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主地位不保 人民幣正「取而代之」?

美元霸主地位不保 人民幣正“取而代之”?

近年來,由於美國不斷髮行美債已消耗了美元的信用,加上美國在貿易上的“任性行為”將美元推向高位,不但新興市場貨幣“遍體鱗傷”,各主要債權國也“忍無可忍”了,掀起去美元化浪潮,而人民幣正成為大家手中的“香餑餑”。

多國掀去美元化浪潮

2017年,美國GDP總量為19萬億美元卻揹負著21萬億美元的債務。如此龐大的債務,加上美國不得人心,各主要債權國開始“集體懲罰美國”,紛紛加快拋售美債的步伐。

截至今年6月,各國央行所持有的美債總額高達6.2萬億美元,這相當於中國2017年一半的經濟總量。此外,據IMF公佈的最新數據,今年一季度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所佔份額從去年四季度的62.72%跌至62.48%,創下自2013年四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美債仍是最具有保值和增值的世界性資產,集體拋售美債或只會“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一時之間,各國拋售這麼多美債,市場肯定不具備馬上接盤的能力,屆時美債價格必然會大幅下降。這樣一來,非但達不到懲罰美國的目的,各國還要承擔美債大幅縮水的風險。

因此,通過集體拋售美債一次性實現“去美元化”還是很困難的,還是得靠推動其他貨幣走向國際化,從而打破美元“一家獨大”的局面。

人民幣正“取而代之”

就在美元被眾人唾棄之時,人民幣卻被越來越多人捧在手心:不僅把人民幣列為支付貨幣之一,人民幣債券還創新高。

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數據,到2018年1月為止,全球逾1900家金融機構將人民幣列為支付貨幣之一,連法國、德國、西班牙、比利時等老牌歐洲國家也先後宣佈要把人民幣納入其外匯儲備中,並相應減少美元儲備。

另外,人民幣債券近年來的持續熱銷更加印證人民幣的認可程度在不斷提高。截至2018年8月1日,全球海外機構在中債登持有的人民幣債券託管量達13540.77億元,這已經是連續17個月的增持,環比上月增加了582.22億元。

目前,境外機構在中國國債市場的佔比已從去年的0.88%一躍提升到5.85%,俄羅斯、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多國已把發行人民幣債券的事宜提上日程。德意志銀行預計,未來五年中國國內債券和股票市場將不斷吸引國際投資者參與,外資流入總規模將達1-1.15萬億美元。

美元霸主地位不保?

儘管美元仍在國際貿易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各國已經開始“用腳投票”,美元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未來很可能失去國際貨幣中一枝獨秀的地位,而人民幣則將最有可能取代美元,成為新的全球性貨幣。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國正與沙特磋商,在兩國建石油交易上使用人民幣結算。一旦磋商成功,意味著統治全球石油交易40多年的石油美元體制出現鬆動,“石油人民幣”或將應運而生。

如今,去美元化已不僅是那些石油和東南亞國家的唯一“專利”,拋棄美元的烈火甚至蔓延至了歐洲,未來“人民幣時代”或將成功取代“美元霸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