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遷徒之後演變成了哪個民族?

AAA金生


簡單來說,分成了三個部分:

1)南下融入漢族

這部分的歷史是記載相對比較完整的。

最開始進入中原的,是南匈奴諸部。其中最著名的人物當然是呼韓邪單于了,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的首任丈夫。

前期在呼韓邪與其兄郅支單于為了匈奴諸部的統治權爭鬥失敗而率部南下依附漢朝,最終在漢的支持下,擊敗郅支單于,就此其實產生了兩大結果,一是郅支單于西遷,二則是南匈奴相當部分留在了漢地,開始在當地繁衍生息。

這是有史記載的第一次匈奴大規模南遷。

其後,在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屍逐鞮單于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

這次的結果還是同樣,除了留在當地的,進入漢地的開始在漢地生存繁衍,而被擊敗的北匈奴部分留在當地,還有一部分則在單于的帶領下西遷,主要進入今天的錫爾河和阿姆河,即中亞兩河流域地帶。

這個遊戲到了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玩不下去了。因為匈奴在兩漢數百年的持續打擊下,已經徹底失去了草原霸主的地位,而烏恆、鮮卑開始崛起。烏恆鮮卑本來是漢的盟軍,受漢指揮。事實上,在最初打擊匈奴的時候,這兩部都是非常積極的。不過隨著匈奴的衰落和漢的內亂無暇顧及,鮮卑首先擊敗了競爭對手烏恆(兩者其實是千絲萬縷的親戚,都為東胡後裔),然後順勢佔據了草原,成了新的草原霸主。

不過這是鮮卑,留在漢地的匈奴部族,在這個時候大都保持聚居狀態,相對獨立

依附漢朝的南匈奴人,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藉著漢朝的軍力多次大敗北匈奴,接納大量降眾,勢力大增。但因部族成分複雜,難以駕馭控制,造成內部不隱,時有叛亂,多位南單于被殺。而後漢朝對南匈奴的管理越加嚴厲。在東漢中期以後一再發生南單于被漢官員拘捕、更換、逼死甚至殺害。

漢化的南匈奴,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在漢末至三國的亂世期間,匈奴諸部不同程度的參與了中原混戰,216年,曹操拘留呼廚泉單于,而派右賢王去卑監國,並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安置在平陽郡,匈奴單于王朝終結。

但隨後匈奴迎來了它最後的榮光,即趙漢的劉淵。劉淵本為匈奴五部首領之一,在西晉八王之亂的時候,劉淵本為成都王司馬穎的部屬,受司馬穎徵召率五部匈奴助戰,但劉淵剛剛集結諸部,司馬穎就兵敗被擒,劉淵就順勢而起,乾脆打著漢外甥的名義自稱漢王,又稱趙漢。這是匈奴最後的榮光了。頗有影響力。後來的赫連勃勃的大夏,是匈奴與羌人的混種,不那麼純粹。

這是史書記載的匈奴的最後信息,在那之後你就找不到這個民族了,它已經徹底的融入漢族。

突然想起一件事,既然說到這裡了,我們就來說說赫赫有名的匈奴後輩牛人。比如獨孤九劍的獨孤大俠,獨孤就是匈奴姓氏,“屠各”的轉音,獨孤。

另外,最近比較熱的片子有《獨孤天下》,所謂的天下第一岳父,獨孤信,就是鮮卑化的匈奴人。什麼是鮮卑化的匈奴人?

2)留在草原,融入其他草原部族

我們接著上文來說。

我曾經有過一篇文章,提到,中原王朝的更迭是夏商周秦漢接兩晉,南北又隋唐,宋遼金元明清,而草原的部族更替也可以理解為草原的朝代更迭,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最終終結於女真後人滿族。

這一點最明顯的就是匈奴人。在鮮卑崛起成為新的草原霸主以後,自稱為鮮卑的匈奴人,據史書記載有五六十萬之多。

而史上有數美男子的獨孤信,獨孤伽羅、獨孤般弱、獨孤曼陀(後兩者是影視劇起的名,還過得去就採用了,嘻嘻),其實就是這批留在漠北加入鮮卑的匈奴人的後裔,後來隨著鮮卑入主中原而進入中原。

可惜的是,獨孤這麼美的姓氏,還有呼延、賀蘭等等,現在幾乎都消失不見了。

當然,隨著草原部族的更迭,留在漠北的匈奴人作為一個民族不再存在,而是融入了現代蒙古人之中。

例證就是下面的那達慕大會,2016年在外蒙古舉行的:

此次活動正式名稱是慶祝匈奴王朝2225週年、蒙古帝國建國810週年、蒙古國獨立105週年、民主革命勝利95週年、2016蒙古國國家那達慕開幕式,看來很有歷史的厚重感。這是我從百度貼吧(https://tieba.baidu.com/p/4667650822?red_tag=3547962965)複製的圖片,原作者如認為侵權,將刪。

3)遷徙遠走,與阿蘭(奄蔡)等融合,進入東歐草原

這也是一個並不確定,但是卻被部分中國人所津津樂道的問題,就是匈人和匈奴人的關係。畢竟在現代被西方人欺負得夠夠的時候,有一個“上帝之鞭”阿提拉曾經橫掃西方諸國,而這個部族從某些跡象來看,是曾經被華夏先祖打得抱頭鼠竄的匈奴人的後裔,也挺好玩的,對吧。

