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歸來不看海

海口歸來不看海

▲常湖川 攝

天氣漸冷,中國最南端的海南又一次被列進了旅行的熱門目的地。絕大多數人會直奔三亞而去,但其實在北端的海口,也有值得一看的海濱風光。

一南一北兩座海濱城市,海的氣質大有不同。在三亞看海,就像在東南亞,看的是椰林樹影水清沙白的自然景緻;但在海口看海,卻像在希臘,能看到世代生活在此的人們與海水的依存。

海口曾是個很熱鬧的地方,就像名稱所賦予的涵義,入海之口——海口是接待赴瓊客人的“會客廳”。但經過20餘年的演變,海口像一張被模糊了的草稿,而三亞卻逐漸清晰起來——逐步變為外界認知海南的目的地,而海口更像一箇中轉意義上的渡口。

海口的海雖然不像三亞那般柔情款款,但卻它的沙灘嵌滿了歷史的轍痕,它的海浪捲入了煙火的氣息,自成一派別致硬朗的風韻。

海口為什麼叫海口

地殼裂陷與火山噴發造就了瓊州海峽以及海南島北部的玄武岩海岸,但海口這個海南島中心城市的形成,還與南渡江有不解之緣。

海口歸來不看海

▲吳冠煒 攝

南渡江是海南島的最大河流,它源於南部山區的黎母嶺與雅加大嶺,由南耐河、南川河、南清河、南開河、南美河等河流在白沙附近彙集而成,它奔騰流淌341千米 ,向北注入瓊州海峽。海口,正因為處在南渡江入海之口而得名。

你也許會好奇,南渡江及其上游河流的名稱為什麼都帶“南”字?其實這跟海南島的黎族有關。在黎語中,“南”即是江河的意思,南渡,即渡河。

而南耐、南川、南清、南美等等,也即耐河、川河、清河、美河之意。“南渡”後面加上“江”,這是黎、漢語混合的江河名稱。

海口歸來不看海

▲嚴躍新 攝

南渡江對海口的最大貢獻,首先是在入海口處形成了面積約200平方千米的三角洲扇狀沖積平原,可供人們聚居;其次是南渡江的港汊水道,給古代木船漁舟達海通江、出入三角洲平原提供了交通便利,那時還並不十分依賴現代航運所需的海岸深水良港;此外,滔滔不絕的江水,也惠澤了人類在這片土地的農耕與繁衍。

當然,南渡江的入海三角洲也是逐漸生長的。據科學研究,距今約6000年前,南渡江河口的海岸線還在現今的南渡江海瑞大橋附近,離現在的海岸線約有10千米之遙。

海口歸來不看海

▲常湖川 攝

如今海口市的海岸,跨及朝向瓊州海峽的三個海灣,由東向西依次為:鋪前灣、海口灣、澄邁灣。當南渡江三角洲還在幼年期時,鋪前灣與海口灣的水域曾連成一片,是一個大海灣。

河口泥沙的不斷沉積,使海岸向外推進,才形成了一個突出的岬角,分隔出了鋪前灣與海口灣。而人類聚落的成長,也是隨著三角洲的擴展,由南向北遷移的。

海口歸來不看海

▲常湖川 攝

自唐代至清代,海口一帶的聚落重心都在地勢較高、免於洪泛潮侵的府城一帶,因唐代為崖州府署,宋代以來為瓊州府署,故有府城之名。而現今靠近海岸一帶的中心城區,唐時僅為府城的外港及古渡驛站。至宋代,在今海口老城區一帶設海口浦,始得“海口”之名。

到了明代,才在海口浦築城,成為海南衛之下的海口千戶所城。清咸豐八年(1858年),依清廷與英、法簽訂的《天津條約》,海口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稱為瓊州口,加速了海口成為海南島商埠與政治中心的步伐。

海口歸來不看海

▲嚴躍新 攝

南渡江的入海口汊道縱橫,形成了諸多沙洲離島,海甸島與新埠島是其中最大的兩個沙島,早期水沼密佈,僅有漁村分佈。經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圍墾開發,特別是近十幾年來的城市擴張,已逐漸成為海口中心城區的一部分。

當年隸屬於瓊州府城的海口小鎮,今已成為囊括瓊州府城,地跨龍華、秀英、美蘭、瓊山四區的海南首府與中心城市。

由府城至海口浦,再到海甸島、新埠島,人們可以看到,海口城市的發展與南渡江三角洲的演變相輔相成,稱南渡江是海口的母親河並不虛言。

市中心藏著一個原始漁村

海南島的發展,與歷史上島外移民的遷入和漁商港埠的興起息息相關。依託周圍海域豐富的海產,在河口、海岸,集聚了諸多漁村漁港,成為海南島亮麗的人文風景線。而南渡江入海口左岸的三聯漁村,則是海口不可錯過的憑潮觀漁之處。

