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河南历来没有被军阀长期割据?

雯雯聊热剧


这个问题是非常不准确的,实际上河南是有一股长期割据的军阀势力的,它就是——镇嵩军。 相信看过电视剧白鹿原的朋友一定对镇嵩军印象深刻吧?电视剧中的镇嵩军头目刘瞎子,就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河南军阀刘镇华。 刘镇华是镇嵩军第二位老大,他之前的镇嵩军头目叫做王天纵。



王天纵出身于绿林(说难听点就是土匪),清末,他与憨玉昆、关金钟、柴云升等人啸聚绿林,占山为王。陕西辛亥革命时,王天纵被陕西督军张凤翙收编,参加秦陇复汉军政府对抗清军升允的战斗,后来革命军于清军和解,这只军队被河南督军张镇芳收编,驻扎在嵩山一代,所以被称为“镇嵩军”。


1912年,王天纵被袁世凯调虎离山进京任职,这只军队落入王天纵部下刘镇华手中,刘镇华是典型墙头草,在各个势力间左摇右摆,势力也是越来越大,北伐战争时刘镇华举兵进攻西安,遭到了国民军李云龙、杨虎城的顽强抵抗,围城八个月,把西安搞的饿浮遍野,这就是白鹿原中百灵和鹿兆海参与救助伤员的背景。 后来冯玉祥孙良成千里驰援,刘镇华顺手就投靠了冯玉祥,一路做到河南省主席,登上了人生巅峰。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失势。刘镇华掉头就投靠了蒋介石,后来刘镇华精神失常,他的弟弟刘茂恩成了镇嵩军首领。抗战爆发 这只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倒是立下了不少战功。直到解放战争,镇嵩军才被我军消灭 ,退出了历史舞台。


林屋公子


大家好,我是余雯雯,一个爱历史的女生,河南为什么历来没有军阀长期割据呢?我来说说我所知道的吧,不足不正确之处还请大家给我指正。


虽然军阀头子袁世凯是河南人,但是河南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军阀作为根据地的地方,自从清朝灭亡以后,中国进入混战年代,而受伤最深的就是河南了,因为河南和平时期是地理位置上的 中心,便于各地交流,但在战时,河南就成为了最大的缺点,没有战略回旋余地,四面受敌,结果就是,河南成为各路军阀混战的战场,蒋介石奠定霸主的战争就是中原大战,这里长期处于失控的状态,不是专属于任何一个人的势力范围。

到了抗日战争,大家都对川军,湘军,桂军,耳熟能详,但是殊不知河南的兵源仅次于四川达到了190万之多,抗战8年,很难有7年时间近一半的面积被日军占领,征兵人口的基数要少的很多,川军是出川打仗,和河南是主战场,是相持阶段的两个主战场之一,另外一个就是湖南,38年为了阻滞日军占领京汉线,蒋介石制造了花园口决堤,致使半个河南陷入了泽国。

可以说清末以后,中国的战乱,河南一个没落下,是真真正正的受伤的地方,战乱可以说直接摧毁了河南的经济体系,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独特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地方,河南古称为四战之地也,当分纠之时,河南必在所争,大势既定而守在河南,则岌岌焉有必亡之势也。



所以河南四战之地,位处中原,哪有有远见的军阀敢坐在火山口上?中原乃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军阀混乱时,谁敢入中原。谁就会被群起而攻之,这里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聊聊你觉得的个中原因,也欢迎大家关注我,我是余雯雯,一个人爱历史的女生,谢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雯雯聊热剧


1912年,袁世凯担任了大总统,委任亲戚张镇芳为河南省的都督,掌管河南省的军政大权。当时,河南省的军队,大多还是以前的清军绿营。

张在河南疯狂打压反对派,同时围剿豫西的白朗起义。但是白朗的势力,发展迅速,很快威胁到袁世凯的老家,项城附近。张剿匪无功,品行又顽劣,很快被撤职,自然没有形成自己的山头。

