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農高材生從化開農場:施得了有機肥,玩得轉「農家樂」


華農高材生從化開農場:施得了有機肥,玩得轉“農家樂”


九月金秋的陽光靜靜地灑在田野上,站在滿是蟲鳴和青草氣息的田埂邊,“80後”青年郭銳俯下身去,捧起一把泥土認真端詳,如同對待生命一般。在這片佔地四十餘畝的銀林生態農場中,他已經耕耘了十個年頭。

“努力工作,讓更多人吃到綠色健康的有機食物,這就是我給祖國準備的生日禮物。” 郭銳拿著剛剛豐收的玉米,笑著對記者說,在從事有機農業的道路上他也曾有過迷茫和困惑,但如今他仍然無悔自己當年的選擇:回到家鄉,種出沃土。

“中藥渣”做有機肥恢復土壤活性

黝黑的皮膚,粗糙的手指,簡單隨意的穿著配上草帽,眼前這位華南農業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倒像是位飽經風霜的老農。“我在田地裡摸爬久了,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如今再讓我西裝革履地在城市裡工作,我反而會不適應。”郭銳有些自嘲地說。

華農高材生從化開農場:施得了有機肥,玩得轉“農家樂”


郭銳在從化區太平鎮銀林村土生土長,他自幼跟在父母身後播種、插秧、打稻子,熟悉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細節。兒時做農活的經歷讓郭銳對土地有著特別的親近感,比如讀到一些環保書籍中關於過度開墾導致土壤退化的案例時,他時常會感到困惑:“土地是農民的根本,土壤是生命的根源,該如何才能保持二者的平衡,讓農民致富的同時,土壤的生態不會被破壞?”

帶著這些問題,郭銳在大學主修了生物技術專業,求學期間他逐漸接觸了有機農業的理念:“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物質,只用生物手段干預農作物生產,這是有機農業不同於普通農業的地方,然而這一點並不容易做到。”

華農高材生從化開農場:施得了有機肥,玩得轉“農家樂”


2005年,郭銳大學畢業。由於學業優秀高薪受聘一研究所,但對有機農作物如何生產的興趣始終不減。工作三年後,回家創業的想法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郭銳的腦海裡:“我要回家,當個新農民!”他下定決心回鄉,在家裡人的支持下,用工作積蓄承包了村裡約40畝的地建起一個“銀林農場”,開始有機農業的實踐。

郭銳說,過量使用化肥會影響到整片耕地的可持續生產。因此,他所使用的植物有機肥是用中藥渣、草木灰,秸稈等材料混成,堆肥過程長達數月,目的是為了讓土壤能夠更好地吸收,恢復土壤的活性。“把從土地生產出的東西回饋給土壤,可以說,有機農業是在為被過度耕作的土地‘療傷’。”

華農高材生從化開農場:施得了有機肥,玩得轉“農家樂”


十年下來,郭銳把大學的知識以及三年研究所的理論鞏固和實驗指導,統統“反饋”到這片農場裡,甚至不少農戶難以理解的“秘笈”:絲瓜防蟲不打農藥,而是採用傳統的生物誘殺和套袋保護;辣椒地裡的雜草長得比辣椒還高,因為除草會破壞土壤和生物多樣性等等。

新技術新理念讓農村煥發活力


“在我剛經營農場的時候,村裡的很多農戶都認為我在‘鬧著玩’,但這些年下來,很多村民都開始認同有機農業的理念了。”這一點讓郭悅最感欣慰,覺得自己真的能學以致用,“振興鄉村”。


事實上,

郭悅的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在最初開辦農場的幾年裡,郭銳感到自己只能算一個生態農產品的種植戶。他還記得當初為了尋找銷路備受煎熬的那些日子,“有機農產品因為人工成本很高,價格一般是普通農產品2-3倍,沒有合適的銷售渠道,‘有機’的標籤並不能帶來太多的競爭力。”

此外,有機農產品的產量非常不穩定。“完全按照自然的方式生產,產量經常是‘靠天吃飯’的,有時候一場暴風雨下來,田裡的作物就得損失大半。”郭銳說,很多有機農業生產者為了能夠按時按量交付訂單,只能採取儘可能多生產的辦法,造成農產品大量的浪費。

華農高材生從化開農場:施得了有機肥,玩得轉“農家樂”


2013年,郭銳開始和致力於為城市社區和獨立農戶牽線搭橋的社會企業“沃土工坊”合作,探索“社區支持農業”的銷售模式。按照雙方約定,郭銳的農場必須完全以有機的方式生產農產品,而沃土工坊則負責為其尋找銷路,並在城市消費者與農場之間幫助建立信任關係。

郭銳還在沃土工坊的協助下開拓了“參觀項目”,不定時邀請城市裡的消費者來到農場,實地參觀農場的種植過程。“我在農場留下了幾畝田地,不少家住在廣州的朋友想要親自體驗自然的農業,我就會請他們來到這裡,教他們生產方法。”

華農高材生從化開農場:施得了有機肥,玩得轉“農家樂”


十年之後的今天,銀林農場已經辦得有聲有色,村裡的農戶也慢慢接受了“有機”的種植理念和方法。而郭銳身邊也聚集了一群與他懷有相同有機農業理念的年輕人,甚至有的也辭去在廣州的工作,來到了農村。

華農高材生從化開農場:施得了有機肥,玩得轉“農家樂”

郭銳只是眾多返鄉創業青年之一。蔬菜學碩士李衛鵬經營果園已有5年,每年盈利可達300萬元;知名企業管理者馮文彬帶著他的田園夢在家鄉創立了“耕山小寨”;張雪蓮離穗返鄉創建生鮮農業品牌,去年營業額近1000萬元……

在廣東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中,越來越多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輕人,正成為各地青年返鄉創業的標杆,在保護青山綠水中掘出一座振興鄉村的金山銀山,展現出勃勃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