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法拉利的家长和踢他出群的老师:究竟是谁错了?

▼▼▼

关注我,治愈你

开法拉利的家长和踢他出群的老师:究竟是谁错了?

这两天,一张聊天截图火了:霍先生被老师在家长群里@(下简称at),让他以后不要再开跑车来接孩子上学。理由是:会引起孩子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

而霍先生刚一辩解,就被踢出群↓↓

开法拉利的家长和踢他出群的老师:究竟是谁错了?

霍先生是一知名房地产公司高管,年收入400多万元, 他的跑车是法拉利488(约400万)。他认为「钱是我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想给孩子最好的,有啥不对?」「如果开跑车就攀比,那是不是你们孩子太脆弱了?另外,我凭什么再买一辆『普通』的车来为你们服务呢?」

刚刚辩解完,老师就把霍先生从班级群踢了出去。

霍先生的辩解逻辑没问题,但整件事情里,我觉得还是有些地方值得探讨。

现实层面的问题:阶层不同,不必强融

个人年收入400多万,买一辆400万左右的车,并不夸张啊。

但很明显的,霍先生的经济实力在学生家长中是最「显眼」的那一位,老师的上一句话说,「有家长反映说你开跑车接送孩子这样不太好」,下一句话说「反正你们也不差钱」——语气里也是酸酸的。

阶层之间的鸿沟之大往往超出很多人的认知。

前几天FBB被罚款的消息出来就有个流传很广的段子:

八亿是多少钱?就算我一个月一万,一年十二万,十年一百二十万,一百年一千二百万,一千年一亿,八千年才八亿。中华上下才五千年……

虽然只是段子,但是相当真实。阶层之间的鸿沟就是这么大,壁垒就是这么深。你视为奢侈,只是人家的日常。

我是什么时候明显的感知到这个差异的呢?

有一次加完班打车回家,和司机闲聊了两句,我说天天通勤挤地铁太崩溃了啊,但是住近点的话房价又太贵了……司机说,是啊,XXX那片儿都四五千一个月了!我当时就愣了一下,因为我当时考虑的是换房,是多少钱「一平方」,而不是多少钱「一个月」;

我周围有些朋友会为了一个好吃的餐厅不惜坐一小时地铁穿越大半个城市再加上漫长的排号等位,就为了一口心心念念的味道,我比较懒,我通常会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差不多又相对方便的餐厅,而当我听说有人会临时起意乘私人飞机去西安,就为了一口地道的肉夹馍的时候,我也愣了一下,人跟人的差异真的是……超出我所有的心理预期。

所以,对富裕阶层来讲,法拉利是日常,或者私人飞机是日常……这些细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跟与你类似的人在一起。阶层差异太大的人在一起互相都会很难受。

开法拉利的家长和踢他出群的老师:究竟是谁错了?

比如说,日常小伙伴一起去玩,A同学请了B,B有可能回请不起。那么B会不会觉得A显摆?张扬?但那就是A同学的日常啊。

同样的,如果是不富裕的家庭咬紧牙关强撑着让孩子读了贵族学校,也可能会难受——孩子可能有压力,可能自卑,可能没有共同话题。

就像廉租房里不配独立卫生间,能筛选出真实需要帮助的穷人一样,私立学校或贵族学校起码用学费这一道门槛挡掉了一些经济实力没有那么强的人,把背景大致相当的家庭和孩子们聚在了一起,那么你开法拉利也好,你开保时捷也好,都不会引起反对、或争议、或孤立。

所以回到这位爸爸,我觉得他一开始就不应该选择普遍人群跟自己实力悬殊太多的学校,被老师移出群,甚至因此而转班转学,假如能换到一个更适合的环境里,对他的孩子,或许是件好事。因为即使没有这位反对他开法拉利的家长,也可能有下一位反对他其他日常消费水准的家长,或下一个因阶层壁垒而产生的冲突,在这样的环境里,这种冲突几乎不可避免。

教育层面的问题:不如给孩子内心丰盈

这是说投诉的家长的。

我们必须承认,

这世界就是不公平的——我们必须接受,有人就是比你有钱,有人就是比你漂亮,有人就是有更好的出身、或者赶上了更好的机遇、或者更聪明、或者更努力……总之,不管你多么成功,都有人比你更成功。攀比没有止境,仇富没有意义。

大部分人,其实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

你能从孩子所有信息渠道里屏蔽掉一切你消费不起的事与物吗? 不能,毕竟还有网络,毕竟孩子也有社交圈。

你的一言一行,是在传递给孩子怎样的信息和价值观?

仇富?偏激?我穷我有理?你富你迁就?

我觉得不是。

他终将要直面这个社会。家庭没有教育好的孩子,社会会给他教训。与其让他往后措手不及的在现实世界里撞得头破血流,不如一点点告诉他这社会的本来面目——不刻意,也不回避。

帮助他认知升级、帮助他接受生活本来的多样,帮助他成为三观健康、持续成长、内心充沛丰盈的人,比较重要。

开法拉利的家长和踢他出群的老师:究竟是谁错了?

