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概括分析題答題技巧——全面理解 整體把握

文言文概括分析題答題技巧——全面理解 整體把握

文言文閱讀中的概括分析題是高考常考的經典題目,主要考查的內容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等。分析近年來概括分析題涉及的內容,可以看出此類試題考查的重點是選項與原文的區別,難點是語句中的關鍵詞特別是雙音節合成詞的意思以及文章涉及的時間、地點、事件、遊覽路線和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等。

綜觀近年來全國各省市高考試卷,文言文閱讀主要涉及三類文章:傳記類(史傳類、文人寫傳記類)、遊記類和論述類等。解答文言文概括分析題,可以分三步走:

1.把握文章體裁,根據不同的體裁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2.分析具體內容,理解文章內容體現的人物品質、景物特色或思想觀點等。

3.把握重點語句的意思,分析選項內容的正誤。

【典例1】新課標全國卷Ⅱ《李揆傳》

李揆,字端卿,隴西成紀人,而家於鄭州,代為冠族。少聰敏好學,善屬文。開元末,舉進士,獻書闕下,詔中書試文章,擢拜右拾遺。乾元初,兼禮部侍郎。揆嘗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實,徒峻其堤防,索其書策,深昧求賢之意也。其試進士文章,曰:“大國選士,但務得才,經籍在此,請恣尋檢。”由是數月之間,美聲上聞。自此頗承恩遇,遂蒙大用。時京師多盜賊,有通衢殺人置溝中者,李輔國方恣橫,上請選羽林騎士五百人以備巡檢。揆上疏曰:“昔西漢以南北軍相統攝,故周勃因南軍入北軍,遂安劉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區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變,將何以制之?”遂制罷羽林之請。揆在相位,決事獻替,雖甚博辨,性銳於名利,深為物議所非。又其兄自有時名,滯於冗官,竟不引進。同列呂訁垔,地望雖懸,政事在揆之右,罷相,自賓客為荊南節度,聲問甚美。懼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訁垔管內構求訁垔過失。訁垔密疏自陳,乃貶揆萊州長史同正員。揆既黜官,數日,其兄改授為司門員外郎。後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晉卿累薦元載為重官。揆自恃門望,以載地寒,意甚輕易,不納,而謂晉卿曰:“龍章鳳姿之士不見用,獐頭鼠目之子乃求官。”載銜恨頗深。及載登相位,因揆當徙職,遂奏為試秘書監,江淮養疾。既無祿俸,家復貧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給。萍寄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則又移居,故其遷徙者,蓋十餘州焉。元載以罪誅,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國子祭酒、禮部尚書,為盧杞所惡。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會盟使,加左僕射。行至鳳州,以疾卒,興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揆自幼好學,入仕後美名上聞。他出身顯貴人家,聰明敏捷,好學上進,開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張考查進士務必選拔有真實才能的人,受到廣泛好評。

B.李揆有遠見卓識,上疏得到認可。當時京城治安混亂,盜賊殺人,李輔國請求選羽林軍以備巡視。李揆引西漢舊事說明,如羽林警夜則難以應付突然之變。

C.李揆汲汲於名利,深受人們非議。他在相位時,論及大事頭頭是道,卻熱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呂訁垔地位超過自己,密令捏造呂的過失,最後反而自食其果。

D.李揆與元載交惡,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門望高貴,鄙薄元載出身寒微,元懷恨在心。元登相位後,對他報復,致使他全家衣食無著,在各州飄泊十多年。

文章分析

這是一篇史傳類文章,主要通過對李揆相關事件的表述,刻畫了一位好學上進、有遠見卓識但太重視名利而最終生活貧困交加的傳主形象。

技巧點撥

閱讀這類傳記文章,解答概括分析題,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

①梳理傳記中的人物,把握人物關係。閱讀文章時,可以以傳主為基點,找出與傳主相關的其他人物,把握人物之間的關係。《李揆傳》中,除了傳主李揆外,還有其他人物:李輔國、李揆的哥哥、呂訁垔、苗晉卿、元載、盧杞等。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李揆不推薦處於閒散職位的哥哥,後來被貶後,他的哥哥被授予司門員外郎;李揆與呂訁垔一起做官,李揆比呂訁垔的名望高但管理政事的能力差些;李揆因為自己出身名門而不看重元載,後來元載做了丞相後,奏請皇帝讓李揆擔任秘書監一職,到江淮一帶養病等。把握人物關係可以判定選項中與這些人物關聯的內容,比如C、D兩項都涉及了李揆與材料中其他人物的關係。

②梳理傳記中的事件,把握與傳主相關的內容。根據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和結果、體現的意義、表現的傳主品格等,分析文章中的相關事件。《李揆傳》中,從李揆的角度分析,材料主要講了四件事:李揆考中進士,後被授予禮部侍郎,曾以主司的身份選拔人才;李揆上疏停止了羽林騎士的選拔工作;李揆嫉妒呂訁垔的能力,派人蒐集呂訁垔的過失,後因為這事被貶;李揆看不起元載,結果受到元載的報復,沒有俸祿的李揆生活困窘等。分析材料中的相關事件能夠把握選項表述相關事件的正誤問題:如A項,涉及的是第一件事情,即以主司的身份選拔人才的內容;B項,涉及的事件是上疏建議不選拔羽林軍的內容;C項,涉及的內容是與呂訁垔的關係問題,細節內容是李揆讓人蒐集呂訁垔的過失;D項,涉及的事件是李揆看不起元載的相關內容等。

