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双十一 从两强相争变成一超多强

摘要:2018年的双十一,风云突变。"两强相争"将变成"一超多强",阿里依旧良好,京东形势严峻,苏宁异军突起。

阿里霸气地说:"京东的数学学得好,双十一的销售额居然从1号算到11号。"

京东强力回应:"阿里的逻辑学有问题,凭什么你们可以提前20天预售,而我只卖11天却被说?"

2018年双十一 从两强相争变成一超多强

2017年,天猫、京东双十一销售数据之争,唇枪舌战,热闹了好几天。

不过,商场即战场。仅仅一年的光景,这两家公司的处境可谓天壤之别。曾经的"两强相争",今年可能会变成"一超多强"了。

阿里还是曾经那个阿里,不过京东再不是曾经那个京东了。

1.赶英超美 刘强东带领京东大跃进

2017年,刘强东接受海外媒体采访时候表示,"我相信我们能在5年内超过阿里巴巴,成为中国最大的B2C平台。"刘强东说,"因为我们的增速始终快于他们,还因为我们的用户体验总是好于中国的任何一家竞争对手。"

此时的京东,已经开始实现了连续7个季度的盈利。虽然还没填补起以前发展亏损的大坑,但是,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如果照此长期下去,在未来某一天,还真说不定赶超阿里。

自信的刘强东,不仅瞧不上阿里,连亚马逊也都不放在眼里。

在达沃斯论坛上,凯雷投资集团联合创始人大卫•鲁宾斯坦问京东的模式是否很像亚马逊,刘强东则回答道:"京东没有学亚马逊,甚至其在2003年做电商的时候,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叫亚马逊。""京东将在10年内超越亚马逊,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企业。"

2018年双十一 从两强相争变成一超多强

京东迎来了自己的大跃进时代,开始追赶阿里,超越亚马逊。一切都顺风顺水,电商领域的重要一极正在崛起。

2018年双十一 从两强相争变成一超多强

2018年双十一 从两强相争变成一超多强

京东也凭借良好的市场表现,缩小了与阿里的差距,市场份额从2016年的25.4%上升到了2017年的32.5%。2017年京东营业收入达到了3623.32亿元,较2016年同比增长了40.28%。全年净利润也达到了50亿元,同比增长140%,京东也让投资者看到了盈利的希望。

2018年双十一 从两强相争变成一超多强

一切都在像好的方向发展,前途看起来也是一片光明。

刘强东在2017年为京东制定了5年内赶超阿里的计划,本想着2018年就开始"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然而,似乎是前期发展太猛,有些透支了京东的发展潜力。在"五年计划"开始的元年——2018年,京东就遭到重挫。

据京东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净营收1223亿元,同比增长31.2%,经营利润率也从去年0.8%提升到了1.1%。虽然不及预期,但还是实现了连续9个季度的盈利,一切看起来也还没那么糟糕。

不过,再来看衡量电商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GMV的增速,京东的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

京东"618大促"这个重大的活动,为京东第二季度的盈利带来了不少的增长。不过,从2014年京东"618大促"GMV增速达到107%的高峰后,已经连续4年下跌,2015年跌至84%,2016年跌到47%,而在2018年,这一数据更是下跌到23%。

GMV增速一直就是京东拿来让资本为之买单的优势所在,如此,增速在放缓的GMV眼看就要讲不出新的故事了。

2018年双十一 从两强相争变成一超多强

由于采取自建物流,自营商品的重资产发展模式。京东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进行注入,以保证公司的发展。

一方面,需要继续自建物流,下沉三四线市场,巩固自身物流服务体验的优势;另一方面,也需要布局未来,数据云、人工智能等方面有也需要大规模的投入。第二季度财报显示,京东在技术方面投入27.81亿元,同比增长79.8%。

而对于京东来说,一直以来,盈利都是他发展道路上最大问题所在。在自我造血能力较差的情况下,主要靠的就是外部输血,通过融资手段,不断获得发展资金。

2018年双十一 从两强相争变成一超多强

在上市前,投资者主要看的是发展前景,不过在上市后,投资者更看重能否给其带来收益。而现在GMV增速放缓,发展的天花板开始显现,投资者们也开始担忧京东,外部输血能力会伴随这一趋势而下降,京东未来的资金来源与发展有些令人堪忧。

反观对手阿里,从盈利以及未来布局来说,全面领先京东。据阿里巴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阿里巴巴在2018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为809.2亿元人民币,虽然不及京东1223亿元多。但是,阿里第二季度净利润为76.5亿元,是京东4.78亿元的十几倍。

