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是否有必要恢复繁体字?

用户73129708748


汉字的演变从古至今就没有停止过,自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又是几经演变。虽然因为一些原因使得官方文字变成了简体字,但是这也应该放入其时代背景来看待,像是说废除汉字的运动其实从民国就已经开始了,不然哪有“注音符号”这种东西诞生,古人学习汉字的读音用的是反切法,这些多少人知道呢?

繁体字的传承和应用

其实现在有些学校已经把书法教育已经纳入课程之中,也正在向着全国的学校推广。学习书法最佳的途径就是临摹古人的法帖。既然是古人的法帖那么当然就是繁体字写的,这些难道不是繁体字的传承和应用吗?这比那些只是去喊着口号恢复繁体保护文化的人实际效果来的好的多,身体力行才是关键。


教育的重要性

简化的汉字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简化。那么试问那些没有简化的汉字又有多少人知道它古代的含义。就拿朋友一词来说,这在繁体字里面也是这么书写的。那么多少人知道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呢?姓名、姓氏、名字繁体字也是这么写的,那么试问多少人知道姓是姓,名是名,氏是氏,字是字,各有各的含义,虽然这有些在古代就经过了一番演变。到了现在合二为一义的词多了去,我们现在应该要做的是,不仅告诉后人这些词现在的意思,更要告诉他们在古代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教育的重要性。



最后再来说说那用繁体的对岸,来看看他们的现状。他们虽然也用着繁体,但是现在对岸多少所谓的“天然独”天天吵着要去中国化,连闽南语都可以狡辩成他们自己的台语,新一轮的废汉字运动正在对岸上演着,这就是所谓的保留中华文化吗?

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人人都有责。但是我们每个人更应该与生俱来有这种意识,哪怕是官方文字用的简体字,文化照样不忘传承和创新,繁体照样能懂能写。若是只是去注重所谓繁体的那个壳,即便恢复了繁体字又如何?所以个人建议的是从根本上和教育上来开始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底蕴,而不是在口号上囔囔着恢复繁体。


淡看天上月


汉字的繁简之争由来已久矣。2015年3月4日,那时在头条还没臭名昭著人人喊打的冯小刚,曾在两会上呼吁恢复繁体字,博得民间一片喝彩声;同年6月30日,某央报似乎有意背驰国家的语文政策,发文极力称赏蜀中名学者流沙河先生的新书《正体字回家》,不仅直称“繁体字”为“正体字”,而且大声疾呼其“魂兮归来”。

(图:冯小刚在会上呼吁繁体字的回归)

随意想到的这两则事例,多少可以表明:近年来,恢复繁体字的呼声,从过去只能私下的表达,已经逐渐浮出水面,并且成为从社会精英到民间大众都极为关切的问题。甚至可以预见,随着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增强、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准的跃升,越往后会越成为棘手悬题。

我们也许要问:恢复繁体字,到底是重文化还是在瞎折腾呢?我是语言文字的外行,本不该乱说话,但作为国民,也有一些感想要谈,并欢迎讨论和批评。

我需要为简体字作辩护:现行“简体字”系统并非随意乱来,而是有历史渊源与书写脉络作为依据的。

很多民众对于“繁体字”抱有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说深了,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怀有向往之思与温情之意。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该尊重的。但若以为简化就是“残化”,并以此为理由,主张全面恢复繁体字、竭力贬低简化字,可能还是对于汉字的发展历史缺乏了解或者故意置若罔闻吧。

一者,汉字的历史,本身就是在自然“简化”的历史。汉字有史3000多年,由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到小篆到隶书、楷书,一路递进,它本身的形体一直都在演变,趋势也是由繁到简,逐步趋简。由于汉字的结构繁复,一些字有较高的冗余性,人民大众早已创造了许多笔画减省的俗字,广泛流行。新中国建立后,不过就是顺应此趋势,且为了扫盲的方便,继承了晚清以来“汉字改革”的未竟事业,推行简化字并取得了成功。这种简化,重点只是简化书写难度,并没有丢弃它的内在含义,也不曾背离造字六法,更没有割裂汉字及其所承载的传统。甚至可以说,“繁体字”之所谓“繁”严格地说也是不正确的,因和金文、篆字相较而言,它本身也是“简体字”。如果真的以“繁”至上,难道需要去呼吁重归甲骨文时代吗?

(图:毕姥爷为台球选手潘晓婷写下“玖球天後”四个繁体字,引为笑谈,是哪里出错了呢?)

