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國能贏得長平之戰嗎?

小小嬴政


趙國仍然贏不了,不過我認為趙國並不是輸在國力,而是輸在了朝堂之上。以當時的情況判斷,廉頗被換已成必然,即使不以趙括換掉廉頗,也會以其他將領換掉他。原因就在於朝廷已經決定以主攻替代主守,而一旦展開野戰,不論趙國以何人帶兵,都將不是白起的對手。

廉頗被撤換已成必然

雖說如今史學界對長平之戰到底是持續了三年還是數月仍有爭議,但可疑確定的一點是,秦趙雙方在進入對峙階段後,趙國首先撐不住了,這個不僅是國力上的問題,還有朝堂上的問題。

趙孝成王

秦趙雙方前線軍隊數十萬,每天的開銷都是天文數字,秦國即使國力比趙國強,恐怕也有些捉襟見肘,兩國其實都不好受。趙國之所以先是求和,後是換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朝堂,而差的就是一口“氣”而已,不是趙國先頂不住了,而是趙國君臣頂不住了,反之秦國君臣卻選擇了以舉國之力支持這場戰爭。

在前線進入對峙階段後,趙國朝堂分裂成為了兩派,一派支持廉頗的堅守之策,另一派則建議更換主帥主動出戰。而趙孝成王顯然倒向了主動出擊一方,趙王在召見樓昌、虞卿等等商議對策時,甚至說出了”軍戰不勝,尉復死,寡人使束甲而趨之,何如?”的話,意圖親自率兵與秦軍決戰。在樓昌的建議下這才放棄率兵親征,轉而派鄭朱前往秦國議和。

秦昭襄王

從這裡看,在派鄭朱議和失敗,且導致趙國陷入“五國不救”境地之後,面對國內的壓力,主戰的趙孝成王換帥已成必然。而秦國的反間計,只是讓趙孝成王在挑選繼任者時傾向了趙括而已。

即使沒有趙括,趙國野戰仍難勝秦軍

在趙國朝堂已經做出換帥的決定後,不論以何人為帥(李牧此時駐守雁門關尚未成名,樂毅剛到趙國還未重用),在正面野戰之中仍然難以戰勝秦國。這個從長平之戰前期的戰況就可窺見一二。

廉頗

在答應接受上黨郡時,趙國就已經料定秦國定然會揮軍來攻,趙孝成王向群臣問道,“秦國必定派武安君白起來進攻,誰能來抵擋?”

平原君趙勝當時回答“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可以為帥,理由則是“(廉頗)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勝任”(“與之野戰則不如,持守足以當之”《世說新語箋疏·上捲上·言語》引嚴尤《三將敘》)

然而事實呢,長平之戰前期,即使面對秦將王紇,廉頗率領的趙軍仍然多次戰敗。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四月,王紇向長平的趙軍發動進攻,趙孝成王令廉頗迎戰,雙方先頭部隊在玉溪河谷交戰,趙軍裨將茄被殺,初戰失利後趙軍退守空倉嶺防線。

六月,廉頗再次戰敗,空倉嶺防線被秦軍攻破,重要據點尉城和故谷城被秦軍攻佔。趙軍再次向東撤退,于丹河一線構築防禦工事。

七月,趙國堅守營壘不出,秦軍發動強攻,趙軍西側防線被攻破,兩位尉官被俘虜。

趙括

廉頗由於多次作戰不利,趙軍這才東撤至百里石長城一線,構築了第三道防線,堅守不出,雙方這才陷入對峙當中。在李牧駐守雁門關尚未成名,樂毅剛到趙國還未重用的情況下,趙國即使不換上趙括,又有哪位將領是白起的對手?

