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杨家大院传奇(1)杨鹤汀:从杨十四少到民国南阳知府

南阳晚报记者 李萍 文|/图

夏末秋初,阳光依然热烈,活泼泼地映照在南阳解放南路那一大片青砖老建筑上,层层叠叠的灰瓦清晰得像一笔笔刻意画出来。从房前一路走过去,廊下一扇扇木窗花格、一排随风摇曳的红灯笼,似乎于清雅古朴中轻声提醒着你:这里有往事。

会是什么往事呢?仰头望,“杨家大院”四个字分外醒目。从半开的木门向内看,几簇绿植将院内点缀出生机,岁月的影子投射在老房子上,又长长地投射在地面上,好像要趁这阳光正好,晒落一身的旧日风尘。是的,杨家,堪称南阳名门望族的杨家,从这个家族里走出去的人,杨鹤汀和他的后人们,大多拥有可大书特书的耀眼人生履历。

南阳杨家大院传奇(1)杨鹤汀:从杨十四少到民国南阳知府

解放南路 左为杨廷宝故居建筑群

杨鹤汀,如果你研究古宛城的历史,会发现这个名字在多个领域出现,论教育,杨鹤汀是南阳教育界的耆宿,先创办南阳公学(后与宛南中学合并),后兴建南阳女中;谈实业救国,他曾在开封创办织布工厂,还曾与著名农学家冯紫岗一道创办南阳李华庄农林场;说中医学,他将张仲景的经典著作译成七言白话歌诀《伤寒论浅歌》和《金匮浅歌》,便于后人学以致用……当然,这些只是杨鹤汀传奇一生的一部分,他更显赫的身份,是南阳辛亥革命元勋,甚至被人称为“反清猛士”,早在清末就参加同盟会,为南阳光复建立殊勋,并出任过民国首任南阳知府。

杨家的传奇,并未在杨鹤汀之后戛然而止。或者说,正是杨鹤汀个人“趋时、革新”的不懈向前,带来了整个家族传奇的百年绵延。其长子杨廷宝,是蜚声中外的建筑学家、著名建筑教育家,“南杨北梁(梁思成)”的盛名在建筑界无人不知;次子杨廷宾,奔赴延安的著名版画家,是徐悲鸿招收的第一批学生;杨廷宝之子杨士莪,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水声学科带头人之一;此外,这个家族还有其他许多从事科技教育的优秀人才,人称““一门双院士,满门科教才”。

南阳杨家大院传奇(1)杨鹤汀:从杨十四少到民国南阳知府

从“杨十四少”到民国首任南阳知府

杨家是旧时南阳城有名大家族之一,人常说:南关杨家、东关勇家、白庄张家、孙坑米家。据说南阳的杨家后坑,就是当年建杨家大院时的石灰坑,如今很小,但当年有两亩多大,似乎能够说明杨家大院旧有的规模。其实杨家世居南阳城东南七里许白河岸边的赵营村。1877年,杨鹤汀就诞生在赵营村,杨家祖上经商致富,但至鹤汀一代家境日衰。1923年,迁居南阳县城粮行街。

在文史资料中,杨鹤汀的生平被四字概括:趋时、革新。趋时,即顺应潮流,纵观其一生,的确如此。1906年,杨鹤汀毕业于北京法政学堂。在京求学期间,他不满清廷腐败而倾向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遂加入同盟会,立志从事教育开发民智、育才救国、实业兴邦。返豫后,杨鹤汀在开封任中州公学教习,1908年三月,他与同盟会员罗飞声等一道回宛,创办南阳公学(后与宛南中学合并),自任监督,并在校内附设初级简易师范。

南阳杨家大院传奇(1)杨鹤汀:从杨十四少到民国南阳知府

据《南阳文史资料》载,当时杨鹤汀一边教书育人,一面联络社会各界进步人士和学生,与武昌革命军秘密联系, 以《民报》、《大汉报》为阵地,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在他的影响下,学校150多名师生先后加入同盟会,成为南阳一带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辛亥革命前夕,南阳公学同盟会会员捐资购买枪支,待机起义。不料消息泄露,枪支被南阳知县文策扣留,武装起义计划失败,清政府驻宛总兵谢宝胜大肆搜捕革命者。杨鹤汀及时隐蔽,得以幸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1912年元月,于武汉组建的“河南旅鄂奋勇军”,在新野人马云卿统领下挥戈北上,连克新野、邓县,直逼南阳县城。杨鹤汀为早日光复南阳,联络社会贤达,多次面见谢宝胜,申明利害,施以压力,迫其停止抵抗。由于革命军军威,再加上杨鹤汀及族兄杨汉亭等人的敦促,1912年2月18日,南阳知府徐承焜仓皇出逃,2月19日,南阳知县文策砸开北城门亡命而去。谢宝胜乘马出东门狼狈逃窜,至方城县自杀,奋勇军光复南阳。奋勇军马云卿部进驻南阳后,首先向武昌通电告捷,并着手恢复社会秩序,建立革命政权,“1912年2月20日,德高望重的南阳地区辛亥革命负责人杨鹤汀先生,被各界代表推选、由革命军任命为南阳知府。”《南阳文史资料》载,“鹤汀任职后,不负众望,出示安民,政令一新,并镇压了一批罪恶昭著的坏人,抄没了一批土豪财产,赈济了一些贫苦市民,民众皆大欢喜。”

