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前因“鸡毛换糖”结缘,今年“十一”,他们首次在义乌相聚

38年前的腊月,湖南省株洲县最西部的铁篱村,17岁的义乌高中生金佩庆挨家挨户上门收鸡毛,陪同他的是当地一个年龄跟他相仿的小伙子彭立新。

38年前因“鸡毛换糖”结缘,今年“十一”,他们首次在义乌相聚

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当年的小伙伴彭立新第一次带着妻女来义乌旅行,受到金佩庆一家热情招待。

回想起一幕幕往事,两个中年人仿佛回到当年的光景。1980年的腊月,金佩庆跟着“鸡毛换糖”的父亲金增兴到湖南株洲讨生活,并寄宿在当地一名叫彭铁华的村民家中。寒冬腊月,金佩庆挑起箩筐,外出“鸡毛换糖”,体验生活的艰辛。

彭铁华的小儿子彭立新比金佩庆小两岁。担心金佩庆独自外出迷路,彭铁华特地让儿子陪金佩庆一起外出收鸡毛,两个年轻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这段短暂的寒假生活,也给金佩庆留下深刻印象。有一次,当地的热心人还为上门收鸡毛的他俩煮了一碗热面条,并执意不肯收他们的钱。

后来,金佩庆和彭立新相继考上大学。大学毕业那个春节,金佩庆特地去了趟彭立新的家。当时,金佩庆的姐夫也在那边“鸡毛换糖”。毕业后,金佩庆成了老师,彭立新则成了当地一名公务员。

2015年的“十一”假期,金佩庆再次前往铁篱村,受到彭立新一大家子的热情招待。通过多番打听,彭立新还帮他找到了当年给他们煮面条的热心村民,了却了金佩庆多年的心愿。

这次彭立新带着妻女首次来义乌旅行。金佩庆当向导,带他们参观了义乌国际商贸城、横店影视城等特色地方。在国际商贸城,彭立新一家被物美价廉的小商品吸引,兴致勃勃采购了袜子、眼镜等小商品,满载而归。

彭立新说,吃苦耐劳的义乌人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值得敬佩。其妻子更是被义乌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激发了创业冲动,还定下小目标:等退休了在老家开店,从义乌进货,开启“夕阳”创业路。

浙中新报记者 金晓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