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計算機所採用的電子器件的演變,計算機已經歷了四代的發展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1946~1957年)。

計算機的基本邏輯器件是電子管(Electronic Tube),內存儲器採用水銀延遲線或磁鼓,外存儲器採用磁帶等。其特點是:速度慢,可靠性差,體積龐大,功耗高,價格昂貴。這一代的典型機器有ENIAC,EDVAC,EDSAC,UNIVAC-Ⅰ,IBM701等。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是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依曼從1946年開始研製的“存儲程序”式計算機,1952年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它被認為是現代計算機原型的通用電子計算機。EDSAC(Electronic Delay Automatic Calculator)是威爾金斯1949年5月在英國劍橋大學完成的第一臺“存儲程序”控制的實驗室計算機。UNIVAC-Ⅰ是1951年問世的第一臺“存儲程序”控制的商品化計算機。

隨著計算機所採用的電子器件的演變,計算機已經歷了四代的發展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1958~1964年)。

計算機的基本邏輯器件由電子管變為晶體管(Transistor),內存儲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製成的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磁盤和磁帶。運算速度從每秒幾萬次提高到幾十萬次至幾百萬次。與此同時,計算機軟件技術也有了較大發展,提出了操作系統的概念,編程語言除了彙編語言外,出現了FORTRAN、COBOL等高級語言,極大地方便了使用。IBM7000系列是第二代計算機的典型代表。與第一代計算機相比,晶體管計算機體積小、重量輕、速度快、邏輯運算功能強、可靠性大大提高。

隨著計算機所採用的電子器件的演變,計算機已經歷了四代的發展

第三代:中小規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1965~1970年)。

計算機的基本邏輯器件由晶體管變為小規模集成電路(SSI:Small Scale Integration)和中規模集成電路(MSI:Medium Scale Integration),半導體存儲器淘汰了磁芯,用作內存儲器,外存儲器大量使用高速磁盤。從而使計算機的體積、功耗進一步減小,可靠性、運行速度進一步提高,內存容量大大增加,價格也大幅度降低,其應用範圍已擴大到各個領域。軟件方面,操作系統進一步普及和發展,出現了對話式高級語言BASIC,提高了結構化、模塊化的程序設計思想,出現了結構化的程序設計語言PASCAL。代表產品有IBM360,370和PDP-11等。

隨著計算機所採用的電子器件的演變,計算機已經歷了四代的發展

第四代: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1971年以後)。

進入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的基本邏輯器件逐漸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內存儲器採用了集成度很高的半導體存儲器,外存儲器使用了更為先進的科學技術製造的大容量磁盤和光盤。計算機的速度達到每秒幾千萬次到幾十億次。計算機逐漸分化為通用大型機、巨型機、小型機和各種形式的微型機,出現了不同結構的並行處理計算機和多機系統。計算機的軟件配置豐富多彩,軟件系統工程化、理論化,程序設計部分自動化。計算機在辦公自動化、數據庫管理、圖像處理、語言識別和專家系統等各個領域大顯身手,計算機的發展進入了以計算機網絡為特徵的時代。

隨著計算機所採用的電子器件的演變,計算機已經歷了四代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