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沙土,打水仗,摸“爬叉”……致敬回不去的童年!


玩沙土,打水仗,摸“爬叉”……致敬回不去的童年!


玩沙土,打水仗,摸“爬叉”……致敬回不去的童年!‖老家许昌

文‖焦付玲

绵绵秋雨中,一滴雨在叶尖滑落。一种淡淡的思绪在雨中飘向了远方。牵挂着回老家的父母,已过花甲之年的父母不知为何,今年要大动干戈回老家收拾那比我年龄都大的三间瓦房。他们一次一次地回家乡,叶落归根的情怀溢于言表,唤起了印在我童年里那星星点点的家乡记忆。

玩沙土,打水仗,摸“爬叉”……致敬回不去的童年!

沙沙的土

将收获印在心里

家乡土壤是沙土,沙沙的土。

小时候,最喜欢坐在地上堆土玩,记忆中还总是坐在村里十字路的中间,堆一个小土堆,在土堆中间挖一个坑,坑里滴上一点水,水中插上一个棍,快速地把坑填上,使劲拍一拍。然后,嘴里念念有词,在小土堆的两侧用手一圈一圈的把土划向一旁,当只剩下一个棍儿和土黏在一块的时候,轻轻拿起来,对着太阳看一看,和周围的几个小朋友炫耀式地比一比谁的大,一会儿土块掉了,我们又乐此不疲地开始做了……身上满是土,也是毫不在意,眼睛里只有那沙沙的土。

记忆中还喜欢光着脚走在沙沟里,在那田间干涸的沙沟里来回寻找,寻找一种叫“灰灰菜”的草,那种草,叶子上像是蒙了一层灰,所以,才叫灰灰菜的吧。


玩沙土,打水仗,摸“爬叉”……致敬回不去的童年!


沙沟中的土不再细腻,有许多的石子、枯枝,正午的时候还有些烫脚。脚在那沟里走着,偶尔还会被沙土中的枯枝扎一下,寻找专注,也顾不上这疼,顾不上天上直直的太阳了。

找到一棵,总是特别兴奋,将两个手的边缘抻进沙土里,连同灰灰菜的根部带土掬起来,掬在手里,一直把她掬回家,让妈妈种在盆里,眼睛里只有那一抹绿。

家乡盛产花生,每到丰收的季节,来到花生地使劲一拔,一嘟噜一嘟噜花生就欢蹦乱跳地展现在你的眼前,再一抖,下一阵沙土雨。一堆一堆的花生,从地里运回到家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摘花生,摘下来的花生一颗颗干干净净,没有粘附着土灰,收获就印在了心里。


玩沙土,打水仗,摸“爬叉”……致敬回不去的童年!


小小的河

将嬉笑留在耳畔

在村庄的西头,有一条窄窄的小河,那是我童年的乐园。

那条河并没有名字,也许并不能算是河,因为很窄,就像在田间的一个水沟,雨水少的时候,河中间是一条路,可以通往隔壁的邻村我姥姥家。那是村头的一处风景,一提到河,村里人都知道在哪里,而去得最多的还是我们这些孩子。

每到夏季,谁家孩子不在家,就会想到,又去河里玩去了,大人们也不担心,因为河水有深有浅,夏季雨水多的时候,中间的小土路就会被水淹没,小土路上的水深还不到膝盖,年龄大的孩子领着年龄小的孩子,小的孩子在水浅的小土路上玩水,年龄大的孩子在旁边的水坑中,水坑的边缘还有一些长得茂盛的芦苇。

所有的孩子,都光着屁股,被太阳晒得黑不溜秋,像一条条泥鳅在水里瞎扑腾。一会儿把头埋进水里,憋足了气,猛地一出来;有的站在水中相互泼水打水仗,泼着躲着笑着。在小河的旁边有一片果园,果园里梨树挂满了枝头,渴了,跑去摘个梨子跳进水里吃,小河里的时光,只有嬉笑声在耳畔。

玩沙土,打水仗,摸“爬叉”……致敬回不去的童年!

多多的“爬叉”

将童年烙在记忆

家乡的夏季好像与酷热难耐无关,有的就只有那绿莹莹的庄稼地,那小路上“哗哗”风吹大杨树的声音,还有那满世界知了的叫声。

知了的幼虫,我们老家叫它“爬叉”,是不是这两个字我不知道了,反正音是这样的。家乡的“爬叉”特别多,每到夏天,来村庄收购的人很多,家乡的“爬叉”多,最大原因是家乡庄稼地的独特种植习惯。

在庄稼地里,穿插着一行行的荆条,几米庄稼地一行长长的荆条线。荆条一人多高,在荆条上抓“爬叉”那是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爬叉”不仅成了我们自己的风味美食,还能换取些零用钱,所以,夏天里摸“爬叉”,庄稼地里到处都是手电筒的灯光就成了家乡夜晚最为壮观的景象。

“来我这边吧,我这地方可多了,我一会儿都抓了5个了。”

“小心,别踩着庄稼,要不,明天又该挨骂了。”

“我差不多抹摸了300个了。”

交流中,带着收获的喜悦。执着的人们,很晚很晚还在寻找。

第二天还是能听到满世界知了的叫声,这知了的叫声和那风吹大杨树的哗哗声混在一起,一股清凉一直伴随着我。


玩沙土,打水仗,摸“爬叉”……致敬回不去的童年!


童年的记忆中有土块照射的梦想,有一抹青色的希望、有丰收的喜悦、更有快乐的回想,黑暗中的点点灯光。

自小离家,长大后偶尔回到家乡,却很匆忙,修得平整的柏油小路,让我更想抓一把家乡的沙土;想着光着脚在土地上走一走,想驻步在早已没有水的小河旁,想流连于田间……

窗外雨水沾满眼眶,不惑之年,好想随父母一起回归,去寻找童年的记忆,快乐的时光……


玩沙土,打水仗,摸“爬叉”……致敬回不去的童年!


(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简介】焦付玲,任教于许昌市郊罗庄小学。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