不過這個並不確定。但有幾點可以確定:

a)我上文提過,在兩漢的持續打擊下,北部匈奴確實曾經多次西遷

b)有匈奴和西部勁敵(裡海周邊)的阿蘭人(奄蔡人)大戰並征服之的記載。

c)匈人的習俗,即使是現代匈牙利人也確實有某些習俗與華夏史書記載的匈奴人的習俗接近

至於是不是一脈相承,不知道,因為草原部族文化不發達,沒有完整的歷史記載,而且也缺少足夠的考古學證據。

但探尋其中的聯繫其實也挺有意思的,對吧。


江上一峰青


當戰國七雄的爭霸戰爭即將落下帷幕時匈奴人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上。沒人能弄清他們的祖先是誰,也沒有人確切地知道他們從哪裡來,他們就這樣悄然出現了。在司馬遷的《史記·匈奴列傳》中引用了一個古老的傳說:商湯放逐夏桀後夏朝的後裔們逃到北方大漠,開始過上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逐漸繁衍形成後來的匈奴民族。

在春秋戰國時期匈奴僅僅只是草原上諸多部族之一,然而當中原華夏由諸侯割據的春秋戰國時代向秦漢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帝國過渡之時匈奴人在其首領冒頓單于的率領下迅速統一了草原各部,崛起成為懸在中原王朝北部邊疆的一把利刃。當冒頓還是太子時、當匈奴尚未統一草原時他曾被自己的父親頭曼單于的後妻排擠,以致於被作為質子送到月氏。頭曼單于的後妻為讓自己的兒子繼位就唆使頭曼進攻月氏以趁機除掉前妻所生的冒頓。冒頓偷了月氏的良馬,騎著它逃回匈奴。頭曼單于認為他勇猛,就命令他統領一萬騎兵。冒頓製造了一種響箭,訓練他的部下騎馬射箭的本領,下令說:“凡是我的響箭所射的目標,如果誰不跟著我全力去射擊它,就斬首。”首先射獵鳥獸,有人不射響箭所射的目標,冒頓就把他們殺了。不久,冒頓以響箭射擊自己的愛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擊的,冒頓立即殺了他們。過了些日子,冒頓又用響箭射擊自己的心愛的妻子,左右之人有感到恐懼的,不敢射擊,冒頓又把他們殺了。過些日子冒頓出去打獵用響箭射擊單于的馬,左右之人都跟著射。於是冒頓知道他左右的人都是可以用的人。然後他跟隨父親頭曼單于去打獵,用響箭射擊頭曼單于的頭,他左右的人也都跟著把箭射向頭曼單于,頭曼當場身亡。之後冒頓又把他的後母及弟弟還有不服從他的大臣全部殺死。自立為單于。

這時的匈奴受到東面的東胡和西面的月氏東西夾擊,不得不在夾縫之中艱難求生。東胡為了試探匈奴的新君主,於是就逼迫冒頓交出國寶千里馬。冒頓詢問眾臣的意見,大家都認為:千里馬乃是匈奴的國寶,斷無輕易贈與他人的道理。然而冒頓卻說:”不可因為一匹馬而與鄰國失和“。誰知東胡得寸進尺地向冒頓索要閼氏(單于的妻子),匈奴眾大臣無不義憤填膺,但冒頓卻說:“怎能為了一個女人而與強大的東胡作對呢?”得到匈奴的寶馬和閼氏後東胡放鬆了對匈奴的警惕——在其眼中匈奴除了逆來順受啥也做不了,於是東胡又向匈奴索要土地。冒頓拍案而起:“土地是國家根本,怎能隨便送人?!”隨即帶領志在必得的匈奴人打敗東胡。征服東胡後對當年在月氏當人質的經歷念念不忘的冒頓兵鋒西指,在匈奴的軍事壓力下月氏人分化為兩支:一支西遷逃亡,被稱之為大月氏;另一支留在了敦煌南山並臣服於匈奴,這支被稱為小月氏。統一草原各部的匈奴還趁中原秦末漢初的戰亂之機奪取了河南地(今河套平原),又勾結漢高祖劉邦冊封的異姓王——韓王信企圖攻打太原。公元前201年劉邦親率32萬大軍迎擊匈奴,卻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以屈辱的條件求和才換得匈奴人撤圍,此後漢朝轉而採用和親的方式處理同匈奴的關係。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劉徹在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策劃了一場針對匈奴的誘敵殲滅戰,儘管這次誘敵深入的作戰計劃流產,但由此改變了自漢高祖劉邦以來對匈奴的和親政策,轉而開始主動出擊。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興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面對匈奴的大舉入侵,漢武帝兵分四路進行反擊: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這四路大軍中李廣是老將、名將,最為匈奴忌憚,然而正因為如此匈奴出動主力大軍重點打擊李广部,結果李廣戰敗被俘,但他憑藉勇力逃出並重新歸隊,然而他這支漢軍基本全軍覆沒。公孫敖的一萬騎兵在匈奴人的打擊下損失七千;公孫賀倒是沒什麼損失,那是因為他在大漠中旅遊了一圈愣是沒碰著匈奴人,所以儘管沒損失但自然也沒戰果。相比之下衛青是幸運的——匈奴人以為他只是憑藉漢朝皇帝的小舅子身份上位,根本沒正眼瞧他,匈奴主力都去對付李廣和公孫敖了。衛青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孤軍深入,迂迴到匈奴祭天聖地龍城,成功俘虜了700多匈奴人。衛青此戰不僅是四路大軍中唯一的勝仗,而且是自白登之圍後歷次漢匈之戰中漢軍首次深入匈奴後方的勝仗,為以後漢朝的進一步反擊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礎。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騎兵進犯上谷(今河北懷來東 南)、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等地。 漢武帝避實就虛,實施反擊——派遣衛青率大軍進攻為匈奴所盤踞的河南地。衛青引兵北上,出雲中,沿黃河西進,對佔據河套及其以南地區的匈奴樓煩王、白羊王所部進行突襲,全部收復了河南地。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在河南地設置朔方、五原兩郡,並築朔方城,移內地民眾十多萬在朔方屯田戍邊。漢軍收復河南地,具有重要 的戰略意義: 抽掉了匈奴進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對長安的威脅,併為漢軍建立了一個戰略進攻的基地。匈奴貴族不甘心失去河南這一戰略要地,數次出兵襲擾朔方,企圖奪回河南地區。漢武帝有鑑於此決心反擊:元朔五年(前124年)春時任車騎將軍的衛青率軍出朔方,進入漠南,反擊匈奴右賢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內蒙古寧 城西南),牽制單于、左賢王,策應衛青主力軍的行動。衛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長途奔襲,突襲右賢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狽北逃。漢軍俘敵1萬多人,凱旋歸師。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時年22歲)各率騎兵5萬,“步兵轉折踵軍數十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別稱或曰即今俄羅斯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盪滌,匈奴單于逃到漠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他和衛青發起的對匈奴的進攻性戰爭,改變了漢朝長此在對匈奴戰爭中的守勢狀態,一舉打敗匈奴。從而長久地保障了西漢北方長城一帶,也就是在漠南地區的邊境安全,此戰為漢朝進擊匈奴最遠的一次。