雖說長平之戰趙國慘敗趙括有推卸不掉的責任,但即使趙國不換上趙括,仍然極難取勝,或許只是不如趙括敗的那麼慘罷了。當然,我認為趙國戰敗其實並不是因為國力等客觀因素,而是敗在了趙國君臣上。


小林趣談歷史



流星68421911


長平之戰,如果不更換廉頗,使用趙括,趙國不說贏得勝利,但絕對不會輸,絕對不會全國野戰軍全被秦軍坑殺,45萬人呀,多少個家族破碎,是什麼概念?其慘烈程度古今少有。

先簡要說說長平之戰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再來分析。

公元前260年,秦國左庶長王齕,攻陷上黨,上黨居民投奔趙國,趙國統帥廉頗率軍進入長平,收容難民。王齕繼續攻擊趙軍,趙軍屢戰屢敗,一個副將及四個軍官陣亡。趙王國國王趙丹不聽忠臣之言,派人到秦國投降,反而讓秦國國耍了一道,各國都以為趙國已經投降了。

趙軍一敗再敗,廉頗堅守陣地不出戰,趙王趙丹對廉頗一系列失利和躲避戰略感到不滿,屢次下書責備。秦國聽到後,秦國宰相範睢使用黃金二十四萬兩的鉅款,在趙國發動反間計,說秦國最怕的是趙括,趙括一當統帥,秦軍跑都來不及,廉頗年紀老了,容易對付,不久就會投降。趙王聽到後,就用趙括替代廉頗。連藺相如的警告都不理。

趙括的母親也說了一堆趙括和其父並不相同,沒有能力統率大軍。可趙王統統不理,好像只有趙括能打勝一樣。都是黃金惹得禍呀。

趙括的父親也是趙國的名將,是真正的名將,在趙括小時候經常和他談論兵法。趙括的父親經常說不過他,但趙括的父親趙奢對其母說:戰爭是一件死亡的大事,可趙括說起來那麼輕鬆,這是一個危機。趙括不當統帥則已,若當統率,趙國一定壞在他手裡。

秦國發現趙括當統帥後,認為消滅趙軍主力的時機終於到來,秘密任命戰神白起當統帥,王齕當副將。

趙括到了前線,撤銷了廉頗一切堅守的命令,更換廉頗的參謀人員,下令全軍出擊。秦軍假裝後退,卻秘密在左右兩翼迂迴包抄,大軍被一分為二,糧道也被圍。趙軍發動數次猛烈的反擊,均無效。這時候,趙括採取了廉頗的守的戰略,可已經來不及了。

趙軍被圍後,秦國國君害怕日久生變,動員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到長平參戰,可以說是動員全國的兵力了。

這時,趙國向劉齊國和楚國求救,兩國雖然答應,但向齊國借一點糧食都不借。真像杜牧說的: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趙軍在46天沒吃的情況下,餓的沒了力氣,互相殺了吃。面對如此情況,趙括以統帥身份,作了最後一次反攻,可是秦軍拒絕肉搏,趙括也中箭身死(趙括雖然死了,但還是一個血性男兒)。趙軍沒了統帥,40多萬軍隊投降,卻被白起分成十個營,全部坑殺。至此,趙國可以說退出歷史舞臺了。

其實,廉頗和趙括的戰法都是要保糧道,只是廉頗很實際,而趙括異想天開。廉頗很實際,採取守勢,重兵保護糧道,糧道不斷,趙軍40幾萬人,而且戰鬥力也很強,只要堅守,是絕對不會敗的,還有可能拖垮秦軍。而趙括和算盤是什麼呢?就和他爸爸說的一樣,把戰爭當兒戲,也像後來失街亭的馬謖一樣,自以為是,趙括認為,擊破秦軍以後,自然有糧,糧道自然不會斷。這就是實戰和紙上談兵的差別。

趙括在平常談論中,明明做不到的事,硬是擔槓說能做到,這就是失敗的原因。

脫離實際。


玄田牧


沒有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國也很難贏得這場戰爭,因為戰爭是綜合國力的比拼,絕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將軍和士兵之間的較量。

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這一次關鍵性戰役,秦國不僅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也徹底打消了六國抵抗秦國的勇氣。那麼長平之戰中,趙國到底有沒有機會打贏這場戰爭呢?在我看來,還是有機會打贏的,不過要滿足幾個條件才行。

一、刺殺白起

你沒有看錯,想打贏這場戰爭的根本方法在於派高手刺客除掉白起。正是有了戰神白起,秦國才能在戰場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有人甚至說,如果趙括的對手不是白起,長平之戰結局就勝負難料了。

