論壇五聚焦"電影教育的國際視野",學者們從少兒電影的國際影響力、英國電影教育經驗、波蘭電影教育、留學生電影以及中國電影海外傳播模式等維度展開探討,認為中國電影教育體系是世界電影體系的有機構成,發展中國電影教育的正確路徑應植根中國,面向世界,既要基於中國理論與實踐提煉中國模式,又要借鑑海外模式融合發展。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十三 研究生們正在進行學術交流

分論壇六是專門設置的研究生分論壇,聚焦電影教育體系建設與模式探索,學生們以英國、德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為例,詳細分析了中國電影教育的發展方案、課程建設、微電影創作培養、學徒制模式及後現代語境下的互動與公共教育。

在14日上午的閉幕式環節,國內外七位專家學者將研究視角對準"中國電影學派構建",以中國電影學派視域觀照電影教育歷史、電影學派國際傳播以及民族電影運動和區域電影創研,從學理闡述和實操歸納層面進一步豐富了中國電影學派體系的內容支撐。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十四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周星教授演講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周星教授,發表了"中國電影學派視域中的電影教育歷史嬗變意義"的演講,沿著時間脈絡梳理四十年電影教育模式的演變以及當下各高校電影專業人才培養現狀,闡述了電影和時代變化給電影教育帶來的的深刻影響。

他肯定了"第五代"所代表的北京電影學院等核心高校的傳統地位,同時說明,當代在跨界交流的影視合流、膠片的消亡、DV的流行、網絡的普及等外部環境影響下,電影人才的培養逐漸向一些傳媒學院和綜合性高校擴展,促使了中國電影教育一個核心不變,但更為多元、不拘一格的教育格局已經形成。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十五 寧波諾丁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主任任格雷演講

寧波諾丁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主任任格雷教授發表了"保護人文社會科學: 教育中的電影"的主題演講。他將電影的功能上升到緩解世界的動盪以及抵禦民粹主義等高度,主張以電影為主導的雙向交流機制甚至多方向流動機制的建立。電影教育者應維護藝術,使其不被科學學科所佔據,學生電影實踐需以事實為依據,批判性思考電影與政治的關係及電影的全球化和地方化問題。教授總結到發展電影產業的源頭在於將電影歷史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中,發揮電影的橋樑溝通作用。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十六 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王志敏教授演講

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王志敏教授,就"中國電影教育在中國電影學派構建中的可作為空間"主題展開,概括出電影教育具有驅動引領電影市場、聚集電影人才、開拓人文思想的三大功能。他認為中國電影教育模式的開拓和探索是驅動中國電影發展的前提,注重歷史的傳承和適應時代的需求是關鍵。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十七 美術教育家、巴黎中國電影節創辦主席高醇芳發來演講視頻

美術教育家、巴黎中國電影節創辦主席高醇芳圍繞"中國電影學派的構建與傳播"分享觀點,介紹了法國電影節中的中國電影放映現狀,提出中國電影在海外電影放映中要關注影片翻譯、做好劇情介紹與海外宣傳,並應迴歸到中國教育源頭思考電影體系構建與傳播問題。培養中國電影學派導演應有的素養和文化水平,才能面對國際面向未來。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十八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陳旭光教授演講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陳旭光教授作了"從'新力量導演'的教育背景思考互聯網時代下電影人才培養問題"的發言,詳細分析了新世紀中國電影在觀念、市場規模、產業鏈條、技術、營銷等方面的變化,並以對導演門檻、教育背景、專業方向、綜合素質進行歸納,總結了新力量導演的獨特性與複雜性。他提出應處理好綜合性大學影視專業教育的十大"二元對立"關係,新語境下,電影教育應重點培養導演、編劇、製片人等工種,同時提高技能型人才的人文素養。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十九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理論系主任、教授李洋演講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理論系主任、教授李洋從"電影教育與民族運動"的關聯視角切入,集中闡述了電影從世界走向了民族化的特徵與進程,評價了電影史上的電影運動對於電影教育的促進作用,並以蒙太奇學派、波蘭電影學派、捷克新浪潮為案例,提出首先要以青年文化為中心,激發青年使用已有資源進行創作,充分發揚個性與時代結合的創作特徵。其次,電影教育要把電影藝術置於藝術史的創新範疇裡進行考量,且在實踐中充分發揮媒介技術的主體作用。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二十 重慶市電影家協會副主席、西南大學文學院影視系主任劉帆副教授演講

重慶市電影家協會副主席、西南大學文學院影視系主任劉帆副教授以"面向'雙一流'建設的西南電影實創教育"做了交流與思考,他分析了當下各大綜合類高校在拍攝、教學、實踐教學等方面所面臨的境遇,他認為實創教育的重點應在學科建設導向、教育教學、課程設置和建設投入上。

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圖二十一 第五屆中國電影教育國際論壇嘉賓合影

本次論壇通過分享電影教育的中國經驗,立足當下、放眼國際,深入探討了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經驗,如何創造電影教育的持續發展和向世界開放、合作的空間。與會代表高度同意,在建構中國電影學派的學術大旗下,以"中國電影教育聯盟"為平臺,一同打造豐富多彩的電影教育學術共同體,為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體系中發出更響亮的聲音做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