儘管漢武帝的強勢打擊促使了匈奴的衰落,但在漢武帝時代並未徹底解決匈奴問題,事實上此後匈奴一度復興並同漢朝再度爆發衝突。在兩漢之交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兩部,漢朝抓住有利時機對兩部進行分化瓦解,成功使南匈奴歸附漢朝。南匈奴歸附後北匈奴就成為了漢朝最大的外患,同時北匈奴同南匈奴以及新興的烏孫、鮮卑、烏桓等部族之間也存在矛盾,於是在永元二年(90年)漢將竇憲、耿秉各領四千騎,合南匈奴、烏桓、羌胡兵三萬餘出征北匈奴竇憲遣精騎萬餘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今外蒙古額布根山),北單于逃走。竇憲、耿秉乘勝追擊,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1500多公里),出雞鹿塞(內蒙古磴口縣西北七十公里),南單于走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出稠陽塞(今固陽),三軍在涿邪山會師,大敗北匈奴於稽洛山,至達和渠北醍海(屠申海),殺一萬三千多人,俘虜無數。後登燕然山(今外蒙古杭愛山)。在燕然山刻石記功,史稱燕然勒石。永元三年(91年)竇憲派兵再次出擊,出塞五千裡進攻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破北匈奴單于主力,斬名王以下五千餘人,俘虜北單于皇太后,北單于倉皇逃竄不知所終。

此後北匈奴就從中國的史籍中失去了蹤影,關於北匈奴的去向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直到隨著近代中外歷史文化交流以及新的考古發現才逐漸勾畫出北匈奴西遷的大致路徑:在公元91年北單于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殺死了漢將索班。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於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開了第二次西遷的序幕。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裡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不過這批遷徙到康居故地的北匈奴後裔很快又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直到公元290年左右一支名為匈人的部族滅掉了頓河東岸的阿蘭國,當地人只知道只是一支來自亞洲的黃種遊牧民族。不過關於遷徙到歐洲的匈人是不是北匈奴後裔史學界一直有爭議,其實遊牧民族的結構是比較鬆散的——所謂的匈奴其實是一個囊括了草原上眾多部族的聯盟,而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根據目前所知的考古證據只能大略推斷出歐洲匈人應該是來自北亞草原的一支遊牧民族,至於其和北匈奴嫡系之間的血緣究竟有多近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我們目前只能大致推斷得出:歐洲匈人是源於北亞草原的一支遊牧民族,其祖先應該是在公元90年的燕然勒功軍事行動中受到衝擊而西遷的北匈奴以及北匈奴西遷道路上被裹挾的其他民族融合的產物,至於他們同北匈奴嫡系之間的血緣關係早已是說不清道不明之事了。

無論歐洲匈人和北匈奴嫡系之間的血究竟有多近,但可以肯定的是由北匈奴率先掀起的這次北亞遊牧民族的西遷行動深刻地影響了整個亞歐大陸的歷史進程:在亞洲被稱為白匈奴的嚈噠人在公元4世紀至6世紀之間大舉南遷,摧毀了號稱當時全世界四大帝國之一的貴霜帝國。在其全盛時期向西擊敗波斯薩珊王朝,迫使波斯王稱臣納貢。向東跨越蔥嶺進入漢代西域都護府轄區,一度迫使北魏遣使到南梁通好,以免腹背受敵。5世紀時嚈噠人還曾南下侵入笈多印度。不過比起西遷歐洲的匈人而言:他們還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375年匈人向黑海沿岸的東哥特人發起進攻,受到匈人威脅的東哥特向西逃到西哥特人的地盤並和西哥特人組成聯軍。東、西哥特聯軍在德涅斯特河(流經今天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擺下軍陣,準備迎擊匈人,而匈人則趁夜晚偷偷從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後抄襲哥特人的軍陣背後。被匈人擊敗的哥特人渡過多瑙河定居於羅馬帝國北部。除了哥特人之外其他的日耳曼、斯拉夫蠻族紛紛在匈人的戰略壓力下逃到羅馬帝國境內躲避。在這一時期斯拉夫人開始分化為東、西、南三大分支:東斯拉夫人逐漸演變為今天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西斯拉夫人演變為波蘭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南部斯拉夫人則演變為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等等。至於日耳曼人很快和羅馬帝國爆發了衝突:公元378年西哥特人在亞得里亞堡大敗羅馬軍隊並將率兵親征的羅馬皇帝瓦倫斯殺死。公元410年西哥特首領阿拉里克率眾攻破了號稱永不陷落的羅馬城。

