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人文」源远流长的东台水文化

  东台位于江苏中部平原,黄海之滨,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全市以南北向范公堤(老204国道)为界,分为堤东和堤西两大水系。堤东沿海地处世界罕见的辐射状沙洲中心,分属海滨平原。堤西地处里下河圩区,分属江淮平原。东台西汉编入地方志,清代乾隆建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西到东,历经了漫长的江河泥沙沉积、并陆,海岸线均匀向东扩展的渐进过程。

「东台人文」源远流长的东台水文化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水利与东台文明同起源,让治水、管水、用水贯穿了东台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东台兴修了各类水利设施,留下较多具有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水利遗迹。这些遗迹中,不仅有物质遗迹,还有治水理念、神话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1、范公堤东台段遗址

  范公堤自南通市海安县进入东台,经富安镇九九村、安丰镇、梁垛镇至东台镇丁南村出境,入大丰市境内。东台境内长42公里,底宽10.15、上宽4.15、存高3.3米。黄土夯筑。宋天圣元年(1023),由时任东台西溪盐仓盐监范仲淹主持修筑,堤挡潮御卤。后人为纪念范仲淹,将这条大堤称之为“范公堤”。

「东台人文」源远流长的东台水文化

  范公堤东台端遗址位于富安镇老街上,两边有40家左右的商铺和住宅房。

2、三门闸

  东台市弶港镇三门闸位于弶港镇弶南村前进路南段路头,正式建闸于1925年,该年张謇在现弶港镇弶南村地段大规模地围垦造地植棉、筑堤挡潮,为做好引排水,大莱公司在此兴建了闸堤,因其有三个孔,故当地人称为三门闸。三门闸建成后,弶港地区广大盐民灶丁纷纷弃盐从耕,弶港沿海的经济结构发展了巨大变化。

「东台人文」源远流长的东台水文化

3、古捍海堰遗址

  从范公堤东坡始,向东沿方塘河北岸略偏南方向斜入河中心,东西长约3000米,后向南至圩里村境。南宋时期初筑时,底宽12、高1.5、堤面宽4米,北坡用长54、宽22、厚8厘米的灰褐条形砖砌筑,元代维修北坡加宽2米,30度坡,用长38、宽16、厚6厘米青灰砖砌筑。现北坡为厚1.5米的黄泛期黄色粉沙土沉积层所覆盖,使之堤顶与北侧田野持平。堤体中出土有宋代黄釉青瓷碗、青绿釉瓷碗、元代白釉碗、龙泉窑青瓷碗、喇叭形高足碗、泥质灰陶盆等。

「东台人文」源远流长的东台水文化

  堰堤结构有护坡(上秋下瓦)、碎砖底、夯土层、防浪墙、木排桩、跌水坑等,且宋元之际修筑过四次,说明此处浪急滩险。现在遗址已被覆盖,筑成沿海高速公路。

4、造型独特的西溪“八字桥”

   “八字桥”,位于东台西溪三岔形河口、犁木街中部,由广济桥和通济桥两座桥组成,呈八字形,故名八字桥。因两桥桥角紧靠,故有“一步两搭桥”之说。

「东台人文」源远流长的东台水文化

  其中,广济桥,南北向,横跨晏溪河,始建年代无考。1983年疏浚晏溪河时导致桥身下沉,1984年拆除按原样重建,长24米,宽5米。通济桥,东西向,横跨鱼行河,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长17.1米,宽5米。历经560多年的风雨沧桑,该桥依然如旧。两桥结构均为单孔砖桥体。因桥身坡陡,桥面均砌成锯齿形,以利行人上下桥行走安全。

「东台人文」源远流长的东台水文化

  传说,八字桥由于造型独特,桥体建筑技术精湛,很有欣赏价值,当时就引得八方民众前来一饱眼福。一看两桥呈八字形,人们就不再分别称为“广济桥”、“通济桥”,干脆就叫八字桥了。而且“八”与“发”谐音,于是有了犁木街数百年的繁华。

「东台人文」源远流长的东台水文化

  古老的八字桥,如今已成为西溪旅游文化景区的一处景点。

5、大寨圩

「东台人文」源远流长的东台水文化

  大寨圩(区)位于东台城西五烈镇境内,蚌蜒河以北,五烈镇以南,旭日河以西,立新河以东,圩区水陆面积7500亩,圩长5.95公里,海拔高度7米,是1971年五烈公社党委、革命会为了解决该地区地势低洼,水土不能保持,长旱不发谷,在全公社发动了3000多人,前后历时八年,累计完成了200万土方,在区域建设了若干水利设施。大寨圩区是这项工程的典型代表。

「东台人文」源远流长的东台水文化

  这里也是毛泽东主席“农业学大寨”号召下的里下河地区第一块高标准的样板圩区,并被指定为里下河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东台人文」源远流长的东台水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