③整體概括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以“篩選信息”題為依據,把握不同的事件體現的人物品格。新課標全國卷中概括分析題的選項一般分為兩層:第一層是總體概括,即概括出傳主某一方面的特徵;第二層是列舉事例,即把與第一層相關聯的能夠體現傳主這種品格的相關內容列舉出來。如題目的A項,“自幼好學,入仕後美名上聞”是總體概括,後面的部分是對概括的解說,“他出身顯貴人家,聰明敏捷,好學上進,開元末年步入仕途”對應概括的前半部分,“他主張考查進士務必選拔有真實才能的人,受到廣泛好評”照應概括的後半部分。解答問題時,先分析後半部分的內容,看這些內容是否體現了前面概括的內容。

④特別關注雙音節詞的意思。對文章內容的準確理解除了把握單音節詞語的意思外,還要注意理解雙音節合成詞的意思。題目中的C項,“他嫉妒呂訁垔地位超過自己,密令捏造呂的過失,最後反而自食其果”對應的文章內容是“懼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訁垔管內構求訁垔過失”,對這句話的理解,除了把握“懼”“密”等詞語的意思,還要特別理解“構求”(謀求)“過失”(錯誤)等的意思。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C項。

文言文概括分析題答題技巧——全面理解 整體把握

【典例2】福建卷《龍洞山記》(元)張養浩

歷下多名山水,龍洞為尤勝。洞距城東南三十里,舊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時出雲氣,旱禱輒雨,勝國①嘗封其神曰靈惠公。其前,層峰雲矗,曰錦屏,曰獨秀,曰三秀,釋家者流居之。由錦屏抵佛剎山,巉巖環合,飛鳥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龕屋,深廣可容十數人,周鐫佛像甚夥。世兵,逃亂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東出,其曰龍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竊欲偕同來數人入觀。或曰是中極暗,非燭不能往,即遣僕燃束茭前導。初焉,若高闊可步;未幾,俯首焉;未幾,磐折③焉;又未幾,膝行焉;又未幾,則蒲伏焉;又未幾,則全體覆地蛇進焉。會所導火滅,煙鬱勃滿洞中。欲退,身不容;引進,則其前隘,且重以煙,遂緘吻、抑鼻、潛息。心駭亂恐甚,自謂命當盡死此,不復出矣。餘強呼使疾進,眾以煙故,無有出聲應者,心尤恐然。餘適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於是,極力奮身,若魚縱焉者,始獲脫然以出。如是,僅裡所。既會,有泣者,恚者,詬者,相譏笑者,頓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額者,免冠科首具陳其狼狽狀者。惟導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無所苦,見眾皆病,亦陽懾力殆。其宴於外者,即舉酒酌穴者,人二杯。雖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飲。

餘因默憶,昔韓文公登華山,窮絕頂,梗不能返,號咷連日。聞者為白縣吏,遂遣人下之。嘗疑許事未必有。由今觀之,則韓文公之號為非妄矣。嗚呼,不登高,不臨深,前聖之訓較然④,而吾輩為細娛,使父母遺體幾同壓沒不弔⑤。其為戒,詎止歿身不可忘。竊虞嗣至者或不知,誤及此,故記其事以告焉。遊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飲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時延祐龍集丁巳八月也。

(選自《欽定四庫全書·歸田類稿》)

【注】①勝國:前朝。② 劣:僅僅,才。③磬折:彎腰。④較然:明顯的樣子。⑤吊:悲傷。

4.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龍洞山自古以來就是名勝,山勢險峻,有上下兩個山洞,位於下方的一個叫龍洞

B.龍洞深邃,裡面越來越低矮狹窄。作者與同遊者備受驚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當地的風俗,在洞外飲酒的人要為入洞遊玩的人喝兩大杯酒,名為“定心飲”

D.作者遊歷龍洞後,想起“不登高,不臨深”的前聖之訓,為告誡後人寫了這篇“記”

文章分析

《龍洞山記》通過描寫作者和朋友一起遊覽龍洞的經過,表現了龍洞的艱險和遊覽的不容易,從而提醒人們要愛護自己、不要輕易涉險的道理。

分析

閱讀這類遊記散文,要注意五個方面:

①把握參與遊覽的人物和他們的態度。把握與作者一起遊覽的人,品味他們在遊覽中說的話、做法以及體現的思想態度等。《龍洞山記》中,與作者一起遊覽龍洞山的有11人,後來7人遊覽了龍洞,4人遊了山但沒有進洞,並且這4個在洞外的人敬給進洞的人每人兩杯酒。這些內容與選項C相關。

②作者遊覽的路線。從時間、空間等角度把握作者遊覽的具體路線。文章開篇介紹了禹登山和三座山峰,並介紹了佛龕屋的上下有兩個洞,下面的洞叫龍洞。作者一行人在一個瘦小的僕人的引領下游覽了龍洞。這些內容與選項A有關。