當斯拉夫、日耳曼等蠻族被匈人驅使進入羅馬的同時匈人以今天的匈牙利平原為基地逐漸形成了一個帝國:434年盧加單于去世,他的兩個侄兒阿提拉和佈列達共同繼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領土。兩位單于即位不久,便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要求東羅馬皇帝交出匈人的叛逆,還要年貢翻番,由350磅黃金上漲到700磅黃金,東羅馬皇帝受武力脅迫,只得答應。445年佈列達單于神秘遇刺,阿提拉成為了匈人帝國唯一的單于。阿提拉獨掌大權後馬上就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在北歐和東歐,盎格魯撒克遜人為躲避匈人而逃亡英倫三島,許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被迫臣服於匈人。

在鞏固了東方和北方後阿提拉大單于在447年大舉進犯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接連戰敗,匈人的騎兵一直深入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希臘的溫泉關,嚴重威脅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東羅馬帝國皇帝被迫求和,雙方在448年簽定和約,東羅馬除了馬上向匈人支付賠款6000鎊黃金,年貢也由700磅黃金漲到2100磅黃金。至此阿提拉的帝國東起裡海,西至萊茵河,北到北海,南到黑海,將今天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德意志、波蘭、匈牙利等地盡數收入囊中。然而阿提拉並不滿足於此——他將進一步擴張的目光鎖定在了西羅馬帝國。

450年阿提拉派使者來到羅馬,要求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並要求西羅馬帝國拿一半的國土作為嫁妝。西羅馬方面自然無法接受如此苛刻的要求,於是雙方隨即爆發了戰爭:阿提拉集結了匈人騎兵以及臣服於他的斯拉夫、日耳曼各部族的軍隊50萬渡過萊茵河,向西羅馬統治下的高盧地區(今法國)發動進攻。高盧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獵物一樣被匈人一個接一個地摧毀,最終阿提拉的大軍兵臨奧爾良城下。在這裡阿提拉遇到了自己的剋星埃提烏斯。

埃提烏斯是羅馬人與汪達爾人的混血,他於公元418年作為羅馬方面的質子來到了匈人的王庭,與此同時當時的匈人王庭也向羅馬方面派出了質子——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後來的匈人單于阿提拉。埃提烏斯在作為人質生活期間近距離接觸觀察了匈人的一切情況——他不僅熟知匈人的內部情況,而且和匈人內部的實權派人物打得火熱。他曾不止一次藉助匈人的力量打壓其他蠻族以及自己在羅馬的政敵,由此加強了自己的權勢。據說他和阿提拉之間有過君子協定:只要埃提烏斯還在世,阿提拉就不進攻西羅馬。事實上阿提拉早期擴張的目標是日耳曼蠻族和東羅馬帝國,確實同西羅馬保持了相對長時間的和平狀態。不過隨著阿提拉的野心的日益膨脹,他到底還是打算對西羅馬下手了。埃提烏斯則聯合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法蘭克人和阿蘭人等盟軍約4萬人禦敵於奧爾良。

此次會戰雙方損失慘重:西哥特王提奧多里克一世戰死,結果是匈人被趕到萊茵河以東。但阿提拉並沒有因此接受教訓,而是於次年領兵避開高盧,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攻入意大利北部。也許是對阿提拉入侵的恐怖記憶猶新,歐洲人給他送上了“上帝之鞭”的稱號。匈人攻佔了重鎮阿奎萊亞,揮師直搗帝國的首都羅馬城。西羅馬皇帝萬分驚恐,只得派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與匈人議和。恰在此時匈人軍中突發瘟疫,而東羅馬帝國的援軍也快到達羅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應議和,但在撤軍前仍揚言:如果西羅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給自己送過來,他還會來攻打西羅馬。就這樣羅馬人眼睜睜地看著匈人滿載著搶奪來的財物揚長而去,只留下意大利北部的一片廢墟。

就在阿提拉撤軍不久他就神秘死亡,而他的對手埃提烏斯也在羅馬內部的政治鬥爭中被充滿猜忌的皇帝殺死。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大單于之位,打起了內戰,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人,迫使其退到南俄羅斯草原。461年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人帝國,發動了對多瑙河流域的東哥特人戰爭,遭到失敗。468年他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自己戰死沙場,從此匈人逐漸沉寂了下去,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匈人帝國崩潰不久的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被蠻族出身的僱傭軍首領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帝國滅亡,隨即在其廢墟之上誕生了一系列日耳曼國家:西哥特人在高盧西南部和西班牙地區建立了西哥特王國;汪達爾人渡海到達北非;東哥特人佔據了意大利半島和西西里島;法蘭克人更是曾一度建立地跨今天的德、法、意等國的帝國,此後從這一帝國解體而來的德、法、意三國都是當今歐洲的大國;盎格魯撒克遜人渡海到達不列顛島,成為今天英國人的直系祖先。至此歐洲由羅馬帝國的統一盛世轉變為小邦林立的中世紀,事實上當今很多歐洲國家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