我儿子也问过,为什么我们不能住(电视里)那样大的房子呢?我也会诚实的告诉他,我们现在没有那么多钱去买那么大的房子,而且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家已经很舒服了呢,有爸爸妈妈在,还有这么多绘本这么多玩具陪你,我们在这里已经可以生活得很开心了呢。并且,XX能住在那样的大房子,是因为他们赚到了更多的钱,所以爸爸妈妈要更努力工作才行,辰宝宝也要努力学本领对不对?

他现在不到5岁,我们从他很小的时候就没有回避过这一点。他是同意的。

沟通层面的问题:本质是理解人性

先讲原则:

1.公开表扬,私底下沟通问题。

2.有事需要沟通的时候,能约面谈则不约电话,能约电话则不聊微信,在没那么熟的关系里,尤其重要。

3.没有人希望被指责和被迫改变,请换个角度,从他的需求出发。

1.公开表扬,私底下沟通问题。

(注意是沟通「问题」,而不是「批评」,有问题产生,不代表有人做错了什么,那么私底下沟通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好啊。)

这是管理中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其他关系中也是如此。——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谁不要面子啊?没谁喜欢公开出丑,更何况这位开跑车的爸爸是位企业高管,平常哪被人公开diss过?

老师接到了部分家长的投诉,他需要快速的解决掉这个麻烦(应对投诉),他没有选择私底下一对一当面或者电话沟通,而是直接在群里at了家长,指责他——「有钱也要低调一些呀」「会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

他这么做有可能也是因为,能让投诉的家长看到——那,你看,你的需求(投诉)我已经在沟通了,对方态度如何接不接受,与我无关。

群at跟平常的群聊不同,这不是「泛话题」,「弱回应」的方式——有兴趣的可以参与,没兴趣的可以潜水。群at是「强话题」、「强回应」的交流——针对这个问题,被at的人必须回答,众目睽睽,大家可看着呢,没准就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出来推波助澜几句,或者潜水的吃瓜群众暗地里等着看笑话。

霍先生不乐意了——这是我的生活方式,我凭啥为你们再买一辆便宜的车?

没毛病。

但是老师的「权威」被挑战了,他再次选择了最简单直接的解决「麻烦」的方式——把霍先生踢出群聊。

至此,事情完全搞砸。

2.有事需要沟通的时候,面谈>电话>微信

我通常会建议身边人,在有事情需要沟通的时候,一定是优先面谈的。「线上聊一年,不如线下见一面。」

约个面谈——尽管谈事情可长可短——时间上就显得没那么局促,你见到的是活生生的人——他真实的音容笑貌,他可能有口头禅,他可能有小怪癖,你可能会发现更多你们之间的共同点,譬如是校友、或者同乡、或者有相同的喜好…… 细节让人丰富立体、真实让人感觉亲近、见面的场景会留在你们共同的记忆里。

也许过了很久,你可能不会记得你们具体说过的话,但你有可能记得,跟某某在那样一个咖啡厅聊过,你可能会记得那个下午的一缕阳光打在他手头咖啡升腾出的热气上,他嘴角挂着欢喜,或者忧郁。

而这样的共同记忆,会拉近距离。

即便不能面谈,也尽量电话,毕竟能听到语气,从语气里能感受到对方的情绪,电话虽然不如见面那样,聊完正事还能闲聊几句,但就事论事的讨论,也还算能聊得充分透彻。

单纯文字的聊天,看不到背后人的表情、在一群人的众目睽睽之下,带着情绪的沟通,出现问题再正常不过了!

开法拉利的家长和踢他出群的老师:究竟是谁错了?

3.没有人希望被指责和被迫改变,请换个角度,从他的需求出发。

老师的需求是解决家长投诉这个麻烦,他的方式是在群里at并且建议对方换一辆便宜的车。

换车并不是这位跑车家长的需求。

没有人喜欢被指责和被迫改变,在我们需要说服别人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对方关注的点。

开法拉利的家长和踢他出群的老师:究竟是谁错了?

我们设想这样的场景:

老师私底下跟霍先生沟通:

「您非常优秀,经济实力雄厚,能有这样的生源我们也很荣幸(给予认可),但是呢,咱们学校大部分孩子还是来自一般家庭,您看啊,为了不刺激到别的孩子,万一因为这个造成您的孩子在学校里没有好朋友,对他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对不对?( 从对方的需求出发)您看要不这样,您停车的时候稍微停远一些,走几步送孩子过来方便吗?(改变的成本并不太高)

这样是不是好接受多了?换便宜的车不是跑车家长的需求,但他的孩子的身心健康是。

而面对面的沟通里,各退一步,霍先生完全有可能主动提出来:

「谢谢老师关心,我理解您管理这么大班级不容易,我停远点儿,走几步过来,不给您添麻烦。」

在整件事件里面,各有各的出发点,各有各的立场,也各有各的难处,老师要管理班级,要对投诉的家长有交待,霍先生要有自己的生活水准,也是正当的。只是或者思考多一点点,有些事情的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而这背后,都是人性。

「 作者介绍 」:姚小恬,本名田晶晶,文学硕士,新媒体人,爱生活,爱一切新鲜有趣的事物,网上写字十余年,文章首发在个人公众号“姚小恬”(xtczbj)。

开法拉利的家长和踢他出群的老师:究竟是谁错了?

置顶我有惊喜 ▼

开法拉利的家长和踢他出群的老师:究竟是谁错了?开法拉利的家长和踢他出群的老师:究竟是谁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