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漢愛擺弄針線布頭,一手獨門絕活惹人羨!

山東大漢愛擺弄針線布頭,一手獨門絕活惹人羨!

幾塊碎布片,細細裁剪之後,再按序粘貼、堆疊,針線上下牽引翻飛,一番動作下來,這碎布片竟然在一雙手中變作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富貴牡丹圖。

山東大漢愛擺弄針線布頭,一手獨門絕活惹人羨!

更讓人奇的是,手巧如斯,這幅牡丹圖竟是出自一位六旬的山東大漢之手。

8月中旬,山東省非遺保護中心聚匠網團隊來到了菏澤定陶,來尋找這位身懷絕活的民間手藝人。

山東大漢愛擺弄針線布頭,一手獨門絕活惹人羨!

▲菏澤市曹州堆繡工藝技術研究所

山東大漢愛擺弄針線布頭,一手獨門絕活惹人羨!

▲聚匠網團隊現場與劉憲堂老師(右三)交流堆繡技藝

雖已是立秋,但是天氣還是熱的厲害,在菏澤當地非遺保護中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鑽進了定陶縣陳集鎮中一條步行街上的小樓裡。

山東大漢愛擺弄針線布頭,一手獨門絕活惹人羨!

▲走廊上的堆繡作品

沿著木質樓梯行至二樓,沿著扶手拐了個彎,眼前便是一間掛著

菏澤市曹州堆繡工藝技術研究所牌匾的工作室,門上上懸一幅《花開富貴》圖,走廊兩邊皆是各種裝裱好的堆繡作品。

山東大漢愛擺弄針線布頭,一手獨門絕活惹人羨!

▲劉憲堂堆繡作品

迎著《花開富貴》步入工作室,抬首便是一幅淡雅秀妍的《白玉蘭》。

馨香淡雅自從容, 玉骨冰肌綻碧空。

俏麗嬌姿常入畫,花魂凝墨落箋中。

或是含苞待放,或者盛放妍麗,一朵朵白玉蘭錯落有致地俏立於枝頭,清新雅緻。花蕊鵝黃輕顫,花瓣瑩白如玉,似乎只要輕輕嗅上一嗅,便能聞見那獨屬於玉蘭花的清香。

然而誰曾想到,這一朵朵姿態雅麗的白玉蘭,竟是用一片片棉布片堆疊而成。而這幅作品,便出自我們今天來尋的民間手藝人——劉憲堂之手。

山東大漢愛擺弄針線布頭,一手獨門絕活惹人羨!

▲劉憲堂堆繡作品

作為裁縫出身,又和布匹打了半輩子交道,身為曹州堆繡的第七代傳人,劉憲堂不僅盡得堆繡技藝之精髓,更在研究製作堆繡作品的20餘年間,創作了一幅又一幅堆繡精品。

山東大漢愛擺弄針線布頭,一手獨門絕活惹人羨!

▲製作堆繡作品之前的繪製底稿

曹州堆繡藝術

源於遼金,奠基於元,盛行於明清,至今已有400多的歷史,多以絹、綾、絲、棉麻及各種布料為原料,剪製成形,利用粘貼等方法堆繡而成,是刺繡技藝與唐代“堆綾”、“貼絹”技藝的結合與發展。

元末明初,曹州谷家女子嫁到定陶縣陳集鎮劉家,曹州堆繡遂傳於陶並從此發揚光大。

雖然多是流傳於民間,為民間女子用於衣物飾品之上,但曹州堆繡卻在一位位手巧的女子手中,輾轉傳承了下來。

至清代中期,曹州堆繡花紋圖案趨向小巧精細,加之受西方繪畫影響,使用了西洋花卉圖案,讓曹州堆繡更添鮮豔豪華。

山東大漢愛擺弄針線布頭,一手獨門絕活惹人羨!

晚清以後至民國,曹州堆繡題材中開始大量運用團花、球花、開光、滿地、綿紋等堆繡圖案,並且出現了水墨畫風格及三藍風格的製作方法,數十種堆繡技法亦是成熟地傳承了下來。

不大的工作室裡,環顧四周,從牡丹競春到駿馬飛奔再到猛虎嘯雄,一幅幅或雍容或大氣的堆繡作品讓人眼前一亮。

山東大漢愛擺弄針線布頭,一手獨門絕活惹人羨!

▲劉憲堂堆繡作品

山東大漢愛擺弄針線布頭,一手獨門絕活惹人羨!

▲劉憲堂堆繡作品

若不是親眼所見,誰能想到,這些集寫意、工筆於一身的作品,竟然是用一片片碎布片堆砌所成的,而這就是曹州堆繡的魅力所在。

如今的曹州堆繡在劉憲堂的手中,不僅保留了堆繡原有的風格特點,更增添了現代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特點。

一片片碎布片

在他的手中都似有了靈性

化作花鳥魚蟲,遊弋於天地之間

裝點著多少人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