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年前地質遺蹟集中區在青海被發現

10億年前地質遺蹟集中區在青海被發現

10億年前地質遺蹟集中區在青海被發現

10億年前地質遺蹟集中區在青海被發現

10億年前地質遺蹟集中區在青海被發現

疊層石


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大規模壯美瀑布40餘處、距今約10—16億年中元古代克素爾組碳酸鹽巖形成的高原岩溶地貌、距今約10億年古海洋中原核生物藻類形成的遺蹟建造——疊層石……就在近日,這些保留完好令人歎為觀止的自然遺蹟在地質專家的發掘下,首次向世人揭開神秘面紗。

地質遺蹟是地球漫長演化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現象。地質遺蹟資源兼具科學性、美學觀賞性及社會經濟價值,是良好的旅遊資源及科研科普資源載體,日益受到社會關注。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青海省地質調查院獲悉,該單位承擔的青海省地勘基金“青海省西寧地區重要地質遺蹟調查”項目在西寧市湟源縣新發現地質遺蹟集中區一處。近年來,青海省地質調查院積極響應青海省“生態立省”的政策方針緊跟地勘形式的轉變,逐漸從以基礎地質及礦產地質調查的主業積極向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方面拓展服務領域,並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次湟源縣新發現的高品質地質遺蹟集中區就是該單位承擔的省地勘基金 “青海省西寧地區重要地質遺蹟調查”項目成果之一。

據項目負責人張小永介紹,新發現的地質遺蹟集中區面積約60平方公里,距離省會西寧市約70公里,距離湟源縣城約15公里,毗鄰109國道交通便利,整體處於青海省“十三五”旅遊規劃環夏都(西寧)旅遊圈及青藏公路旅遊線中,區內地質遺蹟資源豐富,後期保護開發前景廣闊,是一處優質的地質遺蹟集中區。

“集中區大地構造單元處於中祁連陸塊及南祁連陸塊結合部位,區內地質構造演化複雜,多期次複雜的構造活動為區內形成地質遺蹟資源奠定了條件。”張小永介紹,區內地質遺蹟按國家地質遺蹟調查規範可分為2大類5類7亞類,各類形象石景觀30餘處。區內基礎類地質遺蹟拉脊山混雜巖帶級別為國家級,其是中祁連陸塊與南祁連陸塊碰撞形成的產物,對研究區域構造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適合後期打造地學研究及科普活動基地。

此外,區內距今約10—16億年中元古代克素爾組碳酸鹽巖形成的高原岩溶地貌景觀佳絕一方省內少見,由石柱、峰叢、洞穴、崖壁等10餘種單體地貌形成的組合景觀“石林”觀賞價值極高,置身其中彷彿到了一片石頭的森林,視覺上的衝擊讓人無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從科學內涵方面來講,其是億萬年前古海洋碳酸鹽類礦物沉積後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改造作用形成的景觀,其對研究西寧地區地史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是滄海桑田地球演化的證據。同時,沿馬場臺至華石山一帶調查發現有大小瀑布40餘處,其中高差大於10米,寬度大於1米的瀑布有10餘處,當走近山谷瀑布水聲震耳欲聾,陽光照射下宛如一條條白色的絲帶流淌於石林中,觀賞價值極高,常有徒步愛好者光臨。

據項目組對比評價,區內瀑布群的丰度及規模青海省內罕見,居西寧地區之首,具有良好的美學觀賞價值,是後期旅遊開發的良好資源,為什麼作為高原乾旱氣候下能形成如此規模的瀑布呢?項目組人員告訴記者,這是因為該區處於兩個板塊結合部位,構造強烈,大量的斷裂在山體形成斷層泉為瀑布水源奠定了先決條件,加之區內近些年自然環境保護良好降雨增多等自然因素影響,從而形成了大規模瀑布群。

集中區中還新發現有距今約10億年古海洋中原核生物藻類形成的遺蹟建造——疊層石,其對研究地球歷史上古氣候環境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也是地層年代釐定的重要科學依據之一。且本次發現的疊層石紋理鮮豔,色澤明亮,亦是上好的奇石及工藝品原材,科學性及美學性兼具。

本次青海省地質調查院發現的地質遺蹟集中區內地質遺蹟類型豐富多樣,集美學觀賞價值、科學研究價值、科普價值及旅遊開發價值於一體,後期保護開發前景大,結合區內草原、西王母神話及其它自然人文景觀後期有望打造一處旅遊、科普、科考為一體的綜合性自然景觀區或地質公園。

據介紹,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將對該地質遺蹟集中區進行進一步深入調查研究及科學規劃,最大限度的挖掘集中區綜合價值,為西寧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及全域旅遊產業發展助力。

(本文圖片由青海省地質調查院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