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下進入「殭屍狀態」的U23政策

  1. 本文閱讀約需要4分鐘時間;

  2. 為什麼說U23政策已經停擺?

  3. U23政策積極面和消極面是什麼?

  4. 為什麼說U23政策的停擺並不是認識到了該政策不職業的問題?

隨著中國男足國家隊集訓營已經拉開序幕,再加上國家隊、各年齡段國青隊也徵調球員,目前中超聯賽16支參賽隊伍有15隊有三人或以上遭到徵召。而根據中國足協的新規,剩餘中超比賽絕大多數球隊無需派上U23球員了。沒想到U23政策居然是以這樣的方式進入到一個半停擺的狀態。

总结下进入“僵尸状态”的U23政策

2018賽季,領跑U23射手榜的黃紫昌

我們現在就可以給U23政策來寫總結了。截止到聯賽第25輪,本賽季U23上場人數達到了102人,比2017賽季多出了31人。原因非常簡單,2018版的U23政策要求年輕球員上場人數和外援相同。於是乎,出場人次、出場總時間、總進球數和總助攻數在25輪過後都比2017賽季要更多。但是平均下來之後,每人次得到的上場時間要減少了9.4分鐘。

目前進球最多的U23是蘇寧的黃紫昌,他打進了5球,所有U23球員的總進球數十33球;助攻最多的是上港的陳彬彬,4個,全體U23總助攻數是34次。最願意給U23球員出場機會的是大連一方。該隊在出場人數、總時間、首發人次、首發總時間上都遙遙領先。而年輕球員機會最少的屬上港,在以上這些項目上都排名中超榜尾。

U23政策的積極一面

雖然從該政策2017賽季出臺開始就備受爭議,但不能全盤否定U23政策。我們應該看到這項政策客觀上加快了一部分年輕球員登上前臺。2017賽季中超聯賽實施U23政策之後,像劉奕鳴、胡靖航、高準翼、何超、韋世豪讓球迷眼前一亮。本賽季湧現出的江蘇蘇寧的前鋒黃紫昌,國安的門將郭全博。有些人進入了國奧隊,另外還有多人入選了裡皮的國家隊。也許有人會說,這些球員本身就具備打入首發的實力,他們遲早能夠進入主力陣容。這樣說對U23政策就有點不太公平了。

总结下进入“僵尸状态”的U23政策

9月14日,2018中超第22輪,廣州恆大淘寶1-0北京國安。高拉特突破郭全博防守。

舉個例子,國安門將郭全博。在韋世豪轉會加入國安之後,球迷都覺得他將成為國安先發當中穩定的U23,但最後是U21的郭全博進入首發。其實,國安隊內還有前國門楊智,以及本賽季加盟的池文一,如果不是U23政策包括國安前場攻擊手競爭激烈,主教練施密特不一定會給郭全博機會。另一方面,郭全博自身的努力和實力也是保證他能夠躋身主力陣容的原因。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有人抓住機會,但也有人曇花一現。這樣的人還不在少數。徐駿敏是申花2017賽季U23的主力人選,但很可惜,他沒有能夠把握住機會。進入到2018賽季之後,徐駿敏年滿24歲失去了在申花的位置,現在在中甲聯賽的申鑫踢球。另外,還有像恆大的徐新,2017賽季有14次首發出場,但本賽季就只有3場替補的機會了。這算是U23政策的負面效應嗎?非也。只能說球員實力不足,準備不夠,就算給了機會,把握不住。這在任何聯賽當中都會出現,只是中國足協用一種規則的方式強制給出了機會。

U23政策的負面效果

如果要說U23政策帶來的負面效應,主要還是比賽質量下降,以及對一些弱隊實力的進一步削弱。2017賽季,足協頒佈了去除亞洲外援的規則改動,客觀上讓中超聯賽的比賽水準下降。而到了本賽季,U23政策又發生新變化——和外援上場人次直接掛鉤,結果使得各隊在排兵佈陣、臨場應變上失去了應有的變通餘地。經過賽季初的實驗之後,各隊開始進入三外援加一名U23的固定搭配,臨近終場前再替換上兩名替補U23。但這兩名U23上場很少能給球隊帶來實質性的戰術變化,客觀上減少了主教練調整的空間。

总结下进入“僵尸状态”的U23政策

2018年8月24日,2018雅加達亞運會男足1/8決賽,中國國奧3-4不敵沙特

另外就是一部分青訓基礎比較薄弱的球隊在保級生存戰當中陷入泥潭。上季從中超降級的遼寧宏運和延邊富德,就是個中典型。延邊主帥樸泰夏幾次表達球隊青訓後備力量不足。而本賽季保級岌岌可危的貴州也是如此。已經下課的主教練曼薩諾曾經嘆過苦經:球場上比分落後,明明應該替換其他球員上場做出戰術變化,但為了完成U23的上場指標,只能無奈做出換人。

從理論上講,U23政策還沒有結束,只用一個半賽季多一點的效果來評價這項政策有失公允。但實際上來說,U23政策已經名存實亡。下賽季各隊更可能回覆到更自然的職業足球生態。

只是有點弔詭的是,中國足協終結這項不太符合職業聯賽規律的原因並不是認識到了問題,而是為另一個更加不符合職業聯賽規律的政策來鋪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