在匈人帝國崩潰後匈人後裔分化為幾部分:一部分退回南俄羅斯草原,成為可薩人、佩切涅格人、欽察人等遊牧民族的祖先;一部分留在匈牙利平原的和同樣來自北亞草原的遊牧民族馬扎爾人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匈牙利人;作為北匈奴分支的步落稽部落大約在公元370年左右來到歐洲伏爾加河西岸的乾草原,大約在460年他們開始定居在亞速海北部與東部的一個弧形地帶,他們被歐洲人稱為保加爾人。公元6世紀保加爾人在首領庫姆拉特汗率領下從黑海北岸、北高加索地區遷移到默西亞,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同也正向這一帶遷徙的斯拉夫人逐漸融合形成了後來的保加利亞人。庫姆拉特汗聯合黑海和裡海一帶的民族組成了“大保加利亞國家”,一個像“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匈人帝國那樣令歐洲人戰慄的遊牧民族國家就這樣在俄羅斯草原上誕生了。除了這些西遷的北匈奴後裔以及受其衝擊而融合的遊牧民族外,當年歸附漢朝的南匈奴也是匈奴後裔的一支,那麼在北匈奴西遷後南匈奴又有怎樣的經歷呢?東漢末年原本臣服於漢朝的南匈奴趁黃巾起義及此後的群雄割據之機南下侵犯漢朝邊塞,直到公元202年統一北中國的曹操迫使南匈奴歸附:曹操將南匈奴分為五部每部擇立貴族為帥,另選漢人為司馬對其進行監督,同時還把幷州的中下層匈奴人編入漢族。公元216年曹操拘留南匈奴末代單于呼廚泉單于,派右賢王去卑監國,將南匈奴分成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此後南匈奴及其治下的分支別種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過前趙、前涼、胡夏等政權,後多被統一北中國的北魏王朝征服並在北魏的漢化改革中同鮮卑一起融入漢文明之中。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匈奴人本是夏朝的後裔,後來逐漸演變為以遊牧為生的民族(《史記·匈奴列傳》)。在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內部出現了一位傑出的領袖冒頓單于,用武力統一了匈奴各部。史稱“北蠻之盛,控弦之士不下四十萬。匈奴南與中國為敵”(秦漢時期的中國一詞特指中原地區)

公元前201年左右,漢高祖劉邦出兵40萬討伐匈奴,結果反被匈奴騎兵圍困於白登山,可見當時的匈奴之盛。

此後的數十年裡,匈奴族一直稱雄於北方,南掠漢朝邊境,西擾月氏領地,而漢朝則只能採取被動防禦的態勢。直到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才通過3次大規模的漠北之戰重創匈奴。到了東漢時期,匈奴在漢朝的打擊下進一步瓦解為南北兩支。南匈奴懼怕遭到漢朝的打擊,被迫往南遷徙依附於漢朝;北匈奴不願意依附漢朝,選擇往西遷徙,此後下落不明。


南匈奴進入河套以後,在長達二百多年的時間裡先後對東漢、魏國、西晉稱臣。直到公元304年,南匈奴的首領劉淵在左國城起兵,揭開了五胡亂華的開端,這也是匈奴人在中國最後的餘暉。可是南匈奴的強盛並沒有維持太久,就先後被羯族人、鮮卑人所征服。5世紀中葉以後,匈奴已經不再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出現在中國,完全被鮮卑人所同化。

北匈奴人從東漢時期就開始往西遷徙,當時正處於公元1世紀的後期。

中國的史書對於北匈奴人此後的下落記載不明,而同時期的國外史書也沒有專門記載北匈奴人的。史學家推測,一支北匈奴人的分支與東歐民族雜居,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遊牧民族匈人。有西方學者認為匈人與中國史書中所描述的匈奴人極其類似。最重要的是,北匈奴在1世紀末期從中國消失,而匈人突然出現在東歐的時間是4世紀末期,兩者在時間上有協調性。因此,有人認為匈人就是西遷的北匈奴後代之一。


善於騎射的匈人騎兵讓羅馬的步兵方陣吃盡了苦頭,因此羅馬人十分懼怕,把匈人和日耳曼人都稱為蠻族,意為野蠻的民族。公元5世紀中葉,匈人的首領阿提拉不斷攻取羅馬帝國的疆土,並一度推進到意大利半島北部,雖然後來因為遭到基督教徒的瘋狂抵抗而撤退,但歐洲人依然稱他為“上帝之鞭”(《世界通史》)。可是,驍勇的阿提拉在453年猝死,由他所建立的匈奴帝國也迅速崩塌,最終被新興的日耳曼人(德國人的祖先)所取代。


古風吹落梨花捲


匈奴至漢武帝反擊開始屢挫匈奴,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勢弱附漢,並得到漢朝大力支持,北匈奴在漢朝與南匈奴聯合打擊下被迫西遷,北匈奴擊敗烏孫後聯合呼揭人,堅昆人侵佔康居土地,後被漢校尉陳湯擊敗並砍下郅支單于的頭,北匈奴被迫繼續西遷。

而南匈奴繼續內遷,並定居在山西境內,西晉八王之亂後南匈奴酋長劉淵在太原稱帝,起兵反晉,其兒子劉聰攻佔洛陽,長安滅亡西晉,南匈奴建立了前趙王朝,與羯人建立的後趙展開混戰,這二族也是血腥屠殺漢人的元兇,後漢人冉閔反擊下達殺胡令,匈奴族因手上血賬太多,大部被殺,小部溶入其它民族,後匈奴鮮卑混血後裔赫連勃勃建立了大夏王朝,後被北魏所滅,這是在中國大陸上最後一個匈奴王朝,後匈奴人基本全部溶入北方漢人中,現今陝西,山西人有南匈奴血統。

