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选择的路线是怎样的?

a1030941713


近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路线主要分两种,一为旱路,一为水路。

旱路:

鲁西一带的山东人多凭借脚力走旱路,旱路叫做“傍海道”,顾名思义,它是一条顺着海边的大路,从河北东部穿过山海关,抵达关东,因为这条道路上有一座临榆关,所以也叫做榆关道,1907年之前,它是一条尘土飞扬的沙土路。

山东人去闯关东,多是在老家遭遇灾荒,家里没有土地,身上缺少盘缠,到关东是为了梦寐以求的容身之地,寻找“插根筷子就能发芽”的肥沃黑土,凭借着这份信念,路再遥远,他们也会带上一家老少踏上前程。

年轻人多是靠步行,也有推着独轮木车或大车的,车上多半要承载老人或孩子,以及一些“破家值万贯”的必备家当。

稍微有钱的一些人,不排除赶着畜力车前行,这种人家中,牲畜已是最昂贵的家当。

除了主要路线傍海道,还有喜峰口和古北口两处关隘,有一些山东人会走这两条路线,同样可以进入赤峰、通辽地区,既可以继续向北抵达吉林黑龙江,也可以在现今的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停下脚步。

到了清朝灭亡的那一年,津浦铁路和京奉铁路全部建成通车,加上原有的胶济铁路,山东人闯关东也多了一条铁路路线。

铁路的通行,使得民国时期的山东人闯关东多了一条捷径,据铁路部门的统计,仅1927年,平均每天从青岛出发前往东北的农民有3000人左右。截至建国前,通过胶济铁路前往东北的人数达到了一千八百多万。其中1935年的山东水灾,胶济铁路开通难民专列,运送了十三万多山东难民前往东北。

水路:

山东半岛的烟台地区与东北辽宁半岛的旅大地区隔海相望,如同现在的台岛与福建,至今口音区别不大,这也说明大连有多少山东半岛的移民。解放前辽宁半岛叫做海北,山东半岛叫做海南,多少山东人跨越了海峡,成为辽宁半岛上的“海南丢儿”。

山东半岛和辽宁半岛的最近处,直线距离不过100多公里,海运很早就成为两地来往的主要手段。

山东半岛的人们闯关东,大多采用海运方式,路线有多条。

出发地有烟台、龙口、青岛、登州栾家口等多处港口,抵达的港口主要是大连、安(丹)东、营口等辽宁沿海港口。

选择大连登陆的人,通常会继续顺着东清铁路继续向北行进。

安东登陆的可以溯鸭绿江北上,营口登陆的可以溯辽河而上。

不为人知的是,虽然晚清早已把乌苏里江以东划给了沙俄人,仍有千万的胶东人选择了更远的“闯崴子”的海上路线,崴子指的是海参崴,现在已经叫“符拉迪沃斯托克”,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闯崴子的人多为从事渔业和贸易业,也有很多人把海参崴当成了中转站,由此向西进入白山黑水。

闯关东的过程其实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晚清、民国达到了最顶峰,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最近二三十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回流速度也很快,不管是闯关东还是回流,都是为了一碗饭吃,它见证了时代和历史的沉重变迁,见证了山东人的苦难和苦难中不屈不挠的意志。

家族记忆:

笔者老家即是山东半岛,有亲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去了大连,成了海南丢儿,在大连与同为老家出来的姨夫结婚后一直住在周水子机场北边的洼地里(中间下过乡待了多年),容身之处仅是两间自己搭的小偏厦,顶棚是油毡纸,刮台风的时候房顶上的砖头掉下来还砸伤了家人,冬天的时候则是四下透风,刻骨寒冷。

好在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棚户区改造,老两口终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泡崖小区,如今已是儿孙满堂,其乐融融,海南丢的磨难生涯已成酸楚往事。


历来现实


说起闯关东,也是家喻户晓了,毕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

我们所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上的“闯关东”—— 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广义上的解释——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

要知道路线需要我们充分的阅读相关史料记载,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得知闯关东中的“关”指的是山海关;那么目的地“关东”指的就是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域,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东三省;为何要用一个“闯”字呢?——虽然当时关东地区地广人稀,物产丰富但清政府清政府对关东一带实行封禁,严禁内地百姓进入东北,所以黄河中下游各省的百姓只好冒险“闯”入东北谋生,当时山东灾害频发加之是时,义和团乱,帝国主义乘机瓜分中国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苦不堪言;至于为何选择关东地区,一方面根据当时的关东地区资源状况,另一方面就是位置上的距离较近,所以当时的山东人成为了闯关东的主力军。


(清朝内地十八省)

山东当时的版图区域和现在对比非常相似,根据山东半岛的地形,智慧的山东人选择了水路和陆路两种路线:

水路

从胶东半岛最北端的蓬莱到辽东半岛最南端的铁山岛,自古以来胶东与辽东之间的海上交流就非常频繁,胶东一带的农民“闯关东”大多是浮海北上。当然选择了水路,就看不到“天下第一关”了。

陆路

从山东经陆路到辽东半岛,需环绕渤海经过山海关,再借道“辽西走廊”—— 位于今辽宁省锦州市与河北省山海关之间,东临辽东湾,西依松岭山,西南—东北走向,鲁西、鲁南、鲁北的难民大多走此道。清末民初,随着“胶济铁路”、“津浦铁路”天津至山东峄县段、“京奉铁路”等路段的开通,从山东可以直接乘火车到沈阳,虽然路途省去很多时间,但是车票昂贵大部分百姓还是拖家带口徒步跋涉。

(辽西走廊)

闯关东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民族历史中悲壮的一幕,闯关东人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精神创造了不朽的传奇,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


济南时报


我是山东人,接触过早年间一些闯关东的人群,对他们的经历有些了解,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明代开始,东北一带又称关东,只不过此时关东主要是指由明廷管辖的辽东地区,直到清代,才将东三省的范畴全部涵盖在内。

山海关

由于关东地区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所以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的破产农民喜欢来此谋生。但清政府对关东一带实行封禁,严禁内地百姓进入东北,所以黄河中下游各省的百姓只好冒险“闯”入东北谋生,这就是“闯关东”一词的由来。

山东当时灾害频发,捻军、幅军、长枪会、义和团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百姓苦不堪言,加上地理位置与东北临近,所以山东农民成了闯关东的主力。

山东人闯关东主要有水路和陆路两条路线。

一、水路

山东半岛与东北隔海相望,从胶东半岛最北端的蓬莱到辽东半岛最南端的铁山岛,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自古以来胶东与辽东之间的海上交流就非常频繁,胶东一带的农民“闯关东”大多是浮海北上。著名报人曹聚仁曾在文章中写到:“那些山东人,大部分都是从青岛、芝罘下船,到了大连营口上岸的。一部分河北人,从北宁路出关,大部分也是从天津乘船到营口大连的。他们已经到了关外,成家立业,可是,他们并未看见过天下第一关。”

二、陆路

从山东经陆路到辽东半岛,需环绕渤海经过山海关,再借道“辽西走廊”,绵延数千里抵达关东,鲁西、鲁南、鲁北的难民大多走此道。他们跋山涉水数风餐露宿,甚至一路乞讨,其艰难辛苦难以用言语形容。

清末民初,随着“胶济铁路”、“津浦铁路”天津至山东峄县段、“京奉铁路”等路段的开通,从山东可以直接乘火车到沈阳。如此一来大大节省了路上所用的时间,但由于车票价格昂贵,很多人望而却步,大部分百姓还是拖家带口徒步跋涉,日本人小越平隆在《满洲旅行记》中形象地记载了当年的千里流徙图:“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 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



民国年间那些事


我是沈阳人,我家也是闯关东出来。我的祖籍是河北省唐山市,但是我的姥爷是山东省黄县人。现在叫山东省龙口市,讲到这个话题?我想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我爷爷当初就是陆路从山海关出来的,而我的姥爷?是跟随他的父亲也就我的太姥爷做船从营口登陆的,定居在辽阳市。但是,后来姥爷迁居到了沈阳市。这样才会有我爸爸妈妈的相识,也就有了我和我的兄弟姐妹。


爱看爱思考


一,从山东沿海到辽宁沿海。烟台到大连是最典型的路线。所以辽宁沿海的口音还有山东味道。二,陆路。从山东到河北再过山海关。来到了辽宁。这两部分人也从辽宁往北扩散,到吉林和黑龙江!我的祖先就是明末清初从山东黄县过来的。可惜的是,10年前修家谱时曾有族人去黄县访亲,但黄县当地人已经不记得还有闯关东的一支远亲了。


盘锦凡人2


两条路可供选择,旱路经山海关到辽宁然后各自分路。水路自烟台至大连登陆向沈阳方向去吉林黑龙江。早年走水路虽快,但那时船舶老旧出很多事故,不太平还费钱,虽然船钱不是太多但逃难之家也很看重。故莱阳以东多收水路为主。莱阳以西一般就步行旱路,叫骑旱走。虽然费时费力,但相对平安省钱。


子系22


我爷爷的姑姑闯关东到了大连瓦房店得利寺镇芦屯村,我是山东日照的


李兆富271


我的祖先是李姓(家族)山东烟台福山人,清朝初期,现在的内蒙古哲盟(通辽市)库伦旗改庙,我的祖先会木工(木匠),在庙上干木工活,所以当时,从河北,山西,山东,找工而来,祖祖爷爷取蒙古媳妇,后来改为蒙古族。


null186181457


什么闯关东,是逃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