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时代,究竟什么才是好的公益?

在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时代,究竟什么才是好的公益?

曾经在和一些中小学的校长交流青少年的志愿服务工作时,有一位校长说,一搞志愿服务就是看老人、扫大街、刮广告,大家都烦了。家长们都很热情,但又不知道做什么好,如果有又好玩又时尚的公益活动就好了。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给大学生上的一次课,我问,你们随口能说出来的公益活动是什么,大多数答案都集中在支教、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环境保护等。我又问,那怎么做呢,想支教的说,我们选一所西部困难的学校去当一年的支教老师;想关爱留守儿童的说,我们去山里找一些留守儿童,给他们募捐;想做环保的说,我们每周去海边捡一次垃圾;想关爱空巢老人的说,我们每周拿出半天陪伴一名空巢老人。这些回答能看出大学生的脑海里充满着对理想、对“诗和远方”的迷恋。

在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时代,究竟什么才是好的公益?

而如果换一个人群,你对一个在职场打拼的年轻人问,你想去支教吗,想去大山里看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吗,可以每周拿出半天陪伴空巢老人或捡垃圾吗,那个人极有可能说,工作都干不完,哪有时间做那些。

而大学生们,如果真的要去做这些的时候,做一两次也就感觉了然无趣了,而所谓的支教、关爱留守儿童,和找工作、谈女朋友比起来,更是没有可比性了。

那究竟什么才是好的公益呢?

其实,公益没那么遥远,可能不需要你付出大块的时间,也不需要你背负那么大的压力,更不会让你舍弃即将拥有的美好的东西。他就在你身边,甚至就在你身上,只是你去不去与他发生接触而已。

在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时代,究竟什么才是好的公益?

比如,你每天早晨洗脸,那有没有把洗脸水保留下来,用它冲马桶呢?你可能不知道,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占世界22%的人口,淡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球的6%,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比如,你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如果不远的话,是不是可以改成步行,你可能不知道,一辆1.6L排量的汽车每公里排放二氧化碳大约是120-150克,不要抱怨雾霾了,你也是元凶之一。

比如,你整天奔波忙碌,一个周可能都没办法回去看一次父母,他有儿有女,却变成了空巢老人。

比如,你和朋友聚会,每次都浪费掉一半的饭菜,你是否知道,世界上依然有10亿人口粮食短缺。每次看到非洲的孩子瘦的皮包骨头,我们心里都很难受,但是却仍然不会少点几个菜,只是因为怕丢面子。

公益是改变社会的一种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改变自己。从台湾学习回来的同事,都说台湾人很文明,素质高,大家都很有礼貌,没有随地吐痰,从来都是车让人。支撑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法律层面,错了要受惩罚,所以不敢;二是文化层面,即氛围和环境,别人都不这么做,我做了,我会受到孤立,所以不能;三是精神层面,就是价值认同,我从第一反应就认为这件事不应该这么做,做了不符合我的价值判断,所以不想。不敢、不能、不想,这就是台湾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在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时代,究竟什么才是好的公益?

公益体现了人对某种生活或者价值观的认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国对君子的要求。但穷就真的能独善其身吗,达就真的会乐善好施吗?不见得。这体现了在某种价值观念下,人对所处社会的认同,或者对某个社会问题和行动的认同。公益组织的筹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价值观播撒的过程,让具有同样认知和情感的人聚集起来,一起为改变而行动。

在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时代,究竟什么才是好的公益?

公益体现了人的修为

当一个人处处为他人考虑,处处为公众考虑,就会显得很有涵养。我有一朋友,有一次我叫他出去喝酒,他很痛快的答应了,他问什么时候,我说周六晚上,他说对不起,那个时间是我的家庭日,每周六晚,我们全家要和对门的李阿姨一起吃晚饭,她去年老伴去世后,一个人很孤单。我立马对他肃然起敬,原来公益从来都不是“诗和远方”,而就在自己身上。

在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时代,究竟什么才是好的公益?
在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时代,究竟什么才是好的公益?

现在都提倡人人公益、随手公益,其实说的就是大家要把浮躁的心放下来,用心感受每一天的美好,感受身边每个人的存在,只要在乎,就会有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