二来,很多朋友以为现行的简化字,是建国后找几个专家就制造出来的,这也过于厚诬前人了。我们现在所使用汉字,绝大部分都可以在这个字的历史脉络上找到依据,比如民间俗写、草书简化、同音代替等等。后来的汉字简化所用的方法,几乎都是传统的方法,并非一群人坐屋子里拍拍脑门就定下的。正因为这些简化字有依据,有脉络,一经厘定,也很快为群众所熟悉,所接受。其中有些简化字,构字理据是有所改变,但是根本性质没有变换,记录汉语的功能也没有削弱。比如,我们的数据表明,现行的简体字,还不包括类推简化字,就有28.61%见于先秦两汉时代,而真正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创造的简体字则只有一个“帘”字,仅占所选388个字头的0.26%。这些事实数据本身可以说明,简体字古已有之,后来的拟定方案是当时那批一流语言文字学家学识与智慧的结晶。

从历史看,文字简化是人类所有文字的趋势与潮流,不是中国自贱才如此。汉字简化,表面上是行政权力人为主导与干涉的改革工程,但是这套方案基本上是符合汉字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也是深思熟路的结果。1949年,中国的文盲率是达80%以上,小学入学率只是20%左右,后来政府扫盲如此成功,简化汉字实居功至伟。

比如,《简化字总表》中,被取代的繁体字2261个,笔画总数是36236画,平均每字16画,而简化后,笔画总数是23025画,平均每字10.3画,每字减少5.7画。这意味着,如果写2000个简化字,合计会少写10000画。举个例子,像“乱、灶、龟、郁”等字,清晰易认,换成繁体字“亂、竈、龜、鬱”,试问有几个985大学毕业生可以写全,现今的港台学生哪个做笔记时不怨声载道?

必须承认,有部分简体字确实属于“强行手术”,产生的后遗症的确造成了错乱的尴尬。

繁体字所以要简化,最直接目的是其笔画比较繁,学习和应用不便,所以要作出”裁剪”,并以国家力量制定和施行相应的语言政策。

但是,不可讳言,因为当时改革的急迫性,实用主义心态居先,加上缺乏更广泛的社会讨论,就加以行政推行,实际还是造成很多不完善,导致“白璧微瑕”。有的“手术”,损伤了中国文字之美,让它本身的文化意味稀释很多;而有的,更干脆造成了使用者认知上的混乱,甚至无形中使得某些汉字发展脉络的中断。

比如,大家历来诟病很多的华(華)、爱(愛)、车(車)、汉(漢)等字,都因简化了核心部件,让原本的表达效果、固有的形体美、汉字本身的构字法、结构中含藏的意蕴感,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有人调侃说,“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运无车,云无雨”,这类批评与不满不能说没有道理吧。

更典型的如,发财的“發”与头发的“髮”,现在都简写“发”,而往上溯源,它们根本就不是同一个字,名画家“程十髮”其名典出“十髮一程”,很有内涵的,结果一简化莫名其妙成了“发十次财”这样的浓浓城乡土豪气息的名字;还有像钱钟书的“鍾”与“鐘”,復旦大学的“復”与“复”,我们大陆人早已日用不知习以为撑,要是有港台人初来乍到看到,怕都是要掩鼻笑半天吧。再具体而言,“鬥、髪、範、幹、鬍、後、裏、鬚、禦、雲、徵、鍾”这12 个繁体字的简化就是有问题的。

所以,我的想法似乎有点折中,但无意和稀泥:简化方案基本路径是对的,但是确实有极少部分简化字有“残缺”。简化的目的固然在方便,但其前提,不应该造成认知混乱,有些本来就不该简化、亦或简得不当的字,如何完善,似乎还是该引起重视吧?

一个思维误区:简体字并非“没文化”的表现,反之繁体字的使用无需有文化上的优越感。

今天的繁简之争,往往暗含着文化正统之争,特别是还有一些拥“繁”者,潜意识里带着某种文化优越感,甚至堕为无聊的身份标榜。

(图:常被批为“装逼”失败的演员中的文化人靳东)

比如,著名的例子,演员靳东、陈道明、周杰、毕姥爷等,“演而优则文”,明明就不是港澳台同胞,也不是在写书法,偏偏平日微博什么的一律舍简就繁。虽然半通不通,经常用错,闹过不少笑话,但多少也代表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的一种心态:即大概觉得使用繁体字才更像个文化人吧。

这类人,有部分确实只能说是伪文化精英。这种心态,我个人觉得是没有必要的,并且会将繁简讨论引向装腔作势的恶趣味之中,干扰了客观理性的判断。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工具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没必要因为会多写几划——还是电脑输入的,就自觉高人一等,莫名其妙地意淫出很多高大上的感觉出来,沦为故弄玄虚的还不知所谓的复古主义。

所谓文化,贵在识其大。与其在这些表面文章上下功夫,在小道上煞费苦心,拿一些小噱头作文化标榜,真不如切实多读几本古人书,在微言大义上有所受用吧。

繁体字是我们宝贵的文化传统,不应丢弃,今后的教学倾向,应该是“识繁用简”。

最后的意见,我本人的感想,还是很“随大流”,以为““识繁用简”才是正道,可以解决我们在语言文字上的困扰,也不会让很多问题成为问题。

繁体字毕竟曾是我们民族文字的主体。 在如今的海外华人文化圈至今仍有重要地位,无论出于文化传承的需要,还是来自交流的必要,“识繁”似乎是当下及以后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国民不可避免不要补习的文化课程。

