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日抄藥方」治不了病

如今,在各類知識分享內容網絡平臺上,冠以“乾貨”名號的文章層出不窮。這裡的“乾貨”,與“水貨”相對,指的是擠幹了水分、只保留精華的內容。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乾貨”有助於人們在短時間內獲取知識、技能、經驗。

但問題在於,即便是看了再多的“乾貨”,依然有人無奈地感嘆:“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何以至此?其實不難理解:學習自有其規律,越是想速成,越可能難成。如果以為讀了一篇“10萬+”的爆款文章,就能真的瞭解一個行業、熟悉一個領域、成為專家達人,未免太過天真。

清代的申涵光曾說,“終日抄藥方,而不能瘳一疾”,並由此下了斷語,“徒知無益也”。然而,在現實中又有多少人幹著“終日抄藥方”事情?他們對於自己得了什麼“病”,往往心知肚明;對於如何治“病”的辦法,也學了不少。但是,如果以為掌握了“乾貨滿滿”的藥方,就等於治好了自己的病,那就無異於“自己騙自己”。

比如,一些領導幹部明知道單位的問題、短板在哪兒,對於如何解決問題、彌補短板也列出了很多辦法舉措,甚至立下了摘掉後進帽子、走入先進行列的豪言壯語。但最後,卻是隻聽雷聲、不見雨點。倘如此,又怎麼可能推動部隊建設發展,怎麼可能贏得官兵信任尊重?

“終日抄藥方”之所以行不通,原因就在於道理的輸入和行動的輸出之間存在“結構性失衡”。實際上,“藥方”未經歷實踐檢驗之前,其效用僅停留於觀念層面。惟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才會對“藥方”管不管用形成清醒的認知,從而有針對性地提高其效用。

與其在抄藥方上下功夫,哪如馬上抓藥、按時吃藥?對此,王陽明說得真切,“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止”。這話可以理解為:知道做不到,等於不知道。一定程度上說,“治病”的實踐多,積累的經驗教訓也多,對“病”的認識就能夠更深刻一些,處理“疑難雜症”的辦法也會更多一點,這些是抄藥方所不能實現的。

據報道,一位官員有個小本子,每天把自認為做得不好的事記在上面,找出問題的根源,並逐步改正。剛開始,本子上記得非常多,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做錯的事情越來越少,本子上記得也越來越少。這,才是“治病”的正確途徑。如果本子上記得越來越多,做錯的事情卻不見減少,那麼,這個本子不要也罷。

渴望破解矛盾、擺脫困境,那就行動起來,今天就做、馬上就做。因為,明天去做就比今天又晚了一天。

“终日抄药方”治不了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