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殼負債到小康樣板,陳家店村這樣實現「華麗轉身」!

從空殼負債到小康樣板,陳家店村這樣實現“華麗轉身”!

9月5日,午後的陽光照得農安縣陳家店村格外明媚,79歲的陳鳳林和老伴魏秀賢在家裡看電視。看著寬敞的樓房,老人家激動地說:“搬上樓房已經6年了,土地流轉給了村集體,年底還有分紅,我在集團裡做記賬員,一年掙著三份錢,生活環境更是沒的說。”

在陳家店村已有90%村民和陳鳳林一樣,住上了樓房,社區綠草如茵,休閒廣場可跳舞、健身,生活很愜意。

但在13年前,村裡人不相信有一天大家都能住進樓房裡。

2005年的陳家店,全村10個自然屯997戶、3366人、793公頃耕地。“窮”在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難”在村集體外債100多萬元,“破”在村委會要借用村小學的房舍辦公。隊伍渙散,上訪不斷,內憂外患,狀態癱瘓。

從空殼負債到小康樣板,陳家店村這樣實現“華麗轉身”!

2005年4月,擁有清華大學MBA學位的吉林宏運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青遠臨危受命,回到老家,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挑起了這個窮村、亂村、破村的沉重擔子。

面對高達百萬元的村務外債,“聯合村民集資建廠”是新任村書記林青遠運籌帷幄的一手突圍之棋,但是對窮怕了的村民來講,這節骨眼掏錢投資,他們心裡沒底啊。林青遠帶領村黨支部一班人挨家挨戶地講、一個人一個人地嘮,最後發動了54戶村民入股,集資192萬元。

隨著陳家店村第一個股份制企業——紅磚廠的投產開工,當年就銷售紅磚3000萬塊,純利潤200多萬元。捧著分紅的大把鈔票,入股的村民們心裡樂開了花,原來懷疑觀望的村民紛紛找上門來強烈要求入股。

第一桶金的成功,使村民對黨組織和林青遠有了信任和期望,也喚起了全村走向組織聯合的決心。此後,陳家店空心磚廠、新型牆體材料廠等股份制企業先後順利建成並實現盈利,全村一半以上的村民當上了“股東”。僅僅一年,村裡就還清了百萬元外債。

從空殼負債到小康樣板,陳家店村這樣實現“華麗轉身”!

嚐到了改革發展的甜頭,陳家店村人的思想越來越活,步子也越邁越大。抓住國家鼓勵“土地流轉”的當口,陳家店村對全村320公頃土地進行集中管理,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摸索著規模化經營。村民都有了兩個身份:一個是拿著土地租金的租戶,一個是在村裡打工的職業農民。

2007年,陳家店村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成立了3個農業專業合作社。2009年,這3個專業合作社又跟3家股份制企業整合到一起,組成吉林省眾一農業開發集團公司。401戶村民又多了一個身份,集團公司的股東。

從2005年村集體外債100多萬元,到如今村集體固定資產超過1億元,陳家店村只用了13年,便將一個落後的空殼、負債村變為致富樣板的小康村。

過去這幾年,陳家店村建起了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區,實現了“農超對接”“鄉村旅遊”;順應大數據、“互聯網+”的時代浪潮,又搞起了“智慧農業”。如今,陳家店村累計獲得“全國文明村鎮”“全國科技示範村”“全國農機合作社示範社”“中國最美休閒鄉村”等多項榮譽稱號。村集體固定資產已經超過了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萬元。村裡陸續投資2.7億元興建了24棟居民樓,有九成的村民通過置換宅基地住進了新房。孩子們上學也坐上了便捷安全的校車。

從落後村到樣板村,從平房到樓房,從農民到工人,從貧窮到小康,一次次“身份”之變,是陳家店村蛻變與成長的歷史,也見證了改革開放下農村發展中的一次次質變與飛躍。

記者 侯春強

策劃 孟繁傑 石巍 韓鐵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