比如,在国家的语言政策执行中,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富有文化内涵的语言不能也不应通过强制手段直接禁止,因为语言是民族身份认同的要件,强行禁止使用某一类字种就是在阻断文化根脉,也会让问题丛生引发民众的抗议。

因此,作为国家意志、公共的出版物、郑重的场合中,出于“书同文”的需要,推尊“简体字”为正统,并且制定法律作为保障,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个人有兴趣的使用,比如书法一类,不应该去干扰;不仅如此,甚至有必要在中小学的基础课程中,引入“识繁”的课程训练,让简化字和繁体字能够某种程度的共存,也许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吧——至于课程如何安排才能避免加重学生的负担,自然是需要更细致的商讨的。


总结


判断立场比判断知识可容易轻巧的多。繁简之争,最麻烦的,可能在于这根本就是一个立场之争,从而使得很多讨论情绪化,失去了客观和理性。

啰嗦了一大堆,其实我的立场也很简单:现行简化方案是有一些小问题,但是全面恢复繁体字,既没有可行性,更缺乏必要性。可以说,尽管我们推广了简化字,但繁体字从来就不曾离开过我们,在书法里、在书籍中、在招牌上,随处可见。而简化字也没有在文字表达上造成多大的干扰,没有使得传统古籍的流通变成困难,对于现代社会的电子信息化也没有形成难题,而且使得我们的教学、书写、扫盲省去了很多时间和麻烦,功德无量。

总之, 繁体字也好,简化字也好,它们都没有失去妙严法相,我们也依然觉得它们可亲,它们全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将永远畅通行走在堂堂华夏与日月山川里。世上无事,庸人自扰,哪里需要什么恢复与驱逐呢!

2018,10,7,晚闲谈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恢復傳統漢字繁體字,是歷史的大勢所趨,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擋。即使今天沒有納入課本,在將來也必然會重新學習。最早恢復繁體字的那個人,其名字必然同樣也會留存在教科書中。

恢復繁體字的優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傳統繁體字更科學、更實用、更易學習。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留存了將近三千年的表意文字。沒有任何拼音文字能夠達到漢字的壽命,六百年前的中世紀英語,單詞早就面目全非。這源於表意漢字能夠脫離方言存在,所以在中國這麼廣大的土地上,存在幾百種方言的地區,竟然能夠實現“書同文”,文字統一,文化才能統一,從而統一的中國才可能存在!這也是中國幾千年來分久必合的秘訣 —— 統一的漢字。

由於脫離方言存在,甚至亞洲其他國家也可以使用漢字。日本、朝鮮等千年歷史都是漢字書寫,從秦始皇統一文字開始,整個東亞幾乎都被整合到了“漢字文化區”中,這種統一的局面一直到1956年才被打破。簡化漢字的推行,打破了中國幾千年“書同文”的局面,漢字文化圈分崩離析。

所以地球上沒有任何文字可以比擬傳統漢字的科學性,傳統漢字是音、形、義的合體,字形可以直接表達字義,同時還能為自己注音。而簡化版漢字最致命的問題,就是閹割了漢字最強大的 —— 表意功能,變成既不表音又不表意的符號字,把本來系統無比科學的文字系統廢除,變得難學難記,只能死記硬背。

簡化版漢字筆畫雖然少一些,但實際上卻比傳統的漢字難學。這是為什麼呢?傳統漢字繁體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義直接相連,遵守“六書”的造字規則,分別為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傳統的繁體漢字,將字義編碼在字形當中。從傳統漢字的科學性、實用性來講,它是地球上最先進的文字系統。如果漢字學得好,即使不知道這個字的讀音,從字形結構也能猜出字義。學漢字的正確方法,是從字形出發,才能掌握字的本義,從而理解引申義和用法。

用簡化字學習中文,一方面不利於理解字義,只能靠死記硬背,另一方面還會丟失文字記載的文化信息,也容易產生歧義。下面用一些例子幫助大家理解。

例1:大家看了那麼多年三皇五帝的故事,“尧禅位于舜”。從這句話我們能不能看出堯的名字是什麼含義?大家同樣看古書,看到三皇五帝的故事,簡化字“尧”這個名字大家看到有什麼想法呢?怎麼理解?而用繁體字的人一看到這個字馬上明白其名字的含義。

從簡化字“尧”是看不出本義的。

繁體字“堯”,土上堆土,還要堆高臺上,本義是高,可以引申為志存高遠。

例2:再比如學中醫的學生,學到“皮肤”,傳統中文皮和肤指的不是一個東西,學簡體字的人如何从字上面看出“肤”是什么意思?而用繁體字的人看到字就能理解肤字的含義。

皮膚,皮和膚不是一個東西,皮是表皮,膚是表皮和內臟之間的組織。

例3:“万历年间”,這個历是什麼意思?是經歷的歷?還是日曆的暦?

