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中國網」扶貧路上美麗的人

「媒体报道·中国网」扶贫路上美丽的人

「媒体报道·中国网」扶贫路上美丽的人

——阿魯科爾沁旗脫貧攻堅紀實

八月,內蒙古的草原又迎來了它的黃金時節。被綠色浸染的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純淨地宛若一幅律動的水墨。風光旖旎的大地上,有一群忙碌的身影,日以繼夜地奔忙在田間地頭、氈房深處,託舉著農牧民脫貧致富的希望,率身垂範的踐行著他們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定誓言。

田鵬程:老百姓信任的朋友

晚上10點多,進入了夢鄉的先鋒村,村子東山頂上的噴灌地裡,一束微弱的手電光在噴灌頭交織成的水幕裡時隱時現。田鵬程揮動手裡的扳手,藉著手電光吃力地擰著壞了的噴灌頭。為了不讓水斷流,耽誤農時,田鵬程沒有關掉電閘。噴灌頭的強勁水壓一次次的將他衝倒在地上,修好了噴灌頭他已成了個泥人,雖是夏日,但塞北地下水的冰冷仍凍得他哆嗦成一團。在先鋒村駐村扶貧的這兩個多月時間裡,對於田鵬程來說,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媒体报道·中国网」扶贫路上美丽的人

先鋒村第一書記田鵬程

先鋒村是阿魯科爾沁旗一個有800多戶村民大村,村民基本收入都來自於農田,村子裡的旱地較多,東山上的這200多畝地能否澆上水,直接關係著七個村民組300多戶村民的收成。

“對於農事,我是個門外漢,一些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真正做起來對於我來說卻是困難重重,有的時候心裡不自覺地就打起了退堂鼓,沒了底氣。但是我又沒有退路,幾百張嘴都等著吃飯呢,我只能一邊學一邊幹一邊想辦法。”田鵬程很坦然地向記者透露了實底。

其實很多地方的農牧民對駐村幹部和工作隊都持觀望的態度,他們打心眼兒裡不相信這些初來乍到的人能躬下身子做實事,能把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事做好。於是有村民趁他不在的時候,扛著鍬去地裡悄悄挖上幾鍬,挖開土看看到底澆沒澆透。

“澆地”是田鵬程駐村學習的“第一課”,噴灌頭有時就會被雜物堵住,如果沒有人看著,噴灌頭壞了的地方就澆不上水。為了讓村民放心,到了給地澆水的時間,田鵬程就整晚的在地頭看著噴灌,實在太累了就倚著田埂眯一小會兒。

村民看在眼裡,對駐村工作隊的態度不再牴觸,對田鵬程信任起來。有些村民只要地裡的活一做完,就跟著田鵬程忙前忙後的,而且從不要報酬。更有些村民,什麼事都要找到田鵬程辦才覺得踏實。

一個多月以前,村民老張的五畝穀子被鄰村一家的羊啃了個精光,對方答應的賠償款到了約定的日子總不支付,老張著了急,在一個大清早,跑到田鵬的宿舍“告狀”。田鵬程爽快的答應下來,一忙完手上的事就去找對方交心,沒幾天老張就拿到了賠償款。

“老百姓時常會認為自己一些小事給我們添了麻煩,為此而感到不安。對於我們來說,老百姓遇到事就找我們解決,是因為心裡裝著對我們的信任,他們不僅是我們的工作對象,也是我們最好的朋友,他們教會了我們很多東西。”田鵬程深情的向記者說。

劉文娟:帶著父母去扶貧

“我已經是一個合格的‘村民’了。”明亮的玻璃,乾淨的小院兒,園子裡的架杆上掛滿了應季的瓜果,一進院子,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標準的農家院。劉文娟告訴我們,這就是她在張傢伙房村的“家”,是從村民那裡租來的。

今年5月份,劉文娟成了張傢伙房村駐村工作隊的隊員,為了在村裡安心工作,劉文娟和父母商量後,帶著父母把“家”搬到了張傢伙房村。“一人扶貧,全家上陣”,劉文娟的父母也閒不下來,偶爾回城裡去拿東西,總會給村民“捎捎腳”、“跑跑腿”。主動當起了村裡的“義工”。