二、賄賂範睢

賄賂範睢的目的是在無法殺死白起的情況下,通過賄賂範睢的方法,讓範睢為了避免白起君前爭寵、功高震主讓秦王臨陣換將。如果換上曾經救過範睢鄭安平這種無能之輩為將,估計不要說趙括,任何一位趙國有名的將領,應該都可以輕鬆將其擊敗。



三、連魏交楚

三晉之地本為一家,韓國實力微弱不足道哉,但魏國卻還有十萬精兵在手上。趙國只要派遣能言善辯的使者勸動魏王出兵,同時遊說楚國,讓楚王發兵,形成三家合擊之勢,長平之戰的結果,鹿死誰手也未可知。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趙括是一個被誤讀的名將!長平是一場非戰之罪結局!趙國已經被逼到死角,必須奮起一搏!

再說廉頗!無能之將,在秦軍從河西而來並未想到能與趙國有大戰,秦軍主力在扛楚前線,一支偏師佯攻上黨而已。但廉頗連丟數城,明明可以禦敵之外,卻偏偏被秦軍偏師連克。山西素稱表裡山河,內部峽關隘口眾多。廉頗指揮的趙軍在佔盡天時地利的優勢戰場上接連失敗,彼時已趙國再無退路。換將之為也勢必,無奈而已!

繼續說趙括,在此危難之時,秦軍趁趙國虛弱,便不斷加強這隻偏師的實力,不斷從抗楚戰線上抽調兵力,不斷迷惑楚人使其不敢妄動。偏師漸漸成為了主力。大軍壓境趙括臨危受命,抱定必死決心與秦軍一戰,雖死而無憾。

再說長平之戰,趙國真敗了麼?史記戰國部分內容多出自秦史,秦史中凡利秦者大誇奇談,不利者反被模糊。長平一戰死亡人數不可能為四十萬之縱,趙國全國人口也徵集不到那麼多人,四十萬甚為誇張!古人號有虛兵之習慣。我們不從長平之戰來看,因為這個有爭議。單看長平之戰後第二年燕國潛大軍十萬攻趙,其結果也為大家所知,攻趙不克不說反被趙圍困燕都。試問四十萬精壯已喪的趙國有何實力在長平之戰第二年就可以踏平燕軍反攻入燕境?這個問題誰能回答?只能反觀長平之戰的真實情況了,也許未必是趙國之敗罷了。


病毒55854924


趙國壓根不是敗在趙括身上,而是敗在趙王身上,白起用計把廉頗調走了,換上了趙括,假如你是趙括,你會怎麼辦?還跟廉頗一樣嗎?廉頗不動被換下來了,趙括再不動會怎樣?趙王換下廉頗就是要趙國軍隊出戰的,趙國耗不起,他可不是魏國,韓國,地處平原土地肥沃,水系豐富。所以無論是趙王換上誰去,都得出戰,無論他願不願意。白起用的是連環計,而最重要的並不是對將領的,而是對趙王的,這時候趙王中了計,下面的將領無論能不能看出來都必須往陷阱裡鑽。都說趙括紙上談兵,其實也未必,換個時機才能看出來他到底才能如何,在長平之戰中,看不出來了,因為無可奈何。可憐的趙括,千百年來一直在為趙王背黑鍋


秦121914746


沒有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國也贏不了。

國與國的戰爭,往小處說是一城一地,一兵一卒的對決,一個小的錯誤有可能斷送一場勝利,一個偶然的機會可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往大處說是國力的競爭,名義是上軍事對決,背後卻是經濟實力、人口實力、軍事實力的綜合決戰,而趙國的國力是無法與秦國相比的。

長平之戰名為一場戰役,實則是一場曠日持久(3年)的消耗戰,趙王之所以力排眾議選擇缺乏實戰經歷的趙括取代廉頗,也是有一定的苦衷和合理性,只不過趙括的失敗給了許多人批評的機會與口實。

要想判斷趙括對這場戰役的影響,先要對長平之戰做交代。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軍越過韓國進攻趙國,被趙將趙奢大敗於閼與,這讓隱隱露出冠軍相的秦國明白,統一天下並非一朝一夕,各諸侯國依然有相當的實力,必須穩紮穩打才能獲取最後的勝利,正在此時,一代名相魏國人范雎來到秦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被秦昭王採納。

