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乳業“霸主”,現如今排在蒙牛、伊利後面,他經歷了什麼

光明乳業怎麼了?曾經無限輝煌的光明乳業發佈了最新的財報,看完財報後大家紛紛表示“心疼”這家本土老牌企業,還有人不禁調侃道:光明乳業還能重見光明嗎?

曾經的乳業“霸主”,現如今排在蒙牛、伊利後面,他經歷了什麼

從光明乳業發佈的財報中顯示,2018年前三個季度的實際營收為155.64億元,同比2017年下滑了5.71%;淨利潤為3.94億元,與2017年同期相比下滑了25.53%。根據對比,這是三年來光明乳業交出最不盡人意的財報。同時,光明乳業也被蒙牛乳業和伊利乳業狠狠甩到了後面。這時候大家可能要問,光明乳業為什麼會落到這個地步呢?有人分析說:光明乳業在這幾年來對於市場的開發沒有上心,旗下的產品競爭力不足,同時他的競爭對手正在快速巨崛起,因此對於光明乳業來說市場壓力很大。在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下,光明乳業將何去何從?

曾經的乳業“霸主”,現如今排在蒙牛、伊利後面,他經歷了什麼

很多上海人對於光明乳業都會有種不一樣的情感,因為他承載著幾代上海人的記憶。光明乳業在上海是擁有上百年曆史的老牌企業,最早光明乳業“稱霸”乳業市場的時候,現在的蒙牛和伊利還沒有成立。光明乳業在2002年正式完成上市,在那一年光明乳業的營收為50.21億元,創下了新高;趕超了伊利乳業40.10億元營收的25%左右;蒙牛乳業同年的營收才16.68億元,還沒有達到光明乳業的一半多。光明乳業最輝煌的時候,在國內乳業市場中無論是產量、銷售額還是市場佔有率等各項數據全是第一名。

曾經的乳業“霸主”,現如今排在蒙牛、伊利後面,他經歷了什麼

說到光明乳業那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她就是有著“乳業鐵娘子”之稱的王佳芬。王佳芬1992年出任光明乳業的前身也就是上海牛奶公司的總經理,上海牛奶公司和香港上實控股公司的合資便是王佳芬一手推動的,隨後組建了“上海光明乳業公司”,2000年轉換成為了股份公司,2002年順利上市。正是有了王佳芬的存在,才促使光明乳業將原來的老化僵硬的老運營模式轉換成為現在充滿現代化氣息的企業;也正是因為她當初看準了市場抓住了乳製品行業的發展先機,才能讓光明乳業衝到了乳製品行業的頂峰。對於光明乳業,王佳芬是“開國功臣”一樣的存在。

曾經的乳業“霸主”,現如今排在蒙牛、伊利後面,他經歷了什麼

不過好景不長,從2003年開始伊利和蒙牛成為國內乳業品牌“黑馬”,以非常快的速度崛起。沒過幾年,光明乳業就被這兩家企業所趕超。2007年光明乳業內部高層人員發生變動,在乳制行業非常有經驗的郭本恆接替了王佳芬的位置,成為了光明乳業的新總經理。在郭本恆擔任總經理期間,光明乳業的營收從2008年的82.06億元上升到了2015年的203.85億元,增長速度讓人驚歎。從這開始,光明乳業就雖然還沒有重回第一寶座,但是卻是國內乳制行業第三名的“固定選手”。

光明乳業剛剛見有轉好的勢頭就又遇到了麻煩,2015年7月光明乳業總經理郭本恆被上海監察局通告涉嫌嚴重違紀,接受調查。郭本恆出事以後,光明乳業的總經理由光明集團旗下主營物流業務的子公司—海博股份有限公司CEO朱航明擔任。由於沒有任何的乳業管理經驗,在他接管光明乳業的三年時間裡,其再沒有推出過什麼熱門產品,各項業務均沒有什麼波動。

雖然光明乳業沒有出現什麼問題,但是他的競爭對手卻沒有像他一樣。這三年時間裡,光明乳業與伊利、蒙牛的差距被拉的越來越大。光明乳業2014年的營收為206.5億元,但是這差不多隻是蒙牛和伊利業績的一半;轉眼到了2017年,伊利、蒙牛的年度總營收已經分別趕超了光明乳業的三倍之多。截止到2018年11月19日,蒙牛集團的市值大概為96.27港元,伊利集團更是高達1452.7億元。而光明乳業集團的總市值大約才103.96億元,與蒙牛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與伊利更是沒有任何可比性。

曾經的乳業“霸主”,現如今排在蒙牛、伊利後面,他經歷了什麼

有專業食品產業分析師分析,光明乳業之所以業績下滑的那麼厲害,還是要從市場、渠道、產品等多方面找原因。光明乳業沒有積極的開拓市場;渠道方面蒙牛、伊利已經打入了國內從一線到五線城市的市場渠道;再說產品,蒙牛、伊利的產品更偏多元化,而光明產品只集中在一項產品上。2019年9月份,光明乳業換了濮韶華為新的董事長,他在市場方面有一定的相關經驗,希望在光明乳業未來的發展之路上,可以起到大作用。

雖然在新發布的財報中光明乳業的業績並不如人意,但是接下來光明乳業能否重現輝煌呢?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