從簡化字看不出字義。我們來看看“历”的繁體。历是兩個意義完全不同的字合在一起,一個是“歷”,厂,是山崖的意思,禾,是田地,止是腳趾的象形。歷的本義是——我經過山崖旁邊的一片禾田。本義為經歷,經過。而“暦”則是——太陽每天經過山邊的禾田。本義為日曆,曆法。所以“万历年间”應該為萬曆。江山永固的吉祥之意。

例4:三國人物“文丑”,是文丑?還是文醜?

丑,是兩個完全不相干的字合在一起。丑,本義是扭,後來引申為天干地支中的一個。醜,左邊是酉,酒瓶之義,右邊是鬼,面目猙獰之義。醜是喝醉酒之後面目猙獰的醜態。

例5:三國人物“蒋干”,干是什麼意思?

干,是四個字合在一起,意思都不一樣。干、榦、幹、乾。理解這四個字的意思,就能理解其名字的含義了。

例6:學會一個字,掌握一堆字的字義,譬如“隹”

隻,雙,獲,羅,奮

其簡體字對應“只,双,获,罗,奋”。

這幾個字本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有“隹”字。”隹”是鳥的象形,“又”是手的象形。

隻,是手上有一隻鳥。

雙,是手上有一雙鳥。

獲,是我在草叢中補獲了一隻鳥。

羅,是我用絲線織就的羅網捉到一隻鳥,所以羅本意是羅網,可以引申為網羅,綾羅綢緞等。

奮,是一隻小鳥在田間奮起翅膀飛翔。

繁體字的每個字都是會意字,清清楚楚,掌握幾個基本符號我們可以理解一大堆漢字。簡體字之間根本沒有關聯,我們衹能死記硬背這幾個符號。你說誰更容易學?簡體字筆劃少了12%,但完全破壞了漢字的構成法則,使得表意漢字的字義被抹殺,變成既不表音又不表意的無意義符號,使識字變得非常困難。

例7:我下面給你吃?還是我下麺給你吃?

例8:面发白,是面發白?麺發白?還是面髪白?表意功能被廢除就是這樣出現歧義。老夫聊发少年狂,是聊發,還是聊髮?很多小孩不懂念成聊髮

例9:指地名時用渝,指人名時可用瑜,指樹木時用榆,指超越時用逾,指病好時用愈,指心情好時用愉,没人叫苦吧,可在水中游用游,在陸上瞎逛用遊有人卻説難了。這就是自欺欺人了。

例10:我們用的是漢字,漢是什麼意思呢?

簡化字“汉”,水邊的一隻手,看不到意義。

漢,左邊是水,右邊是黃土之意,既表意又表音。學會這個字我們可以理解

漢、艱、難、歎、嘆

漢,住在水邊黃土之上的民族。

艱,回頭瞪視貧瘠的黃土。

難,小鳥落入黃土中,有難了。

歎,右邊的欠,是張大嘴巴吹氣的人的象形。面朝黃土歎氣的人。

學會一兩個基本結構,理解一大堆的漢字,誰還會說漢字難學呢?

有些字,最好是把相近的兩三字放一起學,相互比較,既有效率,又掌握得深,誇跨垮胯挎。傳統漢字有利於掃盲。

彐是手的象形,手拿掃帚則為帚,拿著掃帚的女人則為婦,帚→掃婦,我記住一個字,就明白理解了三字。

肀部,我明白了一部首,就明白理解了 聿、書、畵、筆、妻、爭、秉、劃、盡、儘等字,所以有利於掃盲。簡化字做到了聞一知十嗎?

制服,製服,意思不同,簡化產生歧義。

髮髻髭髫髯鬃鬚……學會一個字,掌握一堆字,這就是傳統漢字分類的強大之處。

汉字有些字繁体化是为了辨义,例如:繁体(下麵,下面)与简体(下面),繁体(山谷、稻穀)简体(山谷、稻谷)。繁体(頭髮与發財),简体(头发与发财)。繁体(武術、白术),简体(武术、白术)。繁体(生薑、姜子牙),简体(生姜、姜子牙)。繁体(瀋陽、沈老师),简体(沈阳、沈老师)。繁体(皇后、後來)简体(皇后、后来)。繁体(複雜、光復)简体(复杂、光复)很明显繁体的辨义能力比简体好多了。

二、傳統繁體漢字有利於繼承和發揚中國自己的文化

如前所述,中國、乃至東亞的兩千年歷史,都用繁體字書寫記錄,放棄繁體字就是放棄自己的歷史。比如韓國在上世紀50年代廢除漢字以後,社會面臨很多的問題。韓國當代年輕人能夠看懂自己歷史文獻的寥寥無幾,在歷史古跡也看不懂上面記載的文字,甚至半個世紀沒有出現文學上的大家。由於諺文會出現很多同音異義詞,韓國法律條文、身份證、重要的場合都要標註漢字。近年來韓國恢復漢字小學教育的呼聲很高,當然是指傳統的繁體字,簡化字對他們沒有意義,依然看不懂自己的歷史文獻。

而我們從漢朝開始的兩千年文獻,幾乎都是繁體楷書書寫,這是通行了兩千多年的官方規範漢字,海量文獻用此記錄。這些歷史、記錄是民族流傳下來的智慧,幾千年的歷史記載、朝代變遷、國家發展、地方上的發展與建設,這可是幾千年的智慧,全世界只有中國才有,只有中國擁有詳盡的官方正史、民間野史、地方志……這些材料層層疊疊兩千年不斷絕,這是只有真正的文明才擁有的瑰寶!那些偽造的文明,他們是沒有的,他們的官方史料在哪?起居錄在哪?地方志?野史?只有中華文明,保留了這些財富,而它們大部分用繁體字記載。放棄繁體字,就是放棄歷史、放棄中華文化、放棄人類創造出來的最輝煌的寶庫!

