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帶「開路」 回鄉興業——記湖南三特機械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海雄

履帶“開路” 回鄉興業

——記湖南三特機械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海雄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周勇軍 魯融冰 通訊員 張雅蘭 覃正文

金秋時節,記者走進桃源漳江工業園湖南三特機械製造有限公司,見員工們在忙著進行產品調試。公司董事長劉海雄告訴記者,這是一條總投資2000多萬元的高性能履帶全自動智能生產線,力爭在2019年4月投入使用,主要生產坦克、挖掘機、收割機等履帶,可年創產值3.5億元。

沿海開眼界,闖進履帶業

出身農家的劉海雄,14歲就輟學到一家鐵匠鋪做學徒。3年出師後,他在桃源縣牛車河鎮開了一個鐵匠鋪。

1997年元宵節,聽說福建泉州有一種先進的打鐵設備,當時21歲的劉海雄坐火車過去,打算買一臺回來。沿海城市的繁華,讓這個初出家門的年輕人大開眼界。他不甘心做一輩子鐵匠,決定留下來闖蕩一番。經在當地一家鍛造廠打工的表哥舉薦,他進廠當了一名技術員。

劉海雄很聰明,又肯鑽研。經不斷摸索,他改進了鍛造模具,為工廠節省不少原材料,受到老闆賞識。接著,他自費買來電腦,學會了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製圖。8年過去,這家只有15人的鍛造廠擴大至700多人,劉海雄也晉升為分管技術、生產和銷售的副總經理。

後來,這家鍛造廠被香港一家公司收購,改做挖掘機履帶。劉海雄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連續半個多月守在挖掘機旁,弄清原理、設計製圖、篩選用料,成功拿出了樣品。隨後多次外出考察,又拓寬了視野。

2008年8月,劉海雄辭職,與人合辦泉州三特機械有限公司,精耕履帶市場。經4年打拼,公司年產值達到6000多萬元,並建了3個分廠。

還是家鄉好,辦事效率高

2012年,為進一步擴大企業規模,有合夥人提出,在鋼材原產地且物流相對發達的湖北黃石建廠。

同年5月,桃源縣政府主要領導來泉州招商,誠邀劉海雄返鄉創業。政府的重視和優惠政策,加上對故鄉魂牽夢縈的情懷,劉海雄決定返鄉。但其合夥人堅決反對:“你要是選在桃源投資,那我們就散場!”

“話說到這份上,強扭的瓜不甜。你們不投資,我一個人也要投,因為我是桃源人。”提起這事,劉海雄坦然一笑說,他感到雖然自己在外面做得較好,心卻始終在漂泊。

於是,還沒等縣領導返回,劉海雄就將第一筆500萬元的投資款打到了桃源工業園管委會賬上。

從2012年6月正式簽約,到2013年7月動工建設,再到2014年1月,劉海雄在桃源投資創辦的湖南三特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就投產了。

“剛落戶桃源時,我最擔心的是審批事項辦理問題。結果,通過園區全程代辦,提前半年就辦好了。”劉海雄感慨地說,家鄉服務很到位,辦事效率很高。後來,企業發展壯大了,家鄉的扶持力度也沒有減弱,仍有一名縣級領導、一個責任單位、一名責任人進行對口幫聯,企業生產經營遇到問題立馬就能解決。

順風又順水,創新拓市場

迴歸桑梓,事業順風順水,公司越做越大。去年,湖南三特公司銷售收入達到1.5億元,產品銷往47個國家和地區。如今,公司擁有7項國家專利,其高性能履帶生產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記者發現,作為省高新技術企業,湖南三特公司並未修建專門的辦公樓,行政辦公場所設在員工宿舍樓裡。劉海雄說,辦企業如同逆水行舟,資金要優先投入新產品研發上,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近年來,劉海雄帶領公司研發團隊與中南大學合作,研發出特殊耐磨材料,打破了國外高端履帶生產原材料壟斷;建立工程研發中心,與多家科研院所與高校建立研發協作平臺,成功開發出高強度高耐磨易拆卸鋰基自潤滑工業履帶系列產品;全面應用三維建模、機構仿真等設計手段,建立了國內首個履帶底盤大數據信息庫查詢系統,可為全球3000多種履帶設備提供後市場服務。

“企業做得越大,越應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劉海雄介紹,目前,湖南三特公司已和常德市4家機械廠建立配套合作關係。“我提供資金、技術及人才支持,由他們進行初加工。”劉海雄說,這樣不僅能將上下游產業鏈培植起來,還可以帶動當地產業轉型,培育新的稅源。

“我們將始終專注履帶細分行業,將湖南三特公司打造成業內龍頭,使常德成為全球履帶研發、生產、採購和配套基地。”談及今後發展,劉海雄信心十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