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发人深省,深度好文)

爱孩子爱生活,关注我,科学育儿一路同行~


父母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发人深省,深度好文)



在中国,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以为有能力教育孩子了。可是事实却是,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是合格的,相对于孩子,其实父母更需要教育。

1

生了孩子,你就不能 “ 退货 ”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难。

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教育孩子仅有爱还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父母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发人深省,深度好文)



2

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2、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

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

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40%;

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50%,父性之爱50%;

初中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父母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发人深省,深度好文)

3

给家长的“8条建议"


1、(说给父亲)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孩子读初中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

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2、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

成熟的父母,应该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6、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