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麼官?

小耿侃大山


唐朝的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和六部皆為官署合稱。三省即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中書、門下本來是皇宮裡的職務,隋朝的時候,中書、門下開始由宮職轉為與尚書同樣的行政職務,成為了朝官。到了唐代,三省開始形成鼎立之勢,中書省負責發出命令,尚書省負責執行命令,門下省負責封駁,即駁正臣下奏章違誤,封還皇帝失宜詔令,國家大事就是通過三省的處理流程而落實到各部或各地的。

唐代三省的長官分別是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因為唐太宗李世民做過尚書令,後不設尚書令,改為左、右僕射。三省長官雖然只是正三品級別,但他們都是要進入政事堂,商議國政的核心成員,可以說,是三省長官在共同執行宰相職權,故他們也是唐代政府中實權最大的宰相,顯赫一時。

到了唐高宗、唐玄宗前後時期,三省長官的宰相地位逐漸被平章事所取代,三省並重格局被打破,後來,有時是中書為重,有時門下為重。

如果說三省是發佈命令的機構,那麼六部就是具體負責落實的中央行政機構,六部是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的總稱。六部設置始於隋朝,初時稱為吏、禮、都官、度支、工等,後改都官為刑部,度支為民部。唐高宗繼位後,將民部改為戶部,此後,六部即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隋朝的時候,六部為尚書省的組成部分,掌管全國行政事務。中唐到五代時期,六部權力不斷削弱,形同虛設。

到了北宋,更是軍政歸樞密院,財政歸三司,六部基本不管事,六部長官除皇帝另安排具體事務外,其他的都只是寄祿官,表示級別和待遇的高低而已,這種情況直到宋神宗改制後才有所改變,但權重也較輕。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撤銷宰相一職、廢除中書省後,全國的政事權才又還歸於六部。

當然,唐朝三省長官雖然權力很大,但在品秩上只有正三品。唐朝行政官員按品秩從一到九,分為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從、上、下等三十個級別。唐朝做到宰相的,也就是三品,最高也就二品。

而大多數一二品官員的品秩,主要是授予宗室和德高望重大臣的榮譽頭銜。如授正一品的包括: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親王、公主等;從一品包括: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等;正二品包括:尚書令、大行臺尚書令、特進、輔國大將軍等;從二品包括: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光祿大夫、鎮軍大將軍等。

唐朝的一品頭銜,從來沒授予過政府實職官員,即便是宰相做到尚書令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一般都是正三品,最多正二品,沒有一品宰相。


帝國的臉譜


唐代並沒有“宰相”這個職務名稱,中國歷史上也僅僅在遼代北面官制中有具體叫“宰相”的官。一般討論中所指宰相,只是輔助皇帝的最高行政長官或團隊成員的代名詞。

唐承隋制,又多有變化。有唐一代,也多次變革官名。唐代用三省六部制,三省(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長官都可以視作宰相,但漸漸成為虛銜。

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隋唐時期的尚書令與漢魏時期已不同,不再是內朝官,而是位高權重管理六部的行政首腦。但由於太宗李世民曾任此職務,之後就長期空缺了。而作為副職的左右僕射成了實際負責人,但進而也變成德高望重大臣的加銜了。

中書省長官叫中書令,武則天時曾改稱"內史"。門下省長官叫侍中,武則天時改稱“納言”。這就是《神探狄仁傑》中那些職務的背景。

因為上述職位的顯貴,皇帝不願意輕易授人,且一個蘿蔔一個坑,佔著位置的老幹部又未未必好用。於是皇帝就搞一些“工作小組”,組成實際的領導班子。

《新唐書》這一段寫的非常好:

①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然自漢以來,位號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②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其後,以太宗嘗為尚書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職,由是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

③自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徵以秘書監參預朝政,其後或曰"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其名非一,皆宰相職也。貞觀八年,僕射李靖以疾辭位,詔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蓋起於此。其後,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謂同侍中、中書令也,而"同三品"之名蓋起於此。然二名不專用,而佗官居職者猶假佗名如故。

④自高宗已後,為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雖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則否。其後改易官名,而張文瓘以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同三品"入銜,自文瓘始。永淳元年,以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事"入銜,自待舉等始。自是以後,終唐之世不能改。

