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里的十句智慧金言,常读常新,受益终身!

《贞观政要》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政治教科书,由唐代史学家吴兢编写,记载了唐太宗在位23年中与名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王珪等大臣的对话,揭示了君主制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些规律。

1、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择官》。

劳:功劳。奖赏了那些真正有功劳的人,无功的人自然就不争了;惩罚了真正有罪的人,做坏事的人也就害怕了。说明只有赏罚适宜,才能真正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

2、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

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纳谏》。

《贞观政要》里的十句智慧金言,常读常新,受益终身!

唯唯:应承顺从。谔谔:直言的样子。众多的人都唯唯诺诺、应承顺从,也比不上一个人直言争辩。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俭约》。

从:服从。让自己的欲望服从别人的,就会昌盛;而让别人服从一己之乐的,就会灭亡。

4、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记唐太宗李世民语。

《贞观政要》里的十句智慧金言,常读常新,受益终身!

做国君的诀窍,就是一定要爱护体恤老百姓。如果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来满足君王自己的享乐,这就好比是割了自己的大腿肉来解决肚子的饥饿一样,虽然肚子一时可以不饿了,但生命却有了危险。唐太宗李世民能说出如此一番爱民恤民的话,也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千古明君的原因所在。

5、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求谏》载唐太宗语。

开明的君主总是想着自己有什么不足,进而求得改进完善;昏庸之君则讳疾忌医,不肯接受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结果只能是永远愚昧下去。此言意为做君主的要有虚心纳谏、勇于改正错误的胸襟。

6、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求谏》载王皀语。

《贞观政要》里的十句智慧金言,常读常新,受益终身!

绳,指木工用以裁弯取直的工具墨斗墨绳。则,就。后,指帝王。木料通过墨绳就能裁弯取直,帝王虚心纳谏就能圣明。此以墨绳能够裁弯取直为喻,说明帝王虚心纳谏的必要性。

7、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当初帝王们创业时做得好的确实很多,现在能坚持到底的很少。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处在深重忧患中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部下和百姓;已经达到目的后,往往就变得使气任性、对人傲慢。

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贞观政要》里的十句智慧金言,常读常新,受益终身!

选取贤能之人任用,择取好的意见遵从,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武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义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贡献他们的忠心。君王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哪里一定要劳神苦思,亲自去代理百官的职务和差使,使自己聪明的耳目劳苦呢?

9、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

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不以求全责备来选用人才,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根据他人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

10、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政体》。国君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浮载船,也能将船倾覆沉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