张离开后,湖北都督段祺瑞兼任河南都督,但是不咋过问河南的军政事宜。田文烈担任了河南省巡按使,代理过几个月的都督。随后,继续担任巡按使,失去了兵权。1916年,巡按使改名为省长,他担任省长。1917年,去了北京担任农商部总长。田的资历很老,为人忠厚,没啥作为,也没啥劣迹。

1914年,袁世凯调毅军统领赵倜任河南护军使,率所部四十个营来河南协剿白朗的讨袁军。因赵倜很卖力,把白朗消灭,白本人亦中弹身亡。袁世凯为了奖赏赵倜的“功劳”,升之为宏威将军,督理河南军务,他的毅军亦改编为宏威军。

赵倜于1916年升任河南省的人督军,田文烈离职后,赵倜兼任了省长。掌管了河南省的军政大权后,赵愈发跋扈,肆无忌惮。到他离职之前,北洋政府派过几个省长,要么被他挤走,要么被他架空。

1920年的直皖战争,直、奉联合打败皖系,把持了北京政权。直系大将吴佩孚成为直鲁豫巡阅副使,驻军洛阳,与地方势力河南督军赵倜矛盾加剧。1922年,赵倜出兵攻击吴佩孚,袭击吴的后方。结果,被吴佩孚的部下击败,逃往上海。所部,被吴佩孚强行解散,一部分官兵去了山东,大部分官兵,来到豫西,落草为寇。赵倜的势力,虽然形成了山头,但是不长久。

吴佩孚麾下的冯玉祥,打垮了赵倜以后,带着一个步兵师,来到河南省,担任了督军。所部军纪严明,但是冯氏随意杀人,行事草率,民怨很大。同时,冯和吴佩孚的矛盾,越来越大。吴佩孚即操纵北洋政府,调冯玉祥到北京任陆军检阅使,把冯玉祥逐出了河南。

张福来于1922年12月,以陕军二十四师师长的身份,奉曹锟、吴佩孚之命,来开封就任河南省督军。张是曹吴两人的亲信,坚决执行两人的命令。在豫期间,人事上,基本保留前任的官员,没咋变动。期间,率部去剿灭豫西的土匪,也就是赵倜的残部。久而无功,差点被曹吴两人处罚。后来土匪头子,被部下杀掉,张才被免除处罚。

1924年,冯玉洋和陕西陆军第1师师长胡景翼,第15混成旅旅长孙岳,趁二次直奉战争之便,打垮了曹锟、吴佩孚的直系政权。胡景翼被北洋政府任为河南省督办,孙岳为河南省长。孙岳因企图担任直隶省督办,未来就职,派其部下何遂代理省长。实际河南军、政大权都在胡景翼手中,胡到豫不久即病死,其部下岳维峻继任督办,也就是督军。

胡和岳在位期间,大肆扩充军队,河南百姓的负担极重,苦不堪言。同时,陕军军纪败坏,比赵倜的部队还差。期间,还和豫西的镇嵩军,为了争夺河南的军政大权,大打出手。1926年,吴佩孚再次出山,率部打入郑州,全歼了岳督军的部队。岳维峻逃往山西,被山西王阎锡山囚禁。

吴佩孚攻占了河南之后,很快被北伐军打垮。张学良、韩麟春率领的奉军,不下10万人,趁机占领了河南省。随后,被北伐军屡屡击败,仓皇逃往豫北。冯玉祥的部队,也东出潼关,和北伐军在郑州会师。