在唐代中期以前,中書令、侍中都是正三品官,所以稱做"同中書門下三品"。後來晉升為正二品。而六部尚書也都是正三品,十六衛大將軍也是三品,等等。

對於一品二品官,在《舊唐書》中國有羅列,整理了個表格,更清晰:

分析表格可知,唐代一品已經是最高品級,不存在超品的。除了皇帝與儲君太子,王爵也是一品而已。而且關於三公與王的政治待遇高低,魏徵等與李世民還有過爭論。

但如到了清代,宗室爵位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及民爵的“公侯伯”都是超品。內閣大學士是正一品,軍機大臣起碼也是個從一品了。所以這類影視劇看多了,就覺得狄仁傑品級低了。


幾葦渡


神探狄仁傑這部以狄仁傑斷案為主要內容的電視劇,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使得人們對狄仁傑這個人物,有了更多興趣。狄仁傑是武周時期的名臣,官至宰相,死後被追封梁國公。

但是狄仁傑貴為宰相,卻只有三品,這點我們從劇中就可以看到,這是為什麼呢?

這和唐朝的官制有關係,唐朝一品的官職,大部分都是榮譽官職,是死後追封用的。而不是的榮譽性的也有,如天策上將,但是這個官職曾經李世民擔任過,所以未設置。而像尚書省長官尚書令,李世民曾經擔任過,所以無人敢擔任。三省長官也成了榮譽加官了。

而二品的官職,如三省的副職僕射。因為唐朝的宰相制度,是群相制,三省長官和尚書令、侍中(正三品,2人)、中書令(正三品,2人)同為宰相,隨著唐朝群相制的發展,尚書左右僕射的命運也和尚書省最高長官尚書令一樣,也被虛職化了。

唐高宗李治即位,李績(徐世績)任左僕射復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稱號出任宰相。以徐世績功勞之大資歷之老,也才加三品同中書門下,任宰相,可以見三品已經是到頂了。

所以我們在劇中看到狄仁傑擔任內史(中書省長官),已經是官職到頂,沒辦法再封了,這是狄仁傑貴為國老也才三品的原因。


讀書居士


唐代的一品官有太師,太傅,太保,天策上將,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太子太保,這些都是一品的官制,但是天策上將只有李世民做過一次,後來就沒有在設置過這個官制了。

二品官有尚書令,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等,但是由於李世民做過尚書令,因此在他之後尚書令不再授予其他人,尚書省主官就變成了尚書左右僕射這兩個副職。但是即便這樣,做過這個官職的也不多。

再後來“同中書門下三品”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逐漸取代其他實權官職成為實際上的宰相後,一二品的官職就很少授予大臣了,三品就成了大唐官場金字塔的塔尖。


鐵血天團


我們知道唐代是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尚書省下有六部,分別為兵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而六部的尚書是正三品官,那麼一品,二品是什麼官呢?

唐代並沒有設置丞相,但是三省的長官相當於丞相,也就是尚書省的尚書令,但因為李世民曾經擔過尚書令,所以尚書令基本空缺,而由左右僕射實際負責,開始時期為正三品,後來為成為正二品,

中書省的長官叫中書令,還有一個名字叫內史,門下省的長官也叫侍中,還有一個名字叫納言,中書令與侍中是正三品的,後來成為正二品,所以也叫同中書門下三品。

另外還有那些參知政事,中書門下平章事,這些也都可視為丞相之職。

那我們再來看看各品階的官職都有哪些。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此為三公),天策上將,王。

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儀同三司,驃將大將軍,郡王,公。

正二品:尚書令,中書令,侍中,特進,輔國大將軍,上柱國。

從二品: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光祿大夫,鎮軍大將軍。

正三品:六部尚書,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太子詹事,上護軍。

從三品:御史大夫,衛尉,宗正,太僕,大理,將作大匠,護軍,國子祭酒。


歷史簡單說


這個問題太簡單了,簡單的回答。

李世民是二品當皇帝,你也敢叫三品?是不是不想活了,小樣狄仁傑,想謀朝串位?