北匈奴因單于被殺繼續西遷,經過一段時間修養,渡過伏爾加河降服阿蘭人,擊敗第聶伯河以西的東哥特人,並在今匈牙利大草原定居下來,後阿提拉單于屢敗,東,西羅馬,和西哥特王國令歐州膽寒,阿提拉後在香檳平原與西羅馬聯軍決戰失利,二年後捲土重來,不久死於新婚之夜,因沒有立褚君阿提拉死後諸子爭位,各臣服民族紛紛獨立攻擊匈奴人,匈奴餘部被迫退到南俄羅斯草原。

白匈奴懨噠人是西遷匈奴留下的老弱,經一百多年修整,向上並臣服於柔然人,向下聯合周邊民族,攻滅了月氏人的貴霜帝國,並多次入侵波斯,後受突厥人,波斯人聯合打擊下,被迫與同樣在蒙古高原被突厥擊敗的柔然人一起西遷,並在南俄羅斯草原降服了二支相互攻伐的匈奴人,佔領了今匈牙利草原,這樣以柔然為主加上白匈奴,阿提拉後代匈奴人組成了阿瓦爾汗國,並強盛一時,後並法蘭克王國所滅,柔然,匈奴餘部仍散居在匈牙利草原上,後馬紮人遷移至此,他們與馬紮兒溶合建立匈牙利王國。


戰神0073353130


也許中國還有帶著匈奴基因的人而存在,但是匈奴這一個民族早已經不復存在了。

電視劇和歷史書上總提到“匈奴”,匈奴對我們來說也確實不陌生,作為中國歷史上除了漢族之外最強大的一個民族,現如今卻消失的無影無蹤,這個曾經讓歐洲人都聞風喪膽的匈奴究竟是怎麼消失的呢?

匈奴的興盛衰亡

其實真正與匈奴展開大規模戰爭的時期是漢朝,劉邦白登之圍後開始與匈奴和親,文景之治後匈奴不敢來犯,東漢初期,匈奴開始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向漢稱臣,被安置在河套地區,北匈奴留居漠北。

到了東漢末年,南匈奴發生內亂,參與了中原混戰,公元202年被曹操打的認不到回家的路,最後歸附曹操,曹操將匈奴分成了五部。西晉八王之亂後作為匈奴五部大都督的劉淵開始起兵,滅了西晉之後建立了前趙。

前趙最後被羯人石勒所滅,後來鮮卑族逐漸強盛,匈奴便開始依附了鮮卑族,作為鮮卑和匈奴後裔的鐵弗人赫連勃勃,建立了胡夏國,胡夏滅亡後,最後一支匈奴部隊進入了遼東半島。而在這個過程中匈奴不斷與漢族以及其他民族融合,匈奴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最後就是歐洲的草原上出現了一個自稱是匈奴人的阿提拉,阿提拉被西方人稱之為“魔鬼”,阿提拉摧毀了整個東歐文明,但是隨著阿提拉的死亡,這支匈奴人最終被滅亡,不過有說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後裔。

而在中國,是匈奴人後裔的大多數是在陝西、山西以及山東,而匈奴漢化後的姓氏都有劉、叢、呼延、万俟(mò qí) 等。

這些都毫無疑問的證實了匈奴曾經作為一個強大的民族,他們已經消亡了,他們的野心不止是稱霸一個區域,而是整個世界。(我們要感謝的是漢武帝)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


羽評郡主


★先說結論:匈奴遷移之後,南匈奴變為了漢人;北匈奴變為了歐洲的芬蘭人和匈牙利人。

我們再來看看匈奴的“前世今生”:

★匈奴在商朝時稱作狄,即犬戎(圖騰是犬)。在周時活動範圍在今天的內蒙古,陝北,山西和河北。


★在春秋時分為了白狄和赤狄兩支,用旗做區分。白狄在河北中部的定州,赤狄在陝西,山西和河北。被當時強大的晉國滅掉了很多。戰國時,陝西的白狄又被當時的秦國滅掉很多。於是剩下的狄遷往更北方定居。(春秋戰國時,秦,晉,燕,趙修長城主要就是用來防禦北狄)。

★到了秦漢時期,狄改名為“匈奴”。並且疆域變大(比中原還大),擁有蒙古和新疆。因為匈奴人善於騎射,所以秦雖然派大將蒙恬去抵禦匈奴,還是被他們搶去了肥沃的河套地帶。直到漢武帝時,才拿了回來。


★漢武帝打敗了匈奴,匈奴投降。到漢宣帝時,匈奴來漢朝拜,漢元帝嫁王昭君給匈奴單于呼韓邪。此時,匈奴一分為二:北匈奴和南匈奴。

南匈奴投降漢後進去山西,和當地人融合,變為了漢人(當然是長時間的逐漸的合併。五胡亂華時,有兩支就來自山西匈奴)。北匈奴在東漢中葉被大將軍竇憲打敗,遷移到中亞,之後又遷移到了歐洲。現在的芬蘭和匈牙利人先祖就是北匈奴人。