更可怕的是阿里云成为了阿里新的强劲增长点,8月23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公布2019财年第一季度(2018年4月至6月底)业绩。云计算业务继续保持强劲增长,营收达到46.98亿元。阿里云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三大云服务机构,更是占据中国近50%的市场份额。

2018年双十一 从两强相争变成一超多强

曾经说过五年内超过阿里的京东,在这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就遭受重挫。而一直不屑于跟京东竞争的阿里,如今的布局也并非京东所能相比。阿里集团做的不是电子商务,今天的阿里巴巴俨然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京东则是B2C加供应链,这二者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马云曾经说过:"京东将来会成为悲剧,这个悲剧是我第一天就提醒大家的,不是我比他强,而是方向性的问题,这是没办法的……所以,我在公司一再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去碰京东。别到时候自己死了赖上我们。"

2.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京东的这个双十一注定不好过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eMarketer2018最新报告显示,在电商领域,阿里依然占据近60%的市场份额。然而,第二名的以16%的市场份额被远远甩在后面。

曾经缩小的差距被一下子又拉开了,而更可怕的是后面的拼多多以及苏宁等对手的崛起。他们没有瓜分阿里的市场份额,那么,损失的主要就是京东了。

2018年双十一 从两强相争变成一超多强

成立三年不到的拼多多,迅速抢占了低线市场,从默默无闻的小卒成长为中国电商市场不可忽略的一极。从2016年1%不到的市场份额,到现在占据了中国电商市场5.2% 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第三大电商企业。

在线上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时候,各大电商纷纷发力线下渠道,而京东也没放弃这一机会。2017年4月,刘强东宣布,未来五年京东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

为了迅速抢占市场,京东便利店现在采取的是"翻牌"的模式,即通过收编夫妻老婆店,挂上京东便利店的牌子,店型分为旗舰店、精品店、优品店,其中,优品店数量居多。

不过,由于订货、管理等基本上凭店主个人感觉和经验,直接导致了店面形象欠佳、营销手段传统、经营方式落后等弊病。京东便利店也出现了开店多,倒闭更多的"怪象"。

而在线下开发方面,深耕线下28年的苏宁,成为了京东线下发展中强有力的对手。

以苏宁易购常规店为根基,大力开发低线市场苏宁零售云门店以及深入社区的苏宁小店。2018年,新开5000家门店,2020年,线下门店总数达到20000家。

在线下,苏宁强势狙击了京东发展的道路。

2018年双十一 从两强相争变成一超多强

前有阿里堵截,后有拼多多、苏宁围追,京东的这个双十一注定很难受。去年还在跟阿里打嘴仗,作为两强中的一端。今年估计就只能沦为阿里的陪客,成为"一超多强"中的一强。

3.多事之秋的京东 不稳定因素太多

2018年的教师节,对于阿里,对于马云来说都具有特殊的意义。马云宣布,2019年9月10日,自己将不再担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张勇将接任。马云已经准备安享退休生活,回归教育事业,重新做回曾经的马老师。

2018年双十一 从两强相争变成一超多强

草根出身的刘强东,可能严重缺乏安全感。之前创业开饭店又被骗吃过亏,他没有马老师那样豁达,刘强东对于京东的绝对掌控有着迷一样的向往。

他一手带大了京东,带领京东快速发展。"独裁"的刘强东,从京东还未上市就将京东完全绑在了自己身上。即便IPO后,也通过设置超高的AB股投票比,来保证自己对京东的绝对控制地位。

2018年双十一 从两强相争变成一超多强

2018年双十一 从两强相争变成一超多强

"火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形容刘强东与京东的关系恰到好处,不过这个一起扛的代价真的有点高。

刘强东在美国涉嫌性侵,到现在还没有确切的定论。而与刘强东深度绑定的京东,也因此遭受了强烈动荡。

受刘强东涉嫌性侵事件影响,京东股价大跌,短短几十天,京东市值接近腰斩,损失了300多亿美元。

刘强东对于京东来说就是位大IP,无处不在的刘强东,每一次发声,总能给京东带来不少声浪,对京东的品牌宣传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过刘强东也是一颗不稳定的"定时炸弹",与刘强东强烈绑定的京东,现在无时不刻不是胆战心惊。

一年的光景,东哥老了很多,马云则云淡风轻了不少。

今年的双十一,线上玩不过阿里,线下自己本身就不熟,还有个竞争对手苏宁异军突起。

今年的双十一,刘强东不好过,差点就过上了"光棍节"。京东也不好过,腹背受敌的境地,恐难现去年的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