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分数、期末排名,你究竟有多在意?

考试分数、期末排名,你究竟有多在意?

孩子的暑假模式已经开启,可是家长的心里头却是五味杂陈。有的家长因为孩子优异的成绩单欢呼雀跃,正张罗着假期带孩子去哪里旅行;有的家长却悄悄给孩子报上了补习班,只因那难看的分数和不忍直视的名次。

你是为分数而痴迷的家长吗?

分数对于中国的家长而言真的这么重要吗?大多数家长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是分数迷,为分数而痴狂,为分数而焦虑。

因为在中国父母的眼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上大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以及和进名校相关的活动中。

电视剧《小别离》里的朵朵妈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超级分迷,她对朵朵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前一百,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是这辈子完了!”

看吧,中国的孩子就是为考上重点大学而生的,除了读书,其他的全都不重要。

以前的小学生还能享受快乐教育,可是现在的孩子为了上重点高中,就得上重点初中,为了上重点初中,你得进好小学,得从小学抓起,不然就输在了起跑线上。除了成绩好,你还得上奥数、作文、英语等各种补习班,仅仅是为了小升初的时候能派上用场。

分数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我们来看看这位妈妈是怎么做的。

“晨晨上小学四年级,这次期末考试语文只考了76分,我当时就感觉被泼了一瓢凉水,从头凉到脚。我强迫自己安静下来,先思考了一个问题:76分代表了什么?理智分析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这只是一次考试,仅仅代表当下可能有不少地方孩子没有学好,但是并不代表他的能力就是这样的。他还在成长,各项能力都在学习中,所以这个时候我不能仅仅因为一次分数低就将他否定了。”

这位妈妈的想法和做法我要给100个赞。

首先,孩子学习的是真正的能力,而不是考试考出来的分数。考试能够评测出来的仅仅是某些方面的能力,而真正的能力,有很多是考试成绩体现不出来的。

其次,考试只是为了掌握每个孩子的真实水平,就算同样年龄、同样智力水平的孩子,对某项学习的悟性,也有早有晚,这很正常,根本没有必要因为一次考试就贬低谁、否定谁。

再者,靠考试得来的机会,也未必那么珍贵。就算这个机会,可以考进名校,考进公务员,考进大公司……真正做出成就的,还真跟这个没有直接关系。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自我价值

教育应该是一件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的事儿,孩子应该学习的是自我认同感、自信心、冒险精神、不畏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享受生活的能力等。人的一生更像马拉松比赛,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性格的培养非常重要,超过了上名校。

有些父母很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也把取得好成绩看得极重。这样很容易出现一遇考试就特别紧张,特别怕出错,越是大考情况越严重,情绪越焦虑越容易考砸,然后反复地恶性循环。轻者性格变得谨小慎微,做事追求完美却缺乏冒险精神,缺乏安全感;重者甚至发展成焦虑症、抑郁症,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孩子考得不好的时候,我们应该做这几件事

★1.信任孩子

这是面对孩子低分数的前提。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追求卓越的本能。我们要充分相信孩子是想做好的,努力去找寻他身上向上的力量,慢慢等待他的成长。你对孩子的爱在这个时候最好的体现就是充分信任他。

★2.看到分数之外孩子的优点

孩子对于父母而言是很重要的,因此孩子的一点不好就容易被放大,导致父母的焦虑。当今很多家长的焦虑也就是来自于对孩子的重视。面对孩子低分数开始焦虑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察觉,越是这个时候越要静下来,细细回想一下孩子身上的优点,让自己建立起信心。

★3.做一个等得起的父母

天底下大部分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怎么爱呢?充分接纳你的孩子,无论他是什么样子。要相信他会慢慢长大,长大后会有自己面对生活的能力,不要因为今天的一点不好,就担心他未来会怎么样。我们要做的是好好培育、慢慢等待。

★4.处理好相处的细节

父母怎么想孩子有时候无法了解,但是可以透过行为感受到父母身上的气场,这个相当重要。孩子考了低分之后,跟孩子相处需要注意很多细节。如果孩子不主动说自己的分数,父母就不要主动提及这个话题,做到等待和信任孩子。有些孩子不说不代表没有压力,作为父母就默默支持他,让他感到温暖。如果孩子很在意,父母就帮助他释放压力,告诉他分数和能力的关系。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孩子对于这个低分根本不在乎,那更要等待教育时机,潜移默化引导孩子。

★5.了解孩子学习的薄弱环节

如果孩子到了学习阶段的关键时期,还是要透过分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多跟班主任沟通,明确相对较弱的科目,了解相对薄弱的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补习,和孩子一起积极面对,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我们要做等得起的父母,做淡定从容的父母,别把焦虑传染给孩子。更别因为难看的分数打骂孩子、对孩子冷言冷语。放下你的焦虑,做好假期计划,让孩子开心地享受完美的暑假吧!

作者简介 | 尹默。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二胎妈妈,热衷于记录育儿路上的点点滴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