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走進博物館。

逛博物館,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近日,有遊客在參觀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時,看到一名男子躺在館內一塊玉石上,並拍下照片私信三星堆博物館官方微博。隨後,三星堆博物館官方微博將該男子的行為發出來,提醒遊客要注意文明觀展。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據館方工作人員瞭解,男子所躺的物體不是文物,而是從鴨子河裡打撈出來的一個有切割痕跡的玉石,把這個玉石表面鋪了一層漆後,放在玉石館內做輔助的展示。“這個展品所要體現的是當地存在加工玉石的情況,觀眾可以觸摸切割的痕跡,親自感受一下。但是躺在上面的這種行為是不允許的,當時有工作人員在旁邊告訴男子不可以這樣做,但他無動於衷。”

有遊客建議,針對不文明的參觀行為,博物館可以通過罰款等方式對行為者進行懲戒。三星堆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目前購買博物館門票不需要實名制,若未來實行實名制購票,可能會採取將不文明參觀者列入黑名單的措施,“但是在罰款方面,數額不好量化。別的館也很少有這種先例,所以目前還是以工作人員勸阻為主,維護好現場的秩序”。

那麼,在逛博物館時候,對於觀眾來講,應該注意些什麼?

1

拍照

古蹟名勝、世界級大館或新展覽,往往人山人海,大多數人前往拍照,是為了曬朋友圈,還有文博愛好者拍照是編輯資料。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巴黎盧浮宮,《蒙娜麗莎》畫作前擠滿了拍照的旅客。圖/wynterr

但是,在博物館拍照那些事你瞭解嗎?

大部分博物館的公開展品,在不用閃光燈、三角架、自拍杆的情況下是可以拍照的。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圖:文博圈

一般國際間的交流展覽或文物等級比較高的展覽都會禁止拍照,所以這種情況下,拿眼睛或紙筆紀錄是最佳選擇。

大多數情況下,是禁止用閃光燈,有些人覺得開一次閃光燈沒什麼大不了。我就經常能遇到,拿手機拍照也用閃光燈,但實際上,一些嬌貴的文物可經不起誰都來“閃”一下。因為每一件藝術品都面臨著“光漂白”的威脅。

禁止使用閃光燈是對藝術品在物質層面上的保護,而禁止使用三腳架則是對藝術品知識產權的保護。

博物館對館藏品擁有著作權,理論上講用三腳架拍攝可以達到出版印刷或製作藝術衍生品的需求,所以,在國內,一般博物館是禁止攜帶三角架入館的,一定一定要記住!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建議:參考博物館參觀須知。

故宮博物院規定:“按照國際慣例,在展廳請勿使用閃光燈和三腳架拍照。在故宮與其他博物館合作舉辦的展覽以及特色商品店,因有版權協議,不允許觀眾拍照展品,請注意警示標誌,服從展廳工作人員的管理。”

大英博物館規定:“在大部分展廳裡,允許使用手持設備進行用於私人用途的攝影及攝像,並可使用閃光燈。在本館內,各場地禁止使用三腳支架或其他支架設備。”

盧浮宮規定:“永久陳列館內,允許參觀者進行僅限於私人用途的照相或攝像活動。在照相或攝影過程中,嚴禁閃光燈或其他帶有照明閃光的設備,嚴禁使用照相機或攝像機的固定腳架。德農館的一樓各展廳內(包括蒙娜麗莎廳、米洛的維納斯廳、阿波羅廊等)嚴禁照相或攝像。”

2

摸展品、投幣

博物館內大多數展品都有一定的保護措施,比如玻璃罩,隔離帶,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全開放式展示。

這就引起觀者的好奇心——不由自主想去摸一下,雖然很多纖纖玉手看起來很乾淨,但手上的油脂和水氣對千百年的文物來說會是致命傷。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在柏林Altes博物館,一位訪客用手託著一尊半身像的臉

國外,曾對此事做過訪問,一些人聲稱“摸展品”做是為了確保這些是真實的。另一些人則認為,在博物館的一些展廳並沒有設置玻璃櫥櫃,這就意味著它們是可以被觸摸的。還有一些觀眾認為有些展品看起來十分堅硬,觸摸不會導致損壞。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還真是奇葩到處有,不缺你一個。

有的人還認為摸文物能帶來好運,把文物生硬摸出“包漿”。

2017年初就有網友爆料,陝西銅川藥王山花錢就買個紅帶子,就能去摸文物“圖個吉利”。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2017年底,在魯美大連校區舉辦的“千里之行——中國重點美術院校第八屆暨2017屆畢業生優秀作品展”展覽現場,四名女孩將雕塑中的填充物拽出,“面對制止像沒聽見一樣。”

小編不禁要問,誰家的孩子趕快領走!!!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2017年12月3日,“千里之行——中國重點美術院校第八屆暨2017屆畢業生優秀作品展”,四個女孩不顧勸阻破壞雕塑。(半島晨報 圖)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如果參觀時,遇到一個比臉還大的提示牌的時候,強烈建議,請尊重博物館相關規定!爭取做新時代的好青年!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圖:鳳凰資訊

除了摸文物,還有一種就是對文物投幣,一部分參觀者認為,這些文物都是老祖宗留下的,許願撒錢能給自己帶來好運,所以即使明文規定“禁止投幣”,但仍有觀眾向文物扔錢祈福許願,此類行為屢禁難止。

建議:如果是兒童,最好在家長或老師的看護下進行參觀,參觀時把博物館提示牌認真閱讀並講述給兒童,要求其遵守相關規定,以身作則,使其形成一個良好的參觀習慣。如果是成年人,直接上博物館黑名單。

Ps:故意破壞展品在任何一個博物館(包括帶互動科技類的展館)都是堅!決!不!允!許!的!

