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1: 10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研究

​【概况】

庐山风景名胜区位子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15°52′~116°06′,北纬29°25′~29°40′。土地总面积302.0km²,总人口8.6万,涉及庐山风录名胜区管理局、庐山区、星子县及九江县的2个乡、10个镇、4个场。

庐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著名的山岳型旅游胜地,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又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国”。区内有景点26处,景物景观171处。庐山山麓各乡镇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为水稻。

​区内的地貌类型包括侵蚀中山、侵蚀一剥蚀高岗和堆积阶地,分别占工作区总面积的90.4%、8.8%和0.8%。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10mm,最多年为1608.5mm。3~8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5%。降水量空间分布呈现出从庐山山上向下降低趋势。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庐山风素名胜区地质灾害及隐患的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本次调查共查出地质灾害及隐患点288处,其中滑坡87处,崩塌51处、泥石流沟13条,不稳定斜坡137处,分别占地质灾害及隐患点总数的​30.2% 、17.7%、4.5%、47.6%。​

调查区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辖区的牯岭镇(53处,占灾害点总数的31.9%)和上庐山的南山和北山公路(63处,占38.0%)一带;其次为庐山区高垄乡(10处,占6.0%)和威家镇(9处,占5.4%)、星子县隘口镇(10处,占6.0%)和东牯山林场(9处,占5.4%)

区内崩、滑体的岩性以黏土碎石(块石)、粉土碎石(块石)等为主,崩、滑体结构呈零乱状;类型绝大多数为土质(123处,占89%),只有少量岩质(11处,占8%)及碎块石(4处,占3%);多处于稳定性差或较差状态

区内泥石流全为水石流。形成区平面形态一般呈窄条状或瓢状,流通区不明显,主沟短(长一般150~500m,最长约2000m),沟床纵坡大(364-700‰),堆积区平面形态多呈扇形。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分布在调查区的北东一南西的广大地区,面积238.3km²,占全区总面积的78.9%。地貌主要为中山,自然边坡坡度一般20~50°,坡高一般5-30m;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工程地质岩类主要为变质岩类,另有少量岩浆岩类、松散岩类和碎屑岩类分布。地质灾害点平均密度118.3处/100km²。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位于莲花林场一黄泥庵一带,面积40.0km²,占全区总面积的13.2%。工程地质岩类主要为松散岩类和碎屑岩类;侵蚀一剥蚀高岗地貌,自然边坡坡度一般15~30°,城高一般5~10m;覆盖层(残坡积层和强风化层)可见厚度一般1~4m;区内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点平均密度12.5处/100km²。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南昌铺一董家村、庐山茶场一海会和张家畈一东牯山林场一带,总面积23.6km²,占全区总面积的7.8%。本区主要分布在调查区边缘的高岗及堆积阶地区,工程地质岩类主要为松散岩类和碎屑岩类;自然边坡城度一般5~20°,坡高一般小于10m;碎屑岩类分布区覆盖层(残坡积层和强风化层)可见厚度一般1~2m;人类活动相对较强。地质灾害点平均密度4.2处/100km²。

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1: 10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研究

庐山1: 10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地质灾害隐患及防治管理措施】

本次调查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287处,其中危害程度重大级1处,较大级24处,一般级262处。共计威胁人口1555人,威胁资产达2407.5万元。调查组协助地方政府对多处有代表性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编制了防灾预案和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初步建立了庐山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系统。

资料来源: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庐山风景名胜区土地房产局、庐山区地质矿产局、星子县地质矿产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