當年青山


漢武帝時,中央王朝加強了對匈奴的軍事打擊,使得匈奴大傷元氣。西漢晚期,漢元帝在位年間,匈奴發生分裂,呼韓邪單于內附,迎娶了宮女王昭君。東漢初年,匈奴內部再次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後來南下內附於東漢。而北匈奴繼續與漢王朝為仇作對。公元91年,外戚權臣竇憲在金微山(阿爾泰山一帶)戰役打敗北匈奴。隨後由於軍事上的失利和自然條件的惡化(旱災蝗災引發饑荒),北匈奴離開原始居住地,開始向西遷徙,經過新疆伊犁河流域、中亞希爾河流域和裡海沿岸,直至頓河、多瑙河流域,並以南俄羅斯大草原為基地,對羅馬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形成東羅馬帝國也被稱為拜占庭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於476年滅亡,之後建立了若干蠻族國家)發動戰爭。此外,北匈奴西遷像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樣,接連導致南俄大草原的數個蠻族(東哥特人、西哥特人等)跨過羅馬帝國的天然邊界多瑙河、萊茵河進入羅馬帝國境內。北匈奴西遷引發的蠻族大遷徙是羅馬帝國崩潰分裂乃至消亡(特指西羅馬帝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進入南俄大草原後,匈奴人休養生息,人口急劇增加,地盤越來越大。向西騷擾羅馬帝國,向南入侵薩珊波斯帝國。公元5世紀初,被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擊敗。隨後以匈牙利為中心建立了匈奴帝國。後同拜占庭帝國既爆發了戰爭,又存在互市貿易。阿提拉大帝在位時,匈奴帝國疆域達到頂峰,東到裡海,西到萊茵河,南到阿爾卑斯山。453年阿提拉死於新婚之夜後,內戰驟起,匈奴帝國瓦解分裂。被匈奴人奴役攻佔的民族和地區反抗匈奴帝國的統治。5世紀60年代,拜占庭帝國徹底擊敗了匈奴人,匈奴人退回南俄大草原,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18 世紀法國著名的東方學者德·揆尼在其著作《匈人、突厥、蒙古人及其它西方韃靼的通史》中首次推斷歐洲中世紀的匈人即漢文史籍所載匈奴,並描述了匈奴不斷西遷入侵多瑙河流域的歷程。直到 20世紀 40年代, 匈人即匈奴以及匈奴西遷歐洲這一說法一直是西方學術界的主流觀點。20世紀四十年代以後,一些學者開始對這一觀點提出質疑。


滄海一聲笑桑田


匈奴遷徙之後變成了哪個民族?如果說古代的民族,基本可以肯定後來的歐洲匈人就是西遷的北匈奴的後裔,或者說是北匈奴混合了大量沿途其它民族的後裔。而如果說的是現代民族,那就沒有明確答案了,因為匈人後來在歐洲也消失了,現代普遍的觀點是他們融入了中東歐多個現代民族之中。


匈人和匈奴的關係不可否認

首先桃花石雜談要告訴大家一個結論,即現在所有針對歐洲匈人的主流國際研究,基本上已經定論歐洲的匈人就是西遷的匈奴融合了沿途大量其它民族之後形成的一個民族。因此現在在很多歐洲學者的口中,已經不太會把匈奴稱為匈奴(Xiongnu),而是會將其稱為亞洲匈人(Asian Huns)或者東方匈人(Orient Huns)。

所以其實匈奴西遷的路線也是比較清楚的,他們在公元150年前後遷到了裡海附近,之後在裡海與黑海之間的草原區域生活了大約200年,在公元350年前後再次西遷,征服了沿途的阿蘭人,之後又驅使日耳曼人西遷,成為了歐洲史書裡的匈人。

匈奴遷徙路線圖

至於有些朋友會說“有基因研究已經否定了匈人是匈奴後裔”的說法,桃花石雜談要告訴大家,基因研究對於判定這種草原民族的血統傳承其實並不特別準確。因為幾乎每個草原民族都是大量不同部落,甚至包括許多農耕民族的人混血形成的,這是由遊牧民族本身的生活方式所決定的。所以特別是對於匈奴(匈人)這樣有過萬里大遷徙的民族來說,他們的血統幾乎每一年都會隨其遷徙地而變化,而從匈奴在中亞地區到匈人來到中歐地區中間差不多間隔了300年,其血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再正常不過了。但即使如此,不同的基因研究得出的結論其實也不一樣,有些基因研究也證實一些匈人和匈奴有著高度接近的血統。所以關於基因研究否定匈人是匈奴後裔的說法其實是個誤會。

匈奴/匈人征戰想象圖

而現代很多歐洲學者認為,西遷的匈人群體裡,除了匈奴之外,還有大量大月氏人的部落。他們通過比對古籍和語言學研究,認為歐洲古籍裡記載的和匈人一同攻入歐洲的馬薩革泰人很可能是一些被匈奴裹脅西遷的大月氏部落。因為馬薩革泰這個名字中的馬薩一詞(Massa)是大的意思,而革泰則和月氏在古代的發音基本一樣。同時在西方史書裡還曾經記載了另外一個和馬薩革泰人有親戚關係的泰薩革泰人,而泰薩有小的意思,又正好對應了小月氏。所以基本上匈人就是匈奴西遷之後,和部分大月氏部落以及阿蘭和日耳曼諸部融合形成的一個民族,但無論怎麼解釋,他們和匈奴有直接的傳承關係是不可能否認的。

匈人在歐洲的興衰

那麼匈人進入歐洲之後,確實也曾興盛一時,但在被稱為“上帝之鞭”的匈人王阿提拉在公元453年暴死之後,阿提拉的三個兒子艾拉、厄爾納和鄧吉西為爭奪匈人的王位大打出手,導致匈人帝國迅速分裂。