接着,冯玉祥的西北军控制了河南省,同时收编了豫西的镇嵩军,担任河南省的主席。1928年,他麾下的韩复榘,接任省主席。

1930年,冯玉祥的西北军和蒋介石的中央军,在河南,为了争夺全国的军政大权,大打出手。最后,西北军土崩瓦解,残部被中央收编。

中央军控制了河南以后,刘峙、商震、程潜、卫立煌、李培基、刘茂恩、张轸、赵子立等人先后担任过省主席。不过河南省已经中央化,很难再形成个人的山头。

其中的刘茂恩,是镇嵩军的将领,所部的15军,在国共内战中被歼灭。重建后,由刘平担任军长,中央化。

张轸原本在豫南担任最高军政长官,以地方部队为基础,组建了两个军,担任兵团司令。李宗仁上台后,让他负责河南的军政大权。四野南下,张带着一个军在武汉附近,投靠四野。

张轸麾下的另外一个军,军长赵子立,黄埔六期的毕业生,在抗战期间担任过第9战区参谋长。后来投靠了白崇禧,奉命来监视张轸。

赵子立带着一个军,不愿意投共,也害怕白崇禧处罚,收回兵权,于是去了四川。然后被委任为河南省主席兼任兵团司令,指挥一个军和几个独立旅。最后走投无路,在巴中附近投共。


钓鱼城城主


并非河南没有军阀长期割据,而是军阀们在河南没法长期待下去,笔者结合近年来研读民国军阀心得,有以下几点体会可供大家参考:

一、黄河重灾区是军阀们不得不放弃河南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周定王(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国民党花园口扒开河水淹没日军的2540年中,黄河决溢次数多达1590多次,黄河26次大的变道中就有20余次发生在河南地界上,真的是“中国之水非一,而黄河为大,其源远而高,其流大而疾,其质浑而浊,其为患于中国也,视诸水为甚焉”。

在兵荒马乱、缺乏对黄河进行有效管理的民国时代,黄河水患带来的影响更为严重,分别在1921年、1931年、1935年、1938年共计四次大规模的水灾发生,河南沿河各县,河水纷纷漫灌,河水退却之后,村落尽数被毁,土地大量荒芜,有的地方被水浸泡长达3个月之久,每一次水灾带来的都是大量的田地被淹没、房屋被摧毁以及大量人口的锐减,几乎整个河南的地块都曾遭受过黄河的肆虐,给河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地理位置的四通八达也是“缺陷”

河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主要表现在其处于四通八达之地,翻看地图,河南正是处在中原的中心位置,属于交通要道,这种地理条件在和平时期是非常有利于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但是到了战争时期,这种优势反而成了弊端,因为地处中心,就会陷入四面受敌、无回旋余地的境界,因为特殊的军事价值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古称“四战之地”也就是说只要中原有战争,河南必定是争夺的重要地块,从成语“逐鹿中原”和“问鼎中原”,相信读者就能体会在古代河南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了,也正是这种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成为使其成为了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三、军阀混战使得河南饱经蹂躏,已是千疮百孔

袁死后,北洋军阀各派陷入混战状态,地处中心的河南成为北洋各路军阀征战的场地,直到李宗仁等发对蒋介石统治的中原大战爆发,河南都是主战场,河南也成为了军阀混战受伤害最严重的地区,饱经蹂躏的河南在社会经济方面已经是千疮百孔,据资料显示:1926年,在河南的驻军每月需要军费164万1千元,而当年河南全省一年的赋税财政总收入还不足2千万元,可见无力河南已经无力再为军阀的生存提供物资支持了。

总的来讲,河南虽说是四通八达的中心,人口也众多,土地也平整可耕,可是由于黄河水患的影响、无险可守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军阀混战导致的社会经济衰退,使得军阀们对河南都只是暂时性的占据,无力维持长久的统治,就更别说长期的割据了。

国家人文历史


此言差矣,中原地区地处天下之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河南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交通便利,俗话说“得中原者得天下”不无道理。



由于题主没有限定历史朝代,而河南在中国古代乱世中一直是军阀割据的地方,而在民国时期却鲜有大军阀长期割据,所以我推测提问者想问的是民国时期为何没被军阀长期割据。



众所周知,民国有十大地方军阀,分别为东北军阀、西北军阀、马家军阀、桂军军阀、滇军军阀、川军军阀、晋军军阀、湘军军阀、粤军军阀、黔军军阀。而地盘大、人口多的豫系军阀却不在十大地方军阀其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原因首先在于中原乃中国腹地,自然也是四战之地,有利就有弊。占据此地的军阀必然会招致最早的武装攻伐,所以没有实力还是不敢占据中原地区的。

其次,河南没有军阀长期割据并不代表没有军阀占据。民国时期河南军阀割据林立,只不过实力很小很快就剿灭或是兼并掉了,政权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对此,各位有什么看法?)


