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目睹之怪幻觉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从学生时代到迈入社会,经历了父母的谆谆教导,老师的诲人不倦,恋人间的山盟海誓,领导的促膝长谈等,各种形式的言传身教或耳濡目染,脑中难免会不断产生很多幻觉,比如自己长得好漂亮(帅气)、高考能考上清华北大、她(他)还爱着你、领导准备提拔自己,还有其他诸如自己持有的股票要涨、看好想买的房价要跌、国家马上要给我们减税、未来日子会更美好、共产主义马上要实现等等,不一列举。

其中有些幻觉很宏观,宏观到自己无法把控,但有些幻觉却微观到身边的角角落落、细枝末节,而自己其实也完全有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不被这些幻觉蒙蔽,以免枉走很多弯路,甚至是南辕北辙走错路,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和精力,错过无数大好机遇。

以本人三十年吃饭走路过桥搬砖的经历,一路走来也曾目睹过无数现在看来可笑、幼稚的幻觉,后以血泪之教训猛然醒悟。而这些幻觉,都与自己平日工作、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或密不可分,在此总结出来两大幻觉愿后人哀之并鉴之,越早醒来越好。

付出等于收获

无数的心灵鸡汤在为我们源源不断地灌输着这样的理念,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宣扬这样的正能量,一直以来我们从未质疑付出等于收获背后的逻辑是否成立,仿佛这是一条不证自明、颠扑不破的真理,付出等于收获,想获得成功就要勤奋的付出,倘若有人质疑说付出未必等于收获,勤奋未必导致成功,总有无数人跳出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激情彭拜、振振有词指出:那是你付出不够多,不够勤奋!

搞不好甚至还会被扣上政治不正确的帽子。

付出等于收获似乎已成为无法证伪的命题,就好像诚则灵,不诚则不灵一样,没能成,那是因为你还不够诚心,没取得成功也是因为你付出不够。

然而,比付出你能比得过富士康车间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吗?能比得过一大早起来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吗?能比的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烈日下的农民吗?

恐怕不能吧,但他们比你收获的更多吗?比你更成功吗?

恐怕也没有吧。但你获得的却比很多比你付出更多、更勤奋的人要多!

为什么呢?

因为运气。

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往往会让其将本来属于运气的成分归结于自身的努力,这是人之常情。

有个段子说讽刺的就是这类人。三个人坐电梯从一楼到十楼。一个人原地跑步,一个在做俯卧撑,一个用头撞墙,他们都到了十楼,有媒体采访他们,你们是如何到十楼的?一个说,我是跑上来的。一个说,我是俯卧撑上来的。一个说,我是用头撞墙上来的。

这个电梯,就是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而那三个人,则是各种宣讲成功经验的企业家。

所以不必骄傲的宣传自己有多么勤奋、多么努力、付出有多么的多了,很多事情都是运气,碰上了就容易成功了,碰不上成功不了,也不代表你付出不够多、不够勤奋,这是常态,也是真相,真相往往很残酷,而固执地坚持认为付出等于收获容易让人走火入魔,陷入低水平重复的无效勤奋中。

如果这世界真的像付出等于收获这么简单,成功就不会那么难了,这地球上不缺舍得付出的人,勤奋的人也多如牛毛,而真正的成功者却寥寥无几,他们缺的不是付出或勤奋,可能就差那么一点运气。

幸存者偏差让我们的目光只关注到了少数的成功者,却忽略了绝大多数的失败者,而这些失败者往往比成功者付出的更多、更勤奋,但运气却只光顾了少数人,更多的人消失在聚光灯背后,无人知道他们有多么勤奋、有多少付出。

所以,理性的看待付出与收获、勤奋与成功的关系,少喝点鸡汤,多动点脑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自己尽力做好该做的就好,成不成功看运气,随它去,即便不成功也要有心理准备,更不必天天一副天下有负于我的委屈脸色和心态,生活还是要继续。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地球每天还会照样公转和自转,明天的太阳也会照常升起——如果不是阴天下雨的话。

朋友多了路好走

这话本来没有错,人脉固然重要,但似乎忽略的正确的方法,特别是被某些为博眼球的媒体一番添油加醋的洗脑之后,路好像被带偏了方向,仿佛我们一生不干别的,天天去交朋友就可以做成很多事,顺利实现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梦想。

但是,这样做的效果怎么呢?

呵呵。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事都会讲究等价交换。如果一个人不能给其他人带来价值,仅仅是因为见过几次面或者一起吃过几次饭,就指望别人能帮你,这种想法未免也太幼稚了。

人脉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是你能给别人带来价值,这种价值可以是当前的,也可以是未来某个可预见的时间来的,总之是你要具备可以给别人带来价值的机会,也就是你要在某个领域其他人强或者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专业能力在业内知名,或者有别人不熟悉的特殊渠道和关系,哪怕你是仅仅是长得漂亮或擅长陪聊都能有用武之地。经济学上的解释就是,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市场上其他人的需求才算有价值,倘若别人有需求但你无法提供,或者你提供的是别人根本不需要的,那就无法实现交易,对别人也就没有价值。否则,认识再多的人也会没有存在感,自己只是一个打酱油的,在别人通讯录里的静静的躺着的一个名字而已,顶多是见面后的点头之交,或者微信里的点赞之交,不能代表你有多厉害,更不能代表别人能帮你,遇上事,大都作鸟兽散。

而且,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的研究成果,人类社交人数上限为150人,精确交往深入跟踪交往的人数为20人左右。换句话说,穷尽人类智力的极限,一个人一生能够保持交往的人数不会超过150人,而真正符合所谓人脉的数量则更少,大部分社交活动其实都是无意义的。

所以,不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交活动上来,与其天天逢场作戏去迎合其他人,不如静下心来去充实提高自己,让自己变得有价值起来。

你若花开,蝴蝶自来,但你若是一坨屎,只能招来屎壳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