阿提拉死後,匈人大部退守烏克蘭草原

雖然艾拉在爭鬥中暫時獲勝,但僅僅兩年之後,其治下的日耳曼人就發動叛亂,在今天匈牙利潘諾尼亞平原的內達奧擊敗了匈人軍隊,艾拉也在戰爭中陣亡。而之後帶領部落在烏克蘭草原生活的鄧吉西又曾經在公元463年重新佔領了潘諾尼亞平原,匈人帝國似乎呈現出了中興的跡象。但僅僅5年之後,鄧吉西被東哥特人驅逐出潘諾尼亞,在撤軍途中又遭到東羅馬帝國軍隊的伏擊,鄧吉西被斬首,其首級還被送到君士坦丁堡示眾。

而之後的匈人記載就近乎絕跡了。只是有幾個在潘諾尼亞和烏克蘭草原地區的部落曾被記載為是匈人的部落,其中包括卡垂梅爾、烏提格爾和保加爾等部落。後來這些部落先被西遷的阿瓦爾人(很可能是柔然人的一支)征服,又被西遷的馬扎爾人(匈牙利人)征服,之後漸漸融入其它民族之中。不過在後來的歐洲,出現了一個名叫保加爾的國家,從名字看似乎和匈人帝國解體之後的主要部落保加爾完全一樣,而且這個民族的民族傳說也可以追溯到匈人的保加爾部落,比如其傳說中最早的君主就是阿提拉的兒子厄爾納。

也曾經盛極一時的保加爾帝國

但這個保加爾人卻是斯拉夫人的一支,和匈人完全不是一個民族。而這也成了歐洲民族史上的一個謎團,看似連續發展的保加爾部族是怎麼由匈人的一支變成斯拉夫的一支的。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保加爾部落最早是匈人的一支,但後來因為其本身人數較少,又處於斯拉夫地區,所以其治下漸漸有了大量斯拉夫人,最後斯拉夫人取代了匈人統治了保加爾部落,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期的匈人血統消失殆盡,斯拉夫血統不斷湧入,最終保加爾人完全變成了一個斯拉夫民族。而保加爾人就是今天保加利亞人的祖先。

曾經以匈人後裔名義打遍歐洲的馬扎爾人征戰路線圖

另外馬扎爾人在進入歐洲之後,佔據了匈人在歐洲最後的據點潘諾尼亞平原,而馬扎爾人也曾經長期自稱匈人後裔,對匈人的文化也非常認同,所以其建立的國家也被稱為了匈牙利,也就是匈人的國家。


所以整體來看,匈人在後來的歐洲完全融入了其它不同民族之中。現代一些觀點認為,匈牙利人、保加利亞人以及匈牙利境內的塞凱伊人、俄羅斯境內的楚瓦什人乃至哥薩克人可能都有一些匈人血統,也可以說是匈奴血統。所以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匈奴人的後裔,今天也廣泛分佈於許多中東歐民族之中了。


桃花石雜談


匈奴被漢武帝幾次打擊後分裂成五部。東漢時分為北匈ꪣ奴和南匈奴。南匈奴內附北匈奴經73年竇固,97年竇憲和耿秉的兩次打擊西遷l,和後來西遷柔然人後裔阿瓦爾人在匈牙利草原 ̄帶融合形成匈牙利人。由於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匈人帝國給歐洲人帶去巨大影響,歐洲人把以後的成吉思汗西征繞稱為第一次黃禍和第二次“黃禍"。南匈奴被安置在長城內線定局,三國時曹操把他們分成五部派刺史管理。西晉未年匈奴貴族劉淵乘中原內亂起兵,他的兒子劉職建立漢趙政權,被羯人石勒後趙政權取代。冉閔建立魏政權後頒佈殺胡令,進入中原的胡人所剩無幾。鐵弗匈奴赫連勃勃建夏政權,定都統萬城。統萬城是匈奴人留在亞洲大陸上唯一的城市遺蹟。此外盧水胡聚渠蒙遜建立北涼政權被北魏\\所滅。此後進入中原的匈奴人逐匯門融入漢人和周邊少數民族之中。現代蒙古人與匈奴人有血緣關糸。‘


關東俠客


說起匈奴人們自然而然的想起衛青、霍去病,想起飛將軍李廣……想起詩句“不破樓蘭誓不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等等波瀾壯闊的詩歌。總之,說到匈奴那段秦漢時期的歷史不可磨滅。

匈奴民族是中華民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是中國歷史進程中民族融合的提現。據中國部分史籍記載,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說:“淳維以殷時奔北邊。”意即夏的後裔淳維,在商朝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還有一說認為,移居北地的夏之後裔,是夏桀的兒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可見匈奴民族與華夏民族是同根同源的民族,都是炎黃子孫!

匈奴早期的發展,可能是中國北方各遊牧民族的總稱,在戰國末期逐漸強大南下與華夏民族發生更多的衝突,匈奴的興盛期在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14年,命蒙恬北擊匈奴,收河套,“卻匈奴七百餘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並修建長城,最終在漢時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逐漸漢化溶於漢民族之中。北匈奴繼續與北方各遊牧民族對抗兼併,但在漢武帝及之後的戰爭中敗北,然後向西方遷移,北方的鮮卑族趁機發展壯大。西遷的匈奴民族逐漸的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想了解更多的民族發展可以參考《史記》、《漢書》、《後漢書》均有記載,其中《漢書》全抄《史記》,《後漢書》

匈奴民族的出現發展與消失,推進了歷史的發展進程,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也拉近了東西方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