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爲何要先打敗強大的陳友諒,再滅張士誠?只因這九字真言

朱元璋在心裡一直都有一個目標,就是要攻下南京做了根據地,也因此在攻打時消耗了他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是他也因禍得福,郭子興和兒子和小舅子都在攻打南京時死了,他也就名正言順的成了這支紅巾軍的一把手。在攻打完南京以後,可以說他手上要權有權,要人有人,要地盤也有地盤了,此時的他已經是一個很有實務的割據勢力了,所以韓林兒所代表的朝廷對朱元璋高度的重視,一再的給朱元璋加官進爵,雖然朱元璋的野心也慢慢的被有心人給看了出來,但是他繼續的擁立韓林兒,朝廷上也暫時沒有能力去處理他,所以兩者都相安無事的繼續維持著表面上的和睦。

朱元璋為何要先打敗強大的陳友諒,再滅張士誠?只因這九字真言

朱元璋希望把南京作為他的根據地,進一步進行擴張,但同時他也時刻牢記朱正那個九字真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知道要一統天下這事得慢慢來。他認為首先需要建立的就是軍隊的形象,所以在當時攻打鎮江的時候,他特意命令徐達及手下將士的攻城要嚴格遵守紀律,不得濫殺無辜,不得騷擾老百姓,甚至要拿"秋後算賬"這種辦法進行威脅,以致後世有傳言說朱元璋的軍隊都已經把整個鎮江給攻克下來了,城裡的老百姓卻還一無所知,城裡也完全不像剛打過仗似的亂成一團。

朱元璋為何要先打敗強大的陳友諒,再滅張士誠?只因這九字真言

在那個群雄並起的時代,當時的割據勢力比較有名的還有陳友諒和張士誠。陳友諒也是當時紅巾軍的一支,只不過他們一直在南面發展,而且很早就建立了政權。陳友諒在早期的時候也是從基層的小兵幹起,憑藉的戰功一步一步的被上司所看重,從而擔任將領,但是隨著他的職位的升高,他的野心也不斷的鼓脹,他趁著內部政權矛盾的時候,殺了有功之臣,然後自立為王,扯了個傀儡的皇帝。陳友諒在自己的位置穩定以後,乾脆就直接把那個傀儡皇帝也給殺了,自己直接當了皇帝。陳友諒傳說就是個打漁的,他能夠這麼快速的登上帝位,全部依賴於他的狠絕。

朱元璋為何要先打敗強大的陳友諒,再滅張士誠?只因這九字真言

張士誠和陳友諒和朱元璋都不同,他的這支軍隊跟紅巾軍沒什麼直接的關係。他實際上是一個鹽販子,也就是一個地主階級的代表。他之所以拉起一支隊伍來也就是不想讓人家欺負,他的最大願望也就是靠著這支隊伍守著這麼個小地方,自己當個土皇帝,就已經心滿意足了,至於什麼稱霸天下,統一全國這想法在他的腦子裡從來就不曾出現過。所以有人戲說三個人當中,最富足的就當屬張士誠了,其實這也合理,因為他本身就是個商人。他對元朝的態度不像張士誠和朱元璋那樣的拼命抵抗,它的唯一宗旨也就是可以撈到好處而不要傷害到自己的利益就可以。

朱元璋為何要先打敗強大的陳友諒,再滅張士誠?只因這九字真言

如果從三個人的名號來看,陳友諒當了皇帝,張士誠也自封為王,而朱元璋只是個受朝廷封賞的大將而已,這名號叫起來遠沒有他們倆個人的響亮。但是如果就從實力來論,三個人的實力是隻有張士誠弱些。所以這兩個人成了朱元璋要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

朱元璋為何要先打敗強大的陳友諒,再滅張士誠?只因這九字真言

朱元璋首先選擇進攻實力較為強大的陳友諒,實力最強最大威脅也更大,而且陳友諒具有勃勃的野心,即使朱元璋不主動的進攻的話,他也會有所行動,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考慮不如先下手為強。朱元璋和陳友諒比有許多的優勢。首先朱元璋得民心,他早在滁州的時候就有意識的讓軍隊樹立良好的形象,儘量的不要騷擾百姓搶奪財物等等。其實他有軍心。陳友諒雖然是個皇帝,但這個地位來得言不正名不順,他是靠陰謀詭計和狠毒的手段搶來的,朱元璋則不同,他的所有權力都來著光明正大的接手的,可以經受得住考驗和別人的推敲。兩個人在鄱陽湖大戰了半個多月,死傷無數自不必提,但這場戰役的最終勝利者是朱元璋。

朱元璋為何要先打敗強大的陳友諒,再滅張士誠?只因這九字真言

滅了陳友諒之後,下一個目標自然是張士誠,他論實力比起陳友諒差了太多。在攻打張士誠的時候,朱元璋注並沒有像打陳友諒時那樣的激進,而是採取循序漸進的手法,逐步的把東吳的勢力一一的化解,最後才打到了張士誠所在的江平城。張士誠雖然沒有什麼野心,但是作為一方霸主,他也有自己的骨氣,他誓死不降朱元璋,城被攻破以後,他繼續帶領著人進行巷戰,最後還是被朱元璋給俘虜了。被俘後的他也沒打算向朱元璋低頭,最後的結局是一代梟雄被朱元璋亂棍打死。陳友諒和張志誠的平定為明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