海口歸來不看海

▲嚴躍新 攝

沿海口市著名的濱海大道東行,經過南渡江左岸汊流——橫溝河上的海口新埠大橋,即進入新埠島。繼續東行至南渡江最下游的一座大橋——新東大橋西橋頭,折向北行不遠,即來到三聯村。

三聯村,是南渡江左岸、新埠島上的亮肚、外坪、亮腳三個自然村的統稱。“亮肚、亮腳”這兩個村名自然引起我的好奇,問當地五六十歲的村民,他們也不知道來歷,只說是祖上就這樣叫的。

海口歸來不看海

▲嚴躍新 攝

三聯村有重修於十年前的吳氏宗祠,村民絕大多數姓吳,且稱祖先來自福建,這在以閩南語族群的福建移民佔優勢的海南,是普遍存在的歷史淵源。

三聯村平面上呈一個近圓形、直徑約2千米的聚落,雖然新建的樓房與傳統的瓦頂平房相間相雜,但村道宅巷的原有肌理基本得以保存。

與海南島常見的其它漁村不同,三聯村的村落緊鄰水岸,沿南渡江邊形成長約2千米的漁船停泊、海產集散、漁具修理的作業區,它並未有一個單獨集中的漁港碼頭,而是以家庭及其漁船為單位,隨處展開繁忙又悠閒的漁事活動。

海口歸來不看海

▲嚴躍新 攝

三聯村緊靠南渡江的入海口,海風勁吹,江濤拍岸,不時有出海歸來的漁船靠岸,男人們由船上搬下一箱箱混合著碎冰塊的漁獲,女人們則負責對卸下來的水產進行分選,再轉給前來收購的漁商客戶,多餘的部分及時在岸邊被晾曬加工成乾魚。

江岸漁船成排成列,岸邊堆滿了漁網、漁筐、纜繩等各種漁具,到處可見席地而坐,修補漁網的村民,那種專注、淡定的神情,讓人心生感動。

海口歸來不看海

與漁民聊天得知,他們很多是中學畢業後,就師承父輩,專事漁業。工作雖辛苦,只要勤快,尚能支撐一家人的生活。但和多年以前相比,魚更不好打了。為保護資源,每年都有幾個月的休漁期。

和海南島的潭門、清瀾等一些停泊遠洋漁船的漁港不同,三聯村及海口一帶的漁村,以瓊州海峽、鋪前灣、海口灣的近海捕撈為主,漁船也都是小噸位的,這大概是在海洋魚類資源枯竭的背景下,漁業的一種分化。

海口歸來不看海

▲嚴躍新 攝

最讓人驚訝的是,三聯村西去不過兩三千米,就是繁華似錦、高樓林立的海口中心城區。在現代化的大都市近旁,還能感受與體驗如此原本的漁村與漁民的生活場景,實為不易。

被城市化席捲的海灘

與三聯村成鮮明對照的,是海口灣西部的鎮海漁村。因海口灣西段海岸是海口城市新區的拓展之地,原來的鎮海漁村經歷了拆遷,漁民們都搬進了整齊高大的新村樓房。

海口歸來不看海

▲常湖川 攝

由鎮海新村到漁港有較長一段距離,從事漁業並不如三聯村那樣方便,我們能夠見到的漁船比三聯村少很多,噸位也更小。鎮海村的村民除了漁業之外,更多的開起了餐館、商店,來謀求生計。但這一帶尚屬新區,人口密度不大,生意還不能和老城區相比。

海口歸來不看海

▲嚴躍新 攝

海口灣西段海岸也有它的獨到之處,玄武岩臺地經海浪侵蝕,形成了海口市境內最好的沙灘海岸,海灘平闊,沙子晶瑩舒適,近年來被打造成假日海灘、陽光西海岸等等名目的海濱浴場與休閒綠地,並建有適合徒步與騎行的濱海綠道。

當我們沿著海岸倘佯時,除了休閒的市民和外地遊客以外,不時可以遇見被綺麗景色吸引而來進行婚紗攝影的情侶。

海口歸來不看海

▲嚴躍新 攝

隨著城市的快速擴展,原來自然演變的海岸,也更多地受到人工改造的影響,許多填海項目正在這裡的海岸帶進行。

在這種背景下,需要更加關注的是:如何去保護海岸的自然環境,讓人們能世世代代享受這片得天獨厚的海島江山帶來的福祇。

海口歸來不看海

▲常湖川 攝

河流、村莊、城市在海口的海邊交融,賦予了這片海獨一無二的人文氣息。懷揣著大海以外的更多想象,入海口,看海去。(範曉)


版權聲明:本文圖文版權歸“海口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及“那一座城”共同所有。如需轉載,請與“全景傳播”聯繫。

海口歸來不看海

海口歸來不看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