距離秦國最近的是老冤家魏國,作為戰國早期的大國,魏國一度把秦國欺負的咬牙切齒,但自吳起離開以後,風光無限的魏國慢慢淪為魚腩部隊,而經歷商鞅變法的秦國陡然崛起,此消彼長之下魏國被秦軍打的毫無脾氣,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魏國倒黴連帶鄰居韓國也不好過,作為戰國七雄中最小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的韓國在申不害變法失敗後雪上加霜,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截斷,韓國陷入滅國的危機中。

韓國的國君韓桓惠王命令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但馮亭對秦國怨念極深,不願意就此便宜了大仇人,在無力保住家園的情況下想出了一招“驅虎吞狼”的絕技,決定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

趙國的國君趙孝成王對於這等飛來豔福十分矛盾,下屬趙豹認為韓國已經是個火藥桶,此時出兵會招來禍端,而平原君趙勝卻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秦國志在天下,與其等他做大被吞併,不如利用這個好機會博一把,贏了還能得到大量的土地擴充力量,且由於韓趙兩國同源,雙方百姓情感上存有互相幫助的意願,幫助韓國有利於穩固國內政局。於是趙孝成王採納了趙勝的意見,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以防備秦軍來攻。

後世許多人據此認為是趙國自招禍端,其實是不客觀的,秦國不會因為趙國的窩囊放棄統一天下的目標,與其說是趙國自招禍端,不如說是趙國希望藉機逆天改命,勇氣值得所有人的點贊。

站在秦國的角度,煮熟的鴨子飛走了,當然不能善罷甘休,雙方在外交交涉失敗的情況下,立即訴諸武力,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軍先後佔領了韓國的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把韓國收拾的服服帖帖,緊接著,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長王齕率領軍隊攻打併佔領了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亡到趙國境內,雙方在長平直接開戰。

趙國的主帥廉頗是一代名將,在短兵相接以後廉頗深知對手強大,趙國難以速勝,只有利用地理優勢紮緊防守,再利用敵人疲憊的機會偷襲才有一線生機,這一做法倒是與剛剛奪冠的法國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急於獲勝的趙王卻對廉頗的做法頗有微詞,認為他有磨洋工的嫌疑。

面對危局,趙國國內也是意見不一,尤其是在外交領域,大臣樓昌提議與秦國議和,而名仕虞卿則認為已經箭在弦上,不死不休,最好的辦法是聯合楚國魏國等合縱抗秦,虞卿認為“議和使團去了秦國,秦王與範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國、魏國以為趙國已經議和,必定不出兵救趙。秦國知道天下之不救趙國,則議和不能成功,議和不成,趙軍必敗”。

方寸大亂的趙孝成王最終採納了樓昌的意見,派出使節到秦國議和,而一切恰恰如虞卿預料的那樣,軍事上處於不利地位的趙國外交上也被孤立。

秦國利用雙方議和的時間不斷偷襲趙國的糧隊,造成長平前線糧草短缺,而秦國自己卻利用水路運輸的優勢源源不斷補充前線,加之農忙時節來臨,幾十萬大軍在前線不能參與耕作,趙國國內經濟壓力山大。

就在此時,一則謠言在趙國流傳開來:秦國不怕廉頗,怕的是趙括。

後世許多人認為趙王是中了秦國反間計才重用的趙括,這種小兒科的想法太低估了作為君主的智商,如果趙括真像歷史描述的那麼不堪,絕對不會因為一則謠言影響國運,他之所以被選中,除了因為熟讀兵書,家世淵源,更多的原因在於國家陷入危機時刻,趙國軍隊需要新鮮血液,趙國的宮廷需要新面孔,趙國拖不起了。

作為傳統軍事強國,戰國時期的趙國可謂將星雲集,趙奢、廉頗、李牧一時瑜亮,但此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垂垂老矣,李牧駐守雁門郡無法分身,趙孝成王有心聚沙成塔,再造一位將星,作為曾經打敗秦國的趙國一代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藉機成為各方陰謀的交匯點。

趙王想利用趙括這個機會賭了一把,贏了就是中興再造趙國,名垂青史;輸了就是國破人亡,天下流淚。

而學院派領袖趙括也是信心滿滿,雖然遭到母親的反對,但他依舊對趙王說道: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而這一切雖然有很多機緣巧合,卻正是秦國想看到的,趙括的任命通知剛下來,王齕就悄悄回國,替代他的正是春秋戰國第一殺神--白起。

武安君白起來了!

