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靖宇说宏观|违约潮居高不下,货币放水能否饮鸩止渴?

熊靖宇说宏观|违约潮居高不下,货币放水能否饮鸩止渴?

作者:诺亚财富 首席投资顾问 熊靖宇

今年的主轴是去杠杆、去风险;同时进行宽货币、紧信用。

近期,“宽货币”的动作还是相当大的,尤其是进行数次降准与万亿级别的MLF。

但是这次的放水,是否如同2008年的4万亿?可以说是完全的不一样。

因为在推出4万亿的同时,除了M2超过30%以上的增幅之外,在2009、2010年,还放出了15万亿、16万亿的贷款。也就是当时的货币环境,是“宽货币”也同时“宽信用”。

2018年这一次完全不一样。

因为虽然进行了宽货币,但是货币是需要靠借贷运转起来的,在紧信用的时候,很多拿不到钱的企业依然拿不到钱。

例如,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利率就会降下来吗?其实是并不会的。因为他们依然会看到在信用上还是非常紧的,这一次核心就是“严守去杠杆”。

今年以来人民币债券已经违约达到280亿元。这一次的违约潮跟2016年重要差别是在哪里呢?

我们可以看到2016年违约以国有企业为主,占到整体违约的六成。但是今年违约百分百几乎都是私营企业。

差别就在于,2016年国有企业的违约,这些可以说是一些部分领域出现重要的问题。

比方说,产能过剩的领域,钢铁、水泥、煤炭等等。这些产能过剩的领域,出现大量的违约,所以在2016年以后,政府迅速的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利用环保以及一些行政命令的方式。

例如,一些大的生产厂,七条生产线只让开工三条,类似用这种方式做到真正扎扎实实的去产能。而当时死掉了非常多的企业,这些就是2016年违约潮的核心。

在2017年之后,违约率大幅下降。这就代表着整体而言,供给侧改革实施上是非常成功的。

能够活下来的企业称为“剩者为王”。而这些企业产生的利润,开始把过往银行的呆账还清,让整体银行的账率下降。

这也展现供给侧改革非常成功的地方,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从-6%的攀升到+6%,去产能还是相对比较成功的。

但是,2018年真正的违约主力是私营企业,而且扩及各行各业,也就是说并不是一个局部性的违约,而是出现了全面性的违约。这个影响会更大。

今年不只是违约率上升而已,还有很多的债券在市场上根本发行不了。今年已经有超过4000亿的债券取消发行。

仔细去看整个市场的融资情况。

今年融资管道大部分被断绝的很严重,而且在严格的金融去杠杆,限制了非标资产、通道业务、委贷的发行,正常的手段拿不到资金。而在非标资产上面也融不到钱。

就是说,社会融资增速出现大幅下降。这样子会导致什么问题?

问题是在于大部分的资金会集中到高质量债券,也就是AA级别以上的债券会被大家抢翻天。

但是在AA-级别以下的债券,流动性几乎冻结。不但发不出新的债券,甚至卖不掉也没有办法重新融资。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后面整个经济的影响就会非常大。

这时候央行也采取了一些方法。

比如,央行与银行沟通,如果愿意去购买AA-级别以下信用评级比较差债券的时候,央行会用MLF的方式去补贴给银行,等于是半强制性的让银行来购买这些债券。

所以,有人说它是另类版的量化宽松QE。也可以类似于这样去解释,毕竟也是等于银行代替央行做资产购入的行为。

今年我们发现在P2P的市场,有数百个平台发生爆雷、破产、跑路的现象,甚至不缺乏百亿级的平台出现倒闭。这是一个集体的现象,也就是在P2P这个行业出现明显的挤兑,所以会发现大量P2P公司出现死亡。

也有专家大胆的宣称P2P市场可能剩下存活只剩下20%,只要是任何的金融机构,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挤兑,一旦出现系统性的挤兑,等于宣判这个金融行业将会有大规模的倒闭潮发生。

趋势上看来,到年底甚至明年将会出现更多的违约。

违约已经从各方面开始展现,包含部分企业发生违约,大部分的企业难以融资,以及P2P大量资金断裂。这都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诉我们,之后的金融风险仍会持续上升。

不过好在央行也迅速的做出反应。

央行这次的动作并不是在放水。严格来讲,是在做一个“输血”的行为,上半年“失血”非常严重,或许有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所以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只做止血还不够用,央行必须要进行输血。

但是这个输血必须要适可而止。因为国家大方向、大战略仍然是在金融去杠杆,一旦进行过度的输血,可能会导致上半年辛辛苦苦的金融去杠杆,成果烟消云散。

所以大概率的判断,央行虽然采取放水的动作,但是依然会是一个宽货币、紧信用的环境,对于整体的货币供给来看,依然是不容乐观。

年底前到期的债券数量会大幅上升,违约风险其实是更高的,融资可能会更为艰难。下半年央行将持续宽货币,但是紧信用这件事情应该是不会放开。

大家要有心理准备,我们恐怕还有一段勒紧裤腰带的日子要过。

熊靖宇说宏观|违约潮居高不下,货币放水能否饮鸩止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