三、傳統繁體字有利於祖國統一、有利於在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下奠定中國的主導作用,為全世界做出貢獻

中華文明是地球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唯一經歷了三千多年沒有斷絕的文明。文字是文化傳承的基礎,表意漢字的穩定性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千年來,在這片土地上,經歷了無數的分分合合,但是中國的趨勢是分久必合。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家的文化都趨同,漢字獨立於方言之外,這一點完全不同於拼音文字。不管你講什麼語言或者方言,即便你一開始是外來的民族,衹要開始用漢字最終也會融入這片文化。所以大家最後傳承下來的文化都是幾乎一致的。即便是朝鮮、日本,使用漢字的國家都有很強的文化親密感。文字文化都一樣,就算再打破頭最終都還是一家人。什麼是文化?其實簡單說文化就是平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喜歡孫悟空,日本人也喜歡孫悟空,坐下來一起聊很容易就聊到一塊去了。我喜歡酸菜魚,你也喜歡酸菜魚,他不喜歡酸菜魚,但他喜歡紅燒排骨。這就是文化,大家看著共同的書,聽著共同的故事長大,生活中熟悉的一切都是很接近的,這就是文化相近。拼音文字就不同了,拼音文字植根於發音也就是語言,而語言、口音是易變和不穩定的,即便一開始大家文字都一樣,但由於口音語言不同,最終都會導致文字變得不同,文化由文字傳承,文字不同慢慢文化差異就大了,我喜歡我們的偶像,你喜歡你們的偶像,聊聊打起來了,這就是拼音文字的國家難以統一的原因。

漢字若沒有了,還有什麼中華文化?一種文化傳承下去的載體就是文字,文字消滅文化也跟著消亡。

中華的大一統是從秦始皇“書同文”開始。當时各國用篆書,但是字體略有不同,楚有楚篆,秦有秦篆。統一之後,原來的文化統一到新的文化上面來。幾千年來,由於表意漢字的穩定性,不管方言如何多樣,中國大地上大家的文化都趨同,結果中國的趨勢都是分久必合,成為大一統的國家。統一就沒有戰爭,民眾安居樂業,人心所向。秦始皇那時候,是在一個中國破碎分散的背景上,把全國文化統一起來,所以功不可沒。漢字在亞洲的統一、連續局面兩千多年來一直沒有斷絕,簡化字作為規範漢字以後,連續兩千年文字統一的局面才被打破了。首先在空間上造成了割裂,有些地區用簡化字,有些地區用繁體字。而更不可彌補的是時間上的割裂。造成1956年之後和之前幾千年的文化割裂,本來我們可以通過漢字,直接閱讀兩千年前古代文獻,但現在不用字典,一般人連一篇《古文觀止》都很難讀下來。也造成了漢字文化圈的割裂。文化的割裂,如果不補救時間久了會產生衝突和戰爭。“書同文”則是文化一統的前提。

簡化字祇有一個優勢,就是書寫便捷。其他都不如傳統漢字科學。在如今世界合作,大家共同發展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背景下,簡化版漢字成為我們和東亞在文化上進行無障礙交流的絆腳石。

簡化漢字是無法完成文化大一統工作的,因為即便國內都使用簡化字,也無法改變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獻。就算不去想中國歷史,也沒法統一東亞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的歷史。因為韓國的歷史是用繁體字書寫的,越南、日本的歷史都是以繁體字書寫,他們不會放棄繁體字,放棄就是放棄自己的歷史。如果當年沒有簡化字,那今天舉國上下文字相同,古往今來的文字相通。在亞洲,韓國用漢字、日本用漢字、越南也可以用漢字,大家文字相同,文化相似,再加上我們的一帶一路,將是多美好的局面!地球上最大的亞洲大陸從而能夠聯合起來,不要戰爭,一起發展經濟,大家人民都有錢賺,有好日子過。而現在,簡化漢字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困擾,海外的孔子學院,不知道教簡化字好,還是繁體字,教了簡化字,也看不明白中國和亞洲諸國的歷史、古蹟。簡化漢字,是橫亙在中國文化“走出去”面前的一大障礙。

恢復傳統漢字的規範漢字地位,這將是功在千秋的偉業。既能夠全國文字統一,又能夠在中國逐漸強大的主導下,促進整個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經濟交流合作。韓國、日本、越南,這些都是傳統漢字的國家,韓國也正在恢復漢字(傳統漢字)小學教育。還能夠修復對歷史的割裂,中國人能夠看懂自己祖宗的文獻和古蹟了。而所有這些祇不過需要把傳統漢字作為規範漢字就輕鬆解決,簡化字依然可以作為合法書寫體保留,用簡識繁。如果有一天能實現,那將是多麼美好!









