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那些事,录取通知书是怎么发放的,名落孙山是怎么回事

我国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以来,至明清为止,历朝均沿用其制度,虽说具体细节各朝有所不同,但大的方向基本类似。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古代的“高考”各个环节:

一、考试

科举时代的“高考”与现在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天的高考只是进入更高学校的一个关卡,而古代的高考,完了以后是直接进入“工作单位”参加实际工作的。

根据组织级别的不同,古代的高考大致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

1.院试

院试是最低档的,在县里或者府里考试,考取了在放榜那天你就变成了秀才。只有取得秀才的资格,才可以参加更高级别的乡试。

古代高考那些事,录取通知书是怎么发放的,名落孙山是怎么回事

2.乡试

乡试在省城举行,乡试考取的考生就是举人了,还记得《范进中举》吗?课文中范进就是参加的乡试,并取得了好成绩。根据范进中举后的异常反应,也侧面烘托了那个级别的考试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从秀才变成举人,标志着一个人社会阶级的跨越。

3.会试

会试也是古代由中央机构“礼部”组织的考试。参加考试的是各省的举人,考试成功后,举人就变成“贡士”了,其中的第一名被称为“会元”;

古代高考那些事,录取通知书是怎么发放的,名落孙山是怎么回事

4.殿试

这是科举制度里级别最高的考试。传说是由武则天的老公唐高宗李治开创。到了明清时期,殿试就在紫禁城内的保和殿应试。殿试的考试内容比较“高大上”:策问,大致就是治国安邦的策略阐述。被“录取”的人就叫“进士”了,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甲三个名额,分别叫做状元、榜眼、探花,同时赐进士及第,这三位大多立即当大官;二甲若干名额,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都叫“传胪”。

古代高考那些事,录取通知书是怎么发放的,名落孙山是怎么回事

二、放榜

今天的高考,考生可以在网上轻松地查看自己的成绩,录取通知书也大多是邮寄到家。古代的仪式感就更强了。地方政府组织的“院试和乡试”,都是在本级别行政机构的“衙门”前张贴名单,什么披红戴绿自然是不在话下。

仪式最庄严的是殿试的放榜,由皇帝亲自在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所以进士们又有“天子门生”的叫法。

古代高考那些事,录取通知书是怎么发放的,名落孙山是怎么回事

三、考试结果

古代没有所谓的“录取线”,而是在所有的考卷中从优至劣挑选,额满即止。被“录取”的就叫“及第”,没有录取的叫“落第”。这里就牵出一个成语:“名落孙山”。大概就是宋朝时有个叫孙山的人,参加乡试,考上了最后一名。最后一名也是举人了啊。“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就是最好的解释了。只有在孙山后面的人才是真的“落选”。所以,名落孙山,其实不是说的孙山,而是参照孙山的位置,自己比孙山还差一点的意思。

当然,更多细节可能会有很多版本,不知道您了解的是什么样子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