李世民名字有個世字,觀世音你也敢叫觀世音?小樣,觀世音你也想超過我?你只能叫觀音。李世民是神,觀世音你讓一讓。

狄仁傑裡面更牛,某個國王好像叫李進忠,武則天說,小國敢侵略天朝,賜名李進忠為李盡滅。原來李氏後裔叫餘孽,改名虺,蝮。虺文忠,蝮蛇虎敬暉。

狄仁傑官名叫鳳閣鸞臺平掌事,我是武則天,女皇。必須是鳳閣鸞臺平,原來的名不要了,侮辱我。武媚娘名字太差了 叫武曌(明月照當空意思,讀作照),自己給造的字,武則天造的字非常多,可以查史料。

這就叫政治。(改正版)


李不歡2017


唐代官員品級從一品到九品分九品,再按照正、從、上、下共分三十級。宰相也就是中書令、門下侍中、以及後來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等,都是正三品,在往上還有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四個等級。


但是唐代不僅僅有官職,還有爵位,還有文武散官,有勳官。因此在正三品之上還是有很多的,只是很少授予一般大臣或者說很少給予實權,只是給個名譽。

正一品有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其中天策上將只有李世民做過,之後就不再設此官職。另外親王和公主也同正一品。

從一品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開府儀同三司和驃騎大將軍兩種文武散官。嗣王、郡王、國公幾個爵位也等同從一品。

正二品有尚書令,大行臺尚書令,其中尚書令因為初唐時候李世民做過,後世沒有再授予其他人。另外有文散官的特進和武散官的輔國大將軍。開國郡公的爵位和上柱國的勳爵。

從二品有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大都護府大都護。文散官光祿大夫、武散官鎮軍大將軍和開國縣公的爵位以及柱國的勳爵。


這裡面出去爵位之外,文武散官經常給予大臣以示皇帝恩寵,但是像太師太子太師等官職經常會給一些老臣,但是都沒有實際權利,只是一個名義,也有的是在大臣死後追贈,以示皇帝的認同和悼念。比如李績死後就被高宗李治追贈太尉、揚州大都督。

所以說唐代中後期,加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基本已經站在權利的頂峰了。


公子皇鋣


唐朝的官職是依:正.從.上.下九品三十級,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從二、正三、從三、正四上、正四下、從四上、從四下……正九上.正九下.從九上.從九下.流外一等——流外九等。分級細仔比今清!

正一品:太師.太傳.太保.太尉.司徒.司空;

正二品:尚書令,文官:特進,武官:輔國大將軍。

不說從一品和從二品的官職如太子太傳等等。看我大唐盛世不是空穴來風,就從官職一項也足已說明想的細仔入微,至今人們都習慣用唐服.唐裝.外國有唐人街等稱謂。


七月流火152267452


唐朝的官制當中,皇室親王是一品,郡王是二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頭頭是正三品,這三省的頭頭都是宰相。李世民曾經當過尚書令,所以,李世民登基後宰相就沒有了尚書令這一個。所以唐朝的宰相最高就是三品了。武則天時期的狄仁傑在當時可以說是位及人臣了,與清朝的和珅地位相當,也是正三品!

安史之亂後才有了尚書令這一職位,郭子儀就被封為尚書令,尚書令位高權重,不輕易授人,但一旦當上了尚書令,實際和宰相就差不多了。後來又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行宰相之事。



所以說唐朝的宰相最多到正二品,宰相雖然多,但是基本上都沒有一品的宰相!


好歌情深


這不胡說八道嗎?

宰相上輔君王,下管百官,怎會是三品官?

李世民的宰相是他大舅哥,太尉(正一品)長孫無忌。

左僕射(從二品)房玄齡,右僕射(從二品)杜如晦。二人皆為制衡長孫無忌。

再加上一些小官,可以參加議政,無表決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比較有才華,但出身,資歷較低,可拿正三品的工資。

真正的宰相就只有長孫無忌一個人。

李世民時代沒有三師的崗位。

正一品職官就長孫無忌一個。

平遼王,兩遼王,一字並肩王算正一品。但不參加朝會。

從一品大都督也只授給九王子。

從一品國公授開國元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