烂奔


不想长篇大论了,不客气的说,如果全面恢复使用繁体字,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所有人都将沦为文盲。

“汉字不死,Z国必亡”这是鲁迅先生喊出的口号,鲁迅先生也是白话文极力的推行者之一。

汉字本身就是用书面的形式表现语言的一种手段而已,跟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难道说用方言口述下来的历史就不是传统文化了?

可笑的是提出这一议案的竟然还是某名政协委员,竟然还有不少专家学者跟在屁股后面附和,真是脑子秀逗了,你们是不是还想恢复八股?恢复科举?你们是不是还想回到过去当你们的宅门大老爷?你们难道还想再续几房姨太太么?

繁复的汉字本来就是愚弄百姓的工具,而对于提出恢复它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恬不知耻,真不知道你们的头衔具体是怎么来的,脸皮如此之厚,厚颜到无耻。


Arsenic醉人


我是台灣同胞,我覺得漢字,是一直在進化的,也就是簡化,因為有的漢字筆劃實在是太多了,不利學習!然而有的漢字我覺得必須保留繁體字!

例如,這個簡化字,干字!

簡化之後,幹=乾=干!

一個字代表了三個字!乾又有二個不同讀音,這個字簡的太多了!

又例如,繁體字的龜,一個字那麽多筆劃,如果没有電腦,我自己學繁體字的,我都寫不出完整的!

再例如,厂,广,产,严

這類字,寫是很好寫,但是就是寫完,里面總是覺得少了什麽,空落落的,不像漢字!

又例如,髒,簡化成脏,這個就是進化,马這個字我覺得還是繁體的馬好一些!

我自己的孩子在台灣學繁体字,但是常常看他們也寫簡体字,因為兩岸交流很多,有容易寫的字,小孩子就會用簡單的,例如,繁体字的体,例如對不對的对,例如斷寫成断……有很多!

總之,我認為,國家必須要再對於漢字做個總檢討,統一港澳台和大陸的漢字,不要有什麽簡化字就是百分之一百好,繁体字就是古代人用的這種説法!漢字是中國人的驕傲!簡太多的改,筆劃太多的也改才是好的!

當然現在台灣還没有統一可能搞不定這件事情!所以趕快統一才能處理這件事情!

以上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Hzli


为什么要恢复繁体字?有必要吗?简体字是一种先进文化的改变,便于书写、变认与交流,难道就是为了一个区区的台湾省,而改变14亿中国人的先进文化吗?

提出此问题的人应该是头脑有问题吧!怎么不提出恢复甲骨文呢?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经历了数次文字改革,好不容易达到了文字简化的最佳点。

第二次文字简化为什么不被人们认可和运用,正是因为它不是最好的文字状态,只有现行的文字科学的简化了部分繁体字,才取悦于14亿中国人民的认可。

恢复繁体字就是想复辟,我深信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是予以坚决反对的。


个体台办彭泰平


感觉繁体写着太麻烦!如果恢复繁体,估计是世界上最难写的字了,我接触过好几个台湾人,他们经常到大陆,都几乎写的都是简体字,极个别字会用繁体,说明简体有简体的好处,尤其做笔录,简体,少好多笔画,简体更便于记住,便于书写,可以说日韩语,比汉字进化的更快,简单易懂,易记,又能充分的表达不就是文字的意义么?与时俱进,不断演化是必然,看看我们的文字发现演化史,就会明白,实用,简单,表达是大趋势,没必要走回老路,现在毛笔字大家都默认为是在画字,为什么?因为把它归类为一种艺术形式了,实际作为工具使用将会不合时宜,如果做书本普及,个人觉得香港台湾澳门他们的学生可能更接受简体字,因为从我接触的一些台湾人来看,他们有的都60多了,同样做笔记之类简体字使用比例很高!充分说明简繁哪个更受欢迎!



最星辰


三年半前的全国政协会议,作为政协委员的冯小刚正是风光之时,他在政协会议上提了一个呼吁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的提案,当时引发了热议。而如今,冯小刚的风光已不再,估计正被崔永元这一波持久迅猛的炮轰整得精疲力尽,而且可能还有些胆战心惊。恐怕早已无暇关心是否恢复部分带有文化意味的繁体字了。

冯小刚的这个提议本身还是挺好,使用具有文化意味的繁体字,确实有利于大众更为切身地感受汉语的美,字形中就蕴藏了丰富的意思,像冯小刚举例的“亲爱”的,特别是“爱”字,繁体字明显比简体字意味要丰富。

而全面恢复繁体字就没有必要了,虽然新中国成立仅仅不到七十年时间,但也有三四代人的更迭了,繁体字几乎已经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消失,大众已经习惯了简体字,全面恢复繁体字徒增社会成本。