③遊覽對象的特點。文章通過直接描寫表現龍洞的曲折、狹小、陰暗等,通過遊覽者的動作、語言、態度等側面描寫遊覽龍洞的艱險等。這些內容與選項B相關。

④由遊覽生髮的議論。古人寫遊記除了記載遊覽的情況外,還有對遊覽的體會,作者往往通過感悟、議論等表達某種道理。《龍洞山記》的最後一段,作者由韓愈登華山絕頂不能下山而號啕大哭的事引發議論,告誡後來人不要隨便穿越龍洞,因為龍洞太過險要等。這些內容與選項D有關。

⑤注意理解文段中關鍵詞語的意思。比如“其宴於外者,即舉酒酌穴者,人二杯。雖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飲”一句是理解選項C的根據,如果理解了“酌”(敬酒)“穴”(名詞作動詞,進入山洞)“雅”(平素)“酹”(飲酒)等詞語的意思,就可以判定選項C是不符合文意的。

文言文概括分析題答題技巧——全面理解 整體把握

【典例3】浙江卷《送丁琰序(宋)曾鞏

守令之於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嘗論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無一賢守,有百里者相環而無一賢令。至天子大臣嘗患其然,則任奉法之吏,嚴刺察之科,以繩治之。或黜或罷者相繼於外。於是下詔書,擇廷臣,使各舉所知以任守令。每舉者有姓名,得而視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卒亦未見焉。舉者既然矣,則以餘之所見聞,陰計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豈天下之人固可誣,而天固不生才於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則數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豈今之去古也遠,治天下卒無術哉!蓋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師友之遊,有有司之論,而賞罰之始於鄉,屬於天下,為教之詳至此也。士也有聖人之道,則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質,則皆可為材且良,故古之賢也多。賢之多,則自公卿大夫至於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咸宜焉,獨千里、百里之長哉?其為道豈不約且明,其為致天下之材,豈不多哉?其豈有勞於求而不得人,密於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士也有聖人之道,欲推而教於鄉於天下,則無路焉。人愚也,則愚矣!可教而賢者,卒誰教之哉?故今之賢也少。賢之少,則自公卿大夫至於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常不足其人焉,獨守令哉?是以其求之無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蘇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無不樂道之者。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觀良吏一傳,則反覆愛之。如丁君之信於其邑,予於旁近邑之所未見,故愛之特深。今為令於淮陰,上之人知其材而舉用之也。於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於此,有不信於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與也。獨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餘樂道其所嘗論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為吏者也。

(本文有刪節)

18.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篇贈序的重點不是寫丁琰的才幹,而是針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員才德低下的社會現實,進而建議推行古代庠序、師友、賞罰之法,以培養足夠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賢人之少,一唱三嘆;再通過古今對比,嘆問之間,憂慮國事之情溢於言表;文末由勉勵丁琰推及天下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無盡。

C.作者認為有聖人之道的士人匱乏並且缺少激勵機制,學校又嚴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賢也少”的重要原因,這種見解可謂一針見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過南城縣令、邑人的評價來稱賞丁琰的政績,為他能得到有司舉薦並被任命為淮陰令而發出“得人”的感嘆,體現了愛才若渴之心。

文章分析

《送丁琰序》是一篇曾鞏寫給丁琰的序文,文章運用多種手法對當時吏治反映出的弊端予以分析,並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

技巧點撥

論述文閱讀要注意三個層面:

①概括文章每段的大意。通過整體閱讀,把握每段的具體意思。《送丁琰序》中,第一段,解說太守、縣令的重要作用。作者認為太守、縣令對老百姓特別重要,但當今社會中具有賢良美德的太守、縣令太少了,有的還因為違法而被貶;朝廷要求舉薦有才能的人擔任太守、縣令,但被舉薦的人又不是太好。第二段,作者建議改變治理天下的方法。作者列舉了古代治理天下的方法:古人有學校、師友、考評等,教化、獎勵是從底層開始的,使得每個職位都有合適的人選,沒有必要費力氣搜求人才。第三段,寫當今社會人才少的現實。如今人才少的原因在於法律太過細緻。第四段,介紹丁琰治理南城的功績。最後一段,點明寫這篇文章的具體原因。因為概括分析題是對文章的總結,所以對論述文的每一段的具體意思的把握就顯得十分重要。選項中的A項的信息來源於一、二段,B項的信息來源於第一段和最後一段,C項的信息來源於第二、三段,D項的信息來源於最後一段。

②分析文章使用的論據,把握作者的觀點。通過分析文章列舉的事例、事理等,體會作者要表達的觀點。這篇文章藉助對丁琰的讚美,提出國家要注重推行古代庠序、師友、賞罰之法,來培養足夠的人才。在表達這個觀點時,使用了對比的手法,先列舉當今的現象,然後列舉古代的做法等,以此對比論證自己的觀點。

③概括文章表達的主旨,體會作者的志向追求。通過理解論點、論據。概括文章主題,體會作者通過論述提出的希望以及這種希望體現的作者追求等。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不正確的是C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