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原”和河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几乎成了河南的代名词

就现代含义来说,“中原”一词,一般使用于中原地区称谓,常指“河南省”或者“黄河中下游地区”。

一些史料显示,“天下至中的原野”,即平原、原野,为“中原”的本意;而“中原”被视为天下中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诗·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于是,相对于边疆地区的对应区域的称呼,即“中土”、“中州”。

历史上的“中原”和河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几乎成了河南的代名词

古人常将“中国”、“中州”等词汇用作中原的同义语,认为古代“中原”,系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区域,而中心就是是古豫州(现河南)。于是,文化较先进的华夏族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

历史上的“中原”和河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几乎成了河南的代名词

但是,“孔孟”所在的“孔孟”之乡的“邹鲁”等地区,也是属于中原地区的,如果不属于的话,那么试想:“难道孔孟都是四夷之人吗?”因此,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华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扩展,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些夏、商时期尚属夷蛮狄的周边地区,随着华夏文化的传播,成康之世的分封,也纳入中原文化区。实际上两周时期的中原地区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还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所以,“中原”地区一词,又有狭、中、与广义,之分。

历史上的“中原”和河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几乎成了河南的代名词

如果从中国古语和汉语的史料和典籍中来解释,可能有以下区分与含义:

一、狭义上,是“河洛”周围。也就是指,河南与山东西部一带。先秦时期已有雒邑(今洛阳)、陶(今山东定陶县)为天下中心的说法;随着华夏族向周围迁移,其活动范围扩大,古代豫州被视为天下中心。据《明实录·永乐十四年》里记载:“伏维北京,南俯中原。”

历史上的“中原”和河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几乎成了河南的代名词

二、中义上,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所谓“河洛、汾渭、洙泗”之地。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大片地区,或指黄河流域。据《宋史·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之“中原”,即指黄河中下游流域。

历史上的“中原”和河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几乎成了河南的代名词

三、广义上,是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淮河上游以北。据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千,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黄河流域。包括今河南省大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江苏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等广大区域。因此,古代中原地区的范围至少有:北界晋北、陕北、冀北一带;南至豫南、徽北、苏北一带;东到鲁西、鲁南;西至陇右、固原一带等。

历史上的“中原”和河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几乎成了河南的代名词

从语言的口语、方言上来说:

从语言上也可以看出:如今的河南、鲁南、鲁西、苏北、淮东等地本是一家,因为他们都属于“中原官话”的东部方言区,这种“方言”分别为中原官话:“郑汴片”、“兖菏片”、“徐淮片”、“商阜片”等;现在,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的古中原汉人保留较多,此外有一少部分汉人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混血后裔。尤其是,山东内陆地区的人种、语言、民间习俗等,明显更接近河南地区。据考证,“中原汉族文化”主要起源于山西的“丁村文化”、河南的“仰韶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这三大文化发源地。

历史上的“中原”和河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几乎成了河南的代名词

那么,既然“中原”一词并非是河南的专有词汇,为什么现在却只有河南常提及中原的概念,而其他省份,则很少提起了呢?其实,这也是有历史发展原因的:

一、河南地处中原的腹地,九州之中,历史文化厚重;

二、我国中部的发展与崛起,需要历史文化的复兴;

三、由于一些原因,需要用古代中原的辉煌历史文化,来扭转世人的地域偏见。

历史上的“中原”和河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几乎成了河南的代名词

实际上,“中原”和河南,确实有着厚重的、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如,中原儿女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的灿烂画卷,大都产生并流传在河南,比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都发生在“古豫州”的热土之上;而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英雄人物,像宋代爱国将领岳飞,铁面无私的开封府包拯等等,一些令人尊崇与敬仰的人物,也都是发生在河南地区。

历史上的“中原”和河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几乎成了河南的代名词

不过,虽然“中原”和河南真的有着数不清的关系,但历史的长河中还有更多的灿烂画卷,同时发生在其他省份与地区,这里就不一一的细说了,所以说“中华文明”与“中原文化”是多个地区的先人们,共同付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