比较好的方式可能是让大众能够识别繁体字,同时能够书写部分繁体字就好。

你赞同恢复繁体字的使用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阅读修身不请自来,回答一下。恢复繁体字有无必要。

先说结论,一点必要都没有。原因如下:

(1)文字是交流工具

满足交流的目的才是最基本的文字属性。而简体字更便于学习和交流。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有很强的应用。

(2)文字是发展的

或许古文字在历史的发展中起了很强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没有缺陷。便于书写和学习就是现在简化字的作用。否则文字就会成为有钱人的专属工具。古时候的文盲率就是文字复杂带来的恶果。

(3)古文字可以作为书法就行

没有必要再恢复古文字难为自己的后代了。

(4)古文字的表意特征

这这些事情只是小事儿,没有必要为了一点表意特征就牺牲文字最基本的传递信息和交流作用。

综合以上,文字没有必要再恢复繁体字。

如果喜欢的话,可以练习书法,弘扬传统文化。

历史的就让他成为历史,发展的事物就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顽固守旧可是要不得的。
阅读修身:一个关注教育,高考考研考博,社会,小说,热爱阅读的教育问答达人。






阅读修身


这里其实有两个逻辑上的陷阱。

第一个,恢复繁体字,为什么说恢复?难道繁体字被禁用了吗?没有,没有禁止,何来恢复一说?

第二个,恢复繁体字,就是要废除简体字吗?两者不共戴天,只能使用一个吗?

稍加推敲,上述两个逻辑皆不成立。从文字的功能来分析一下简体和繁体的差别。

文字有两大主要功能,一是交流和传递信息,二是蕴含和传承文化。很明显,前者简体字占优,后者繁体字占优。简体字在书写简便速捷和易于学习掌握这两方面是远远胜于繁体的,而繁体字里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是简体字不可同日而语。这就说明了两者在不同方面各擅胜场,既然各有优势,就各有存在的理由。今天讨论要不要恢复繁体字这个问题正是因为人们挂念繁体字的优点,可以想见,如果恢复繁体而弃用简体,有一天人们也同样会因为简体的优点而又怀念简体。


为什么过去的几十年我们推出简体并且使用至今。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建国初期我国的文盲人口太多,扫盲的任务极其艰巨困难。为有效降低文字普及教育的难度,其中一项就是简化汉字。而这简化汉字可不是简单随意的简化,跟我们生活当中有时图方便随意简略笔画可不是一回事。而是由一批文字专家进行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工作做出的改变(具体可参考相关资料)。事实证明简体字的推广使用非常成功。

但事实上过去的几十年,官方从没有明令禁止过繁体字,为什么繁体字逐渐边缘化呢?还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相比不方便使用的短板使得人们一致性地选择了简体。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汉字的方便使用要求较高,有了简体字的应运而生,而在眼下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背景,对汉字的文化功能需求逐渐增大,于是有了对繁体字的重新呼唤。

说明本身就是需求决定一切。那么在需求汉字文化功能的时代,我们对汉字的方便功能的需求会消失吗?起码我个人觉得不会。尽管当今人们打字越来越多代替手写,但简体字的简便依然是难以掩盖的。何况几十年的使用习惯,使得废除简体已经是不现实的事(要把各种标识、文件、说明等等全部更改是太庞大的工作量)。简体字是一个成功的发明,为什么弃而不用?

那么,既然各有各的好,不废除简体,又要重新召回繁体,怎么处置比较好呢?下面随便说说,以学校教育为例,信口胡诌处各位就当是耳边风啦。


繁体字既然是以传承文化为首要任务,自然繁体字的教育要回归到文化课的范畴。呼吁繁体字的人士不就是一直强调文化吗?那我们文化教育的角度来说。

当今学校里只有语文课和历史课,却没有文化课,尤其传统文化课,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强文化课程的设置,即使跟升学成绩不能挂钩,也可以设置选修课或兴趣班之类的形式。或许有些人会担心加重孩子负担,其实大可不必担心,相比较而言眼下学校、家长盲目疯狂地让孩子学习钢琴、学习跆拳道、学习奥数等等(这些项目本身都很好,这里是说盲目学习的问题),这么一个文化课真不算什么太大负担。而且了解传统文化,不像专门学习某项技艺,需要孩子具备特定的天赋,并不会浪费孩子的时间精力投入,理论上是适合普及教育的。

那么文化课里就包括汉字的来历和演变。中华民族繁衍生息遍布九州,中国地域辽阔南北迥异,各种方言五花八门,是汉字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汉字让我们知道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是一家人。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同时汉字又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文字,里面蕴含的奥妙无穷无尽。这么重要的汉字应该加以重视,应该投以更大的力量在汉字教育当中,那么区区简体繁体之辨只是汉字教育里的沧海一粟,不会是什么难题。


学习汉字,同时和其他的传统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比如中华礼仪、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那将是传统文化教育百花盛开的季节来临。