許多人把長平之戰的失利完全歸罪趙括,卻忽略了他的對手可能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最優秀的指揮官,這位平民出身的絕世名將生平從無敗績,無論對手是誰,不過是他的又一個軍功章罷了。

白起先是佯裝失敗,引誘初出茅廬的趙括,接著用兩萬五千精兵截斷趙國的糧道,然後再用自己最拿手的快速穿插戰術把趙國軍隊切割成一塊一塊。看到勝利希望的秦昭王徵召全國所有十五歲以上的男性支援前線,是非成敗,在此一舉。

雙方都壓上了自己的國運。

趙國失敗了!斷糧四十六天的趙軍無法打破秦軍的防禦,開始自相殘殺,主帥趙括更是在突圍過程中被亂箭射死,群龍無首的四十萬趙軍選擇投降。

白起把他們全部活埋!

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也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此戰雙方傷亡七十五萬,趙國元氣大傷,再無力抗衡秦國,秦國雖然慘勝,但統一天下已經不可逆轉。

後世許多人假設,如果當時取代廉頗的不是趙括而是李牧,或者說廉頗沒有被取代,長平之戰的結果會不會逆轉,歷史當然不能假設,但可以預見的是,趙國的國力與秦國相差太大,戰事拖的越久對趙國越是不利,長平之戰打了三年,縱有名將加持,趙國也不是秦國的對手,趙括不過是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方罷了,如果他能得到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成為一代將星也未可知。



日慕鄉關


趙國仍然贏不了,不過我認為趙國並不是輸在國力,而是輸在了朝堂之上。以當時的情況判斷,廉頗被換已成必然,即使不以趙括換掉廉頗,也會以其他將領換掉他。原因就在於朝廷已經決定以主攻替代主守,而一旦展開野戰,不論趙國以何人帶兵,都將不是白起的對手。

廉頗被撤換已成必然

雖說如今史學界對長平之戰到底是持續了三年還是數月仍有爭議,但可疑確定的一點是,秦趙雙方在進入對峙階段後,趙國首先撐不住了,這個不僅是國力上的問題,還有朝堂上的問題。

秦趙雙方前線軍隊數十萬,每天的開銷都是天文數字,秦國即使國力比趙國強,恐怕也有些捉襟見肘,兩國其實都不好受。趙國之所以先是求和,後是換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朝堂,而差的就是一口“氣”而已,不是趙國先頂不住了,而是趙國君臣頂不住了,反之秦國君臣卻選擇了以舉國之力支持這場戰爭。

在前線進入對峙階段後,趙國朝堂分裂成為了兩派,一派支持廉頗的堅守之策,另一派則建議更換主帥主動出戰。而趙孝成王顯然倒向了主動出擊一方,趙王在召見樓昌、虞卿等等商議對策時,甚至說出了”軍戰不勝,尉復死,寡人使束甲而趨之,何如?”的話,意圖親自率兵與秦軍決戰。在樓昌的建議下這才放棄率兵親征,轉而派鄭朱前往秦國議和。

從這裡看,在派鄭朱議和失敗,且導致趙國陷入“五國不救”境地之後,面對國內的壓力,主戰的趙孝成王換帥已成必然。而秦國的反間計,只是讓趙孝成王在挑選繼任者時傾向了趙括而已。

即使沒有趙括,趙國野戰仍難勝秦軍

在趙國朝堂已經做出換帥的決定後,不論以何人為帥(李牧此時駐守雁門關尚未成名,樂毅剛到趙國還未重用),在正面野戰之中仍然難以戰勝秦國。這個從長平之戰前期的戰況就可窺見一二。

在答應接受上黨郡時,趙國就已經料定秦國定然會揮軍來攻,趙孝成王向群臣問道,“秦國必定派武安君白起來進攻,誰能來抵擋?”

