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頭版頭條報導,立足民生 保護生態 借水生金 潁上行蓄洪區莊台建成「美麗」樣板

安徽日報頭版頭條報道,立足民生 保護生態 借水生金 潁上行蓄洪區莊臺建成“美麗”樣板

安徽日報頭版頭條報道,立足民生 保護生態 借水生金 潁上行蓄洪區莊臺建成“美麗”樣板

安徽日報頭版頭條報道,立足民生 保護生態 借水生金 潁上行蓄洪區莊臺建成“美麗”樣板

本報訊(記者 安耀武)“前面是淮河,背後是唐垛湖,中間美麗的莊臺就是我的家。”指著門前蜿蜒而過的淮河,潁上縣王崗鎮淮羅村張俠笑著告訴記者。

去年以來,潁上縣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沿淮生態經濟帶建設機遇,把美麗莊臺建設作為脫貧攻堅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強度投入、高標準建設。按照“減總量、優存量、建新村、分步走”的要求,整體推進行蓄洪區脫貧攻堅工作,大大改善了行蓄洪區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莊臺是淮河流域人民進行抗洪鬥爭的產物。上世紀中期,為降低洪水對淮河下游工礦城市的衝擊,國家防總在沿淮設置了眾多行蓄洪區,洪水來襲時“犧牲局部、保全全局”,用破堤分洪方式將洪水引入行蓄洪區,降低主河道壓力。同時對行洪區的原居民實行全部搬遷,在圩堤內側填築土方作為基座,將村莊建於其上,形成了莊臺。

過去,由於受投資控制,莊檯面積小,道路、飲水、供電、廁所等公共設施不足,莊臺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較差,貧困程度較深,脫貧任務非常重,這些成了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

美麗莊臺建設沒有先例可循,沒有模板可套。潁上縣邊摸索邊推進,立足於長遠發展和群眾需要,紮實開展莊臺規劃建設。一是減總量,嚴格控制莊臺人口規模,按莊臺建房標準補助到人,推動莊臺上有能力、有條件的群眾到集鎮、縣城購房,戶籍從行洪區內遷出。二是優存量,對不願外遷的群眾,就在現有莊臺因地制宜,實行“一臺一策”,高標準進行莊臺房屋改造和周邊環境治理,加速推進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老年公寓、衛生室、文化廣場、農機停放平臺等公共服務設施。三是建新村,按照美麗鄉村建設要求,科學選擇遷建安置地,提高安置標準,相對集中建設安置新村,完善基礎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將遷居新村建成美麗鄉村示範點。

在美麗莊臺建設中,潁上縣因地制宜發展適應性農業,堅持靠水吃水、借水生金,依託沿淮地區豐富的水資源,發展水上、水中、水下“三水”產業,推廣種植杞柳、蓮藕、茭白、水芹、菱角、芡實等水生作物,推行稻蝦養殖、稻鴨共養、魚蓮共生等生態綜合利用模式,變“水患”為“水利”。同時,以淮河風光為依託,啟動淮河風情旅遊規劃,以淮河故道、唐垛湖等溼地資源為核心,將老屋改建為莊園,將民房改建為民宿,發展以淮羅莊臺為代表的沿淮農家樂休閒遊,使莊臺成為沿淮行蓄洪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編後·

莊臺是沿淮行蓄洪區人民“舍小家為大家”無私奉獻的歷史見證。潁上縣把行蓄洪區人民群眾放在心上,在沒有先例可循、沒有模式可用的情況下,邊摸索邊推進,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投入、高規格建設,把昔日髒亂差的莊臺打造成“宜居、宜遊、宜業”的生態家園,成為淮河流域美麗鄉村建設的生動樣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