这么说的意思是有两点: 1、现在很多人说要恢复繁体字来复兴中华文化,因为简体字使得国人没文化,其实是强设的因果关系,简体字并不是中国人“丢失”文化的罪魁祸首,恢复繁体字也不意味着就实现了文化复兴,反而使得使用简体字的方便荡然无存。2、国人与传统文化的疏离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等等,其中就包括教育方面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才是文化复兴的当务之急,也是唯一可行之路,同时,只有全面培养国人的文化素养,才能激发国人学习繁体字的兴趣,并且更好地去理解繁体字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反过来成天跟简体字较劲就是所谓文化复兴。

作为语言文学基础的语文课也可以做一些调整。比如,虽然不要把课文变简体为繁体,但在课本里的新词表里要同时注明繁体,得让人知道是什么字,起码看着不陌生。并且可以适当的择取一些字的繁体书写作为考查内容(当然比重不能太大),有助于学生熟悉汉字的架构原理,并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为什么语文课还是以简体字为主体呢?除了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所以必须先掌握简体字以外,还因为简体字还隐藏了一个胜于繁体的优势,那就是简体字脱胎于繁体字,掌握简体字的人可以轻松地学习繁体字,甚至很多繁体字没有学习过,第一眼看到就能认出是什么字。而反过来只掌握繁体字的人看简体很吃力。所以从最有效掌握两种字体的角度来说,还是优先学习简体为好。从认字的角度来说,学简体的同时捎带一下繁体已经足矣,而从开发繁体字文化内蕴来说,则又远远不是区区语文课可以胜任的,所以要另外开设文化课的原因所在。

日常交流使用以方便为根本。这可不是谁规定的,而是人类使用文字的固有原理。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字使用只会朝着越来越简便的方向发展,简体字的发明是一种“进步“。所以说,不可能因为其他用途而取消简体字这个最简便你工具,而把繁体字作为日常使用。强行推行繁体字而舍弃简体字使用是违反客观的举动,可行性很低。这个正如我们今天不会以毛笔字作为书写工具一样。但作为培养文化修养和兴趣爱好可以另外学毛笔字书法,丝毫没有冲突。简体字这个工具已经发明出来了就不会轻易取消使用,除非有比它更方便而又没有其他明显缺陷的字体出现。

以上只是随意说说个人观点。本人非从事教育工作,难免错误还望见谅。只是想表达,简体和繁体可以有更灵活的方式共存,同时两者共存并不会让人们增加额外的负担,而只会相得益彰,发挥各自优势,为我所用。


简体和繁体的侧重,本质上与韩国、越南等国废除汉字完全不同。所以既不必担心繁体字会消亡,也不用歇斯底里地视简体字为洪水猛兽,或者又反过来以为使用繁体字将会是倒退,或担心简体字这么方便的工具会被取消。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会有真正的智者出现替众生挑选适宜的道路,拭目以待。

8.13

评论回复补充:评论区很多有识之士留言说简繁体之争是没事找事,甚或居心叵测,简繁并不矛盾。在此再次强调,本文的意思正是简繁可以和谐共存,互补缺陷。造成国人文化根基“丢失”的原因是当今国人缺乏文化教育,和简体字使用无半点关系,如果加强文化教育这问题自然有所改观。而反过来看,只要加强文化教育,自然而然也就接触了繁体字。为什么学书法的人都很熟悉繁体就是这个道理。不去加强文化教育,而争论简体字繁体字哪个恢复哪个舍弃是本末倒置,乱开方。

就我本人而言,也是非常热爱传统文化,对繁体字也“超有感觉”,因为职业的关系,平日接触繁体字的机会很多。所以学习繁体字对本人来说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但日常生活交流,本人绝对果断地选择简体字。即使不必手写,打字依然。简体字简明清爽,摄取信息效率高,眼睛不费力,使用倾向几乎是下意识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交流重在方便,双方都能舒适才是根本。在目前大多数人不习惯繁体用于日常使用的情况下,你一味地顺着自己的喜好,与人交流用繁体,不考虑别人是否熟悉繁体,是在增加对方的读取负担,是自私的表现,甚至有装B之嫌。这个道理就像有人学了些外语在跟人讲话的时候老是蹦外语词汇,仿佛国语就不能表达一样。喜欢和学习是自己的事,不以自己兴趣强施他人方是君子。

近代以来,汉字其实有过两次生死危机。第一次是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弱国忧患,把汉字和国学视为害人毒物,急欲废之,采用拼音代之;第二次是八十年代计算机时代的来临,因当时汉字无法进入编程,严重危机感下有人提议废汉字而用拼音字,与国际接轨,不被时代抛下。所幸两次危机最终都没有“灭掉”汉字,而之所以意欲灭汉字的那些问题原因后来几乎都解决了(可见本来就不是汉字惹的祸)。

倘若今天讨论的问题不是简体字和繁体字,而是变汉字为拼音,那么小可不会那么气定神闲,装作一副客观的道貌岸然状,慢悠悠地码这么些字,而是拍案而起,大骂“汝是何人?汝是何居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