伴隨著實名制購票政策的實施,故宮建立了黑名單制度。被列入了黑名單的人或將被禁止在兩年或三年內入宮。

PPs:關於向文物投幣現象,博物館可在展覽大廳設置愛心捐助箱,把這些錢用於公益事業。

北京十三陵制定了《遊客投幣管理規定》,遊客所投錢幣不得用於景區人員的工資、獎金,但可用於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不被列入國家文保修繕的小的文物保護修繕項目。

3

休息

很多博物館的展示面積都比較大,有的甚至一兩天都看不完,參觀期間,你感覺到累了,正確的姿勢是這樣的。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中國國家博物館休息區 圖:文博圈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圖片作者:Matt Biddulph

但是,不管你有多累,也不能坐在展品上。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圖:錢江晚報

躺在休息椅上或把鞋子脫掉釋放雙腳也不合適。

姿勢很銷魂啊~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圖:北晚新視覺網

建議:一般博物館都會有專門設置的休息區,有的茶歇區還有一些點心和熱水供應,休息的時候適當補充能量,一舉兩得。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上海博物館茶歇區 圖:文博圈4

寵物

博物館一般都是不允許帶寵物進展區,且不說有些寵物受驚會叫個不停,有時甚至咬人,還有萬一它要便便怎麼辦?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圖:網友@小豬的拉麵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故宮貓 圖:故宮微博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觀復貓 圖:觀復微博

建議:如果真的很喜歡吸貓擼狗, 可以參觀一些的寵物博物館,或去帶庭院式博物館的戶外去撩,比如看看故宮貓、觀復貓。至於自家的寶貝還在留在家裡的好。

5

炫技

大多數參觀博物館的人是一些愛好者,而一個人知識儲備再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還有一些朋友喜歡在博物館裡向隨行者大談歷史、藝術,完全不顧身邊人的感受。

好吧,遇到一般人也就隱忍了,可在遇到相對專業人員面前“演義”展品的來龍去脈,有沒有顧及他們的感受。

當然,有些博物館的說明牌比較簡潔,只說明展品的名字的朝代,再也沒有其他信息,而且大量生僻字也沒有拼音,就給了很多人任意發揮的空間。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建議:在參觀的時候,儘量不要大聲喧華,也不要向其他人“兜售”文史知識,這可能會造成誤導。條件允許還是請專業的講解員講解靠譜,大部分博物館設有固定時間免費講解服務,可以現場諮詢服務。

6

為什麼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圖:文博圈

現場找講解員講解是很多博物館愛好者的選擇,講解員最大的好處是信息量更大、講解詞更生動,而且能現場交流(此處提示,請不要叫講解員“導遊”或“服務員”),但是,一場講解下來“十萬個為什麼”也是挺讓人無奈的。

很多講解員,幾乎經常被問同樣的問題,例如,在一幅名畫面前,所有人都會問“這是誰畫的?”“這個值多少錢?”“這個是真的,還是假的?”......呃......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還有一些自詡為專家的觀者,會不斷問一些刁鑽的問題,如果講解員表達的稍有不適,立馬指出,發表長篇大論,在你面前顯示滿滿的優越感,請問有沒有考慮過講解員的感受?

你一路保持傾聽,會獲取更多的信息。

建議:參觀的時候,先聽講解員的講解。如果有什麼不解,可以先紀錄下來,參觀結束後溝通或適當查一些資料。

7

理解

有人計算,一個展廳的工作人員一天下來在展廳最多可以走十多公里。除了本身的工作職責外,他們還會為觀眾服務提供更多的諮詢服務,所以,儘量體諒他們的工作。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圖:文博圈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圖:文博圈

尤其是遇到節假日、大型展覽或搞活動,每個人的工作量都相應會增加,再遇到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更是不得有一絲懈怠,所以,每一位參觀者都應該尊重工作人員的辛勞付出。

從安防技防到清潔打掃,從服務檯到巡館員,從策展人到講解員,從文物修復保護到數據化管理,從社教輔教到運營管理,從內勤到外聯......

每次看著國家博物館的地板,我都有個疑惑,每天人均2萬左右的客流,保持如此的淨度,需要打掃多少遍?

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注意這7點!

▲圖:文博圈

建議:給他們一個微笑,就是最好的鼓勵。

讓更多的走進博物館成為當今文化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那麼,就需要館方和參觀者雙方共同配合,創造一個舒適的觀展環境,讓每一個人都愉快的進來,滿意的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