纳兰谈史


河南也是在中原地区的代表,现在人们一说到中原,那就是想到河南。河南不是说没有被人割据占领过,只是说很少有长期能够占领河南的军阀。

中国在清朝末期就已经开始慢慢的形成了一些军阀,到了北洋政府的时候,这些军阀就已经开始占领了各自的地盘,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军阀,东北的张作霖,西北军冯玉祥,还有很多袁世凯,吴佩孚,阎锡山,张宗昌,韩复渠等等,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太乱了。

但是看看河南呢?从来没有人能够长期占领。其实这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河南的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原因了。

河南如果在和平时代那就是重中之重,因为地处中原,链接洗面八方,不管是南方的人要北上,还是北方的人南下,或者是西进东出都必须要经过河南,在和平时代就是一个交通枢纽,可以看到现在的郑州已经发展成了国内最大的的交通中转站。

但是在战时呢,河南就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同样的也是因为河南的地理位置,占领了这个地方,就可以北上南下,东进西退都可以。自然争夺的人就非常多了。自古以来在中国的说话就是得中原者得天下。但是河南又是四战之地,所以一到战时的话,这个地方抢夺的人多,但是能够守住的人很少,,而且慢慢的那些军阀也知道了河南就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敢要,但是谁也不能看见有人要,所以自己不去争,但是一旦有人要了,那么都会群起而攻之。因为河南地势平坦,根本没有天险可守,都知道打仗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看地势,河南有什么地势可以利用呢?所以只要有人进攻的话,那么基本上就守不住。整个抗战期间河南超过一大半的地方都被日本人占领了。

如今的河南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那也是相当重要的,不过现在的河南就没有之前那么的风光了,现在的人一提到河南地域黑就要来了。


小伍讲历史


历朝历代,河南都基本上没有形成军阀割据,是有其地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

在地理上,河南处在中原的四战之地,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所以现在郑州火车站才会成为全国最大的车站之一,河南境内的洛阳、开封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因为河南自己长时期就是中央,应该没有人在中央搞割据吧?即使以北京和南京作为首都的王朝,河南因为地处腹地,长期处于中央严密的监控之下,也没有割据的条件。我们讲割据,其实一般是在帝国的边陲,比如河北藩镇,还有民国时期的云南、广西等地。你在腹地割据,周围很快就能对你形成包围的态势。

从环境方面来讲,因为河南的开发历史比较早,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口稠密,再加上黄河的不定期泛滥。给河南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但凡历史上的大灾,水灾、旱灾、1942、大饥荒等,大都与河南有关。这也就决定了河南没有割据的经济基础。


青年史学家


这问题问得有点意思!

自古以来得中原者得天下,到了近代难道这样的“真理”有所改变?大家都视中原为敝席,弃之于不顾了吗?其实不是“得中原者得天下”的真理变了,而是“得中原的”时机才是最重要的。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如果羽翼未丰,贸然进占河南,非但很难有所作为反而可能导致安身立命的本钱也会亏蚀一空,怎么理解呢?