平原君趙勝當時回答“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可以為帥,理由則是“(廉頗)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勝任”與之野戰則不如,持守足以當之”《世說新語箋疏·上捲上·言語》引嚴尤《三將敘》

然而事實呢,長平之戰前期,即使面對秦將王紇,廉頗率領的趙軍仍然多次戰敗。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四月,王紇向長平的趙軍發動進攻,趙孝成王令廉頗迎戰,雙方先頭部隊在玉溪河谷交戰,趙軍裨將茄被殺,初戰失利後趙軍退守空倉嶺防線。

六月,廉頗再次戰敗,空倉嶺防線被秦軍攻破,重要據點尉城和故谷城被秦軍攻佔。趙軍再次向東撤退,于丹河一線構築防禦工事。

七月,趙國堅守營壘不出,秦軍發動強攻,趙軍西側防線被攻破,兩位尉官被俘虜。

廉頗由於多次作戰不利,趙軍這才東撤至百里石長城一線,構築了第三道防線,堅守不出,雙方這才陷入對峙當中。李牧駐守雁門關尚未成名,樂毅剛到趙國還未重用的情況下,趙國即使不換上趙括,又有哪位將領是白起的對手?


雖說長平之戰趙國慘敗趙括有推卸不掉的責任,但即使趙國不換上趙括,仍然極難取勝,或許只是不如趙括敗的那麼慘罷了。當然,我認為趙國戰敗其實並不是因為國力等客觀因素,而是敗在了趙國君臣上。


香茗史館


贏不了的。

首先,趙國和秦國在國力上差距巨大。

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壯烈激昂之士。其實主要說的是趙國。

趙國,四戰之地,與秦,魏,齊,匈奴接壤

匈奴整天襲擾,周邊沒一盞省油的燈。特別是秦國。

這是致命要害之一:兵力被迫分散。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的兵力得到了很大的長進,但是趙武靈王最後居然被困,餓死在宮中。因為趙國的兵變。

這是趙國的致命要害之二:兵變傳統。

趙國致命要害之三:國力。

趙國始終沒有徹底變法成功,其軍功、爵位和獲取與秦國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在平民上升通道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趙國所在的土地,雖然算不上貧瘠,但也遠未達到肥沃的標準。對比秦國,秦孝公廢棄井田制,而後引入更合理的賦稅,自收付了巴蜀且成功建立都江堰後,糧食充足,所以可以長期養活六十五萬的兵力和趙國對峙。

其四:政治形勢。

秦國這時候是秦昭王,趙國這時候是趙孝成王。就實而論,這二人的執政水平,秦昭王要高出一個檔次。

所以,趙國是全面落後與秦國,持久戰,國力消耗不過,大決戰,廉頗和白起也試探性的打過幾次,但是兩人都是一代名將,雙方的軍隊都沒有很大的傷亡。

但是再這麼消耗下去,趙國要先死。

趙王找其他國家借糧不成,決戰,就迫在眉睫。廉頗知道決戰不會有好結果,最好的可能是兩敗俱傷,但是趙國很容易一戰完蛋。秦國則能撐得住。

所以,這才派上了趙括。

僵持的局面,因為趙括的指揮失誤,導致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沒。

所以,沒有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國也幾乎不可能贏得長平之戰(除非發生什麼隕石撞地球之類的)。對手強,對手背後的國家機器強,自己兵弱,國家機器也弱。事實上在整個戰國時代,都缺乏能成功制衡白起的人才。白起始終沒有經歷過一場敗仗。


原梓番


當然能贏,在我感覺之時趙在長平之戰還比秦更有優勢。一地利如果趙不失廉頗之工事,秦也難攻破。白起之勝也是由於戰領廉頗之事。如果趙不失,秦也難奈何,。二,人和,從韓不願歸秦而歸趙可以看出。當趙括沒死之時圍四十天而非降也可看出。當然天時說,基本也在趙。但趙真沒贏,就不說。如果白起,誘敵之計失敗而城工之事久攻不下,那麼白起豈不危急。如果當時白起以十萬之誘,趙括以三十萬而擊。十萬以守,白起豈能攻城之順利?如果久攻不下趙以三十之萬而圍秦,那麼白起難到不可以變成趙括。古代戰爭朝夕之變萬化誰能說誰一定贏?如果從國力來說那麼,陳勝,劉邦,劉秀等能做天下。在我眼裡李牧戰國四將之首。更感覺吳起好像穿越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