劉文娟的家在赤峰市元寶山區,父母都是工人,她自小在城市裡生活長大。劉文娟家的不遠處有一片耕地,站在窗口就能看到。幾年前的一天,天空下著大雨,劉文娟中午回到家,她隨意向窗外看去,剛好有一對農民夫婦在地裡冒雨拔草,由於地裡比較滑,他們站不穩,乾脆爬著往前走,她一轉身忽的撲向媽媽的懷裡放聲大哭,這也是她第一次感到人生不易。

搬到張傢伙房村,劉文娟總是在工作之餘幫助村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前院門大娘癱瘓在床,劉文娟忙完了一天的工作,總會去門大娘家看看護洗墊用完沒有,直到照料好了門大娘她才回家吃飯。

劉文娟雖然年輕,但做起工作來絕對是個“女漢子”,記得來到張傢伙房村扶貧的第一天,就有人把劉文娟堵在村委會門口“發難”。“別人家的地都澆上了,就我們家的地沒澆,你說這個事怎麼辦?”老太太滿臉懷疑地望著劉文娟等著她的答覆。在她心裡,就想看看這個年輕的小姑娘到底能不能給她希望得到的答案。劉文娟二話沒說,直接跟著老太太到了地裡,查看實際情況。問題解決以後,老太太豎起大拇指說:“你這小姑娘行!真能給我們做點實事。”

帶著父母駐村扶貧,村民們在劉文娟的行動中看到了脫貧的信心。時間久了,村民都親切地稱呼她“文娟兒”。即便是幾個人拉家常,看到劉文娟經過的時候都會主動上來打招呼。臨走的時候還要“告訴文娟兒一聲”。

在張傢伙房村工作的每一天,劉文娟始終沒有忘記駐村前立下的“為人民服務”的誓言,駐村的這段時間,不僅讓她受到了教育,真正懂得了農民,也讓老百姓對“人民公僕”有了新的認識。

寶音:和鄉親們一起致富

車子駛入翁根毛都嘎查,遠遠望去,幾座散落的蒙古包和藍頂的彩鋼圈舍,鑲嵌在碧綠的草場中。在草場的一塊空地上,寶音席地而坐,拉開了他的扶貧“經驗”。

「媒体报道·中国网」扶贫路上美丽的人

寶音講述自己的扶貧故事

寶音就出生在翁根毛都嘎查,10幾歲時就離開家鄉出去“闖蕩”。當他再次回到故鄉的時候,看到牧民們的日子依舊沒有改變。他發現牧民們為了快速致富,總是盲目的增加養殖數量,嚴重的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牧場的可持續利用率越來越低。寶音深知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牧民的日子會越過越窮。

寶音成立合作社,拍著胸脯向鄉親們保證,“你們要減少養殖數量,我保證你們想養100只羊的,只養50只就能賺到養100只羊的錢。”依託合作社寶音羊肉賣到了北京的高端市場,兌現了自己的諾言,也贏得了牧民的深深信任。

為了幫助牧民們脫貧致富,寶音不僅在生產經營上下足了功夫,還自己建立了一套貧困戶檔案。52個貧困戶都是分類建檔,根據每一個貧困戶口的致貧原因,制訂詳細的幫扶方案。貧困家庭在讀的38個孩子,寶音每學期都資助1000元,其中5個大學生每學期資助6000元,大學畢業後2年內沒有工作可以到合作社的公司去上班。

每隔一段時間,寶音就要到貧困戶家裡看一看,瞭解了牧民的實際情況後對照幫扶方案做出調整。到了收羊的時候,寶音給牧民在收購價的基礎上每市斤加1元錢,公司會計曾悄悄的對寶音說:“再收羊的時候您還是別去了,每一次都超出預算,我們總要重新做帳。”寶音滿口答應,但每次收羊時寶音還是跟著,也總是多給錢。

在採訪即將結束的時候,寶音接了個電話,一個剛從合作社打工離開的孩子說想回合作社上班,寶音欣然應允。寶音介紹,這個孩子才離開合作社一天,離開前她對寶音說想到外面的世界去闖一闖,時隔一天她就不適應了,在電話裡和寶音說:“我還是回合作社吧,在合作社工作有家的感覺。”

在阿魯科爾沁旗這場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工作中,有幫助牧民致富的寶音,帶著父母扶貧的劉文娟和默默付出的田鵬程,社會各界的人士都積極參與進來,每一個衝在扶貧一線的人,都盡職盡責的堅守著每一道防線,守護著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