古代有和氏璧,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宝,不为一般人所有。这河南同样如此,一般的军阀根本配不上据有河南,河南是中原腹地――天下之中。

这事说的好了四通八达,说的不好就是腹背受敌,和平的时候肯定是大有作为,乱世的时候,特别是民国乱世,你打我我打你的时候,没点真本事想要在河南立足,那简直就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这还是简单从军事方面来说。

从文化上来说,河南人自古以来就有中央一统的传统,对于时代的投机倒把者向来不感冒,也就是不管你怎么乱,河南人只认中央政府,哪怕这军阀那军阀跳出来捣乱。


民国初期,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本身就是河南人,但他也没有培植出本土能够掌握局势的大军阀,反而在他死后,也没北洋军阀一分为三,从此天下大乱。

但不管怎么乱,无论是奉系张作霖、直系吴佩孚以及皖系段祺瑞,他们都没有能力把河南划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吴佩孚曾一度据有河南,但很快在直皖战争中落败退出,皖系也曾占据河南,但在直奉战争中,也是迅速退出。

再说奉系,在北伐军与冯玉祥的夹击下,跑的比兔子都快。

因此,河南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这是个四战之地,广袤的大平原,粮食产出丰富,却无险可守。

说道物产富饶,其实民国的河南,在天灾,黄河决口改道;人祸,军阀连年混战的影响下,早已是饿殍满地,少了富庶景象。

因此,军阀不能长期占据就对了,跑路途中歇歇脚还行,想往哪跑往哪跑,那都是通路!


历史三日谈


古语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四战之地的河南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乱世时期都有割据军阀,大致如下。



曹操起兵于河南陈留,即是开封附近。196年发迹于许昌,直到204年彻底打败袁绍集团才迁到邺城。况且曹操最后还死在了洛阳。

刘备依附陶谦当豫州刺史及依附刘表屯兵新野时,河南东部南部在其辖区,当时的刘备也算是不大不小的割据军阀了。



隋末唐初时王世充盘踞洛阳,李密翟让盘踞瓦岗寨,都是实打实的大军阀。

更不要说以开封为国都的五代了,由于后梁唐晋汉周都没能完成统一,朱温、石敬瑭、郭威们都算是政治中心设在河南的大军阀。



所以,说河南自古没有军阀割据是不存在的。就是北洋时期也有,少林寺就曾因军阀混战而被焚毁。


司马砸光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偶尔闹脾气的黄河虽然给
中下游沿岸不断带来麻烦,但也提供给中原地区人民以滋养生命的土地和水源,哺育我们先人在跌跌撞撞中成长,给他们优质的粮食、华美的冠裳、灿烂的文化、朴素的信仰。

河南是古代中原的核心区域,从商到周,这里也确定了统治中心的地位,逐鹿中原,问鼎天下,是每一位王者的终极夙愿,在历史上,定都于中原、尤其是洛阳的朝代国祚累计近千年之久。

但洛阳也有一个明显的劣势,就是地理位置太过开阔,无论是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还是东南方向的敌情,一概无险可守,所但凡定都在此的王朝,除非保持高压的对外扩张态势,想要收缩防守,就地理位置而言,远不如拥有潼关天险的长安和蜀道天堑的四川盆地。与少数民族或王朝内部的连年征战也使得中原地区十室九空、赤地千里,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自魏晋开始,中原为代表的北方经济开始面临南方经济的挑战;到了隋唐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建成,气候条件更有优势的江南一带经济逐渐替代了中原经济,重心南移;到了宋元之后,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力,南方的经济优势更加突出。反观中原地区,一直到明清时代、民国时期,再到抗战,都是传统交战区,在近代史上,黄河水患不断(更有人为的炸开花园口事件),百姓流离失所,自然也支撑不起巨量的军费粮饷,客观的说,河南已经从古代的
富饶之地已经变成了典型的不发达地区。

穷就罢了,南北交界之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是九战之地,也就是兵家必争所在,越穷,越打,越打,就越穷,掉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在近代史上,除了豫西南由于地处山区,出了一个比较长期稳定的“军阀”别廷芳外,更多是直奉皖旧军阀、蒋冯阎新军阀竞争逐鹿的舞台。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往往屁股还没坐热,形势就产生了急遽变化,又被新势力赶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的成立,河南人民始才有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