不过,因不久南北议和,革命政权落入袁世凯之手,杨鹤汀出于反袁,力辞知府,弃官而去。

南阳杨家大院传奇(1)杨鹤汀:从杨十四少到民国南阳知府

1937年,杨家在卧龙岗合影

干实业办教育,无惧威胁搞“自治”

联合街上有南阳女子中学旧址,为上世纪二十年代杨鹤汀创建,如今仅剩一幢两层的教学楼。单檐两层,前廊方形砖柱,砖柱间设拱形券,为近代西式建筑。乍一看并不惹人在意,细细读它,却别有一番回味在其中。在那个人们思想尚受封建礼教束缚的社会,创办女子中学,想一想便觉得杨老先生之勇气可嘉,困难,绝对不是一星半点。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有一大批抱有富民强国之志的爱国知识分子走上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杨鹤汀便是其中一员。他曾在开封创办河南农业专科学校,1908年3月创办南阳公学,并附设简师,校址在东关书院,后为南阳一中,现为市实验中学。1926年,他又应董作宾(甲骨学家、古史学家,南阳人)之请,创办了南阳女中。对此事,杨鹤汀之子杨廷寊曾作文回忆道:“那时社会上封建意识浓厚,办女学非常困难,不但资金房舍难以筹措,社会舆论的压力更需要胆量去排除。”先借张中孚(张嘉谋,民国教育家)之宅作校舍,只招来18名学生,接着又迁一次,最后迁到联合街老盐店。杨鹤汀为此曾作诗道:“三迁校舍如萍生,喜得新基待斩荆;陋室如斯且莫笑,从来白屋出公卿。”

因女子上学为当时社会风气所不容,杨鹤汀便让自己的三个女儿廷宜、廷宁、廷寓都入了学,以后也都受到了高等教育。“当时社会上有这种说法:‘杨老先生哪都好,就是让姑娘们恁大不出嫁,只是上学,不好。’杨族中有的长辈说,‘可不能叫孩子们进那兔子笼(指洋学堂)!’记得姐姐们上女中,早饭后去学校,虽距家不远,中午就送饭到校,因为当时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一般很少在街上走,有的入学后家庭又百般阻挠。”杨廷寊在回忆录中说,“新野一位姓鲁的女学生,为上学和家庭闹翻,就和我的姐姐们住在家中,放假也不回去。母亲叫给姐姐送饭时多送一些。父亲还通过多种渠道做学生家长工作。”为办好学校,杨鹤汀还到上海购置图书仪器,从外地聘请优秀教师到校任教,家里好多家具都抬到学校用。1929年南阳大旱灾,街上到处是抢馍的,南阳女中全体教工则忍饥从教。

南阳杨家大院传奇(1)杨鹤汀:从杨十四少到民国南阳知府

南阳女子中学旧址

为了实业救国,杨鹤汀曾在开封创办织布厂并任厂长。1931年,他又协助留法归来的农学家、南阳瓦店人冯紫岗创办南阳李华庄农林场,引进烟台苹果苗木,使南阳人抗战前即尝到可口的烟台苹果。杨鹤汀还从外地运来几十箱意大利蜂,请来养蜂师传授科学养蜂法,使得南阳一带也开始推广这种优良蜂种,原来的土法养蜂也改为分箱养了。办了这些利乡利民的事,杨鹤汀自己却是两袖清风。

说起南阳的地方自治,我们难免会想到别廷芳、彭禹廷等人。事实上,杨鹤汀也办过地方自治。1932年前后,全国不少地方实行了地方自治。河南镇平、内乡、邓县、淅川四县由彭禹廷、别廷芳等人办了“宛西自治”,南阳县自治,为首者是杨鹤汀和朱肇生,主要任务是重新丈量地亩,核清各乡人口及土地数量,作为合理摊派依据。团练武力,以防匪患。

杨鹤汀主要负责丈量土地。此事极大地震动了蒙瞒地亩的豪绅地主们,他们制造舆论,到处张贴无头帖子,声称要杀猪(朱肇生)宰羊(杨鹤汀),杨家也经常接到恐吓信。但耿直的杨鹤汀对求情者仍断然拒绝,对送礼者叫家中人将礼品扔到门外大路上。后来,支持杨鹤汀办自治的国民党官员刘镇华离开南阳后,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以清查账目为名,将杨鹤汀软禁起来。杨廷寊在回忆录中说,“记得那时父亲也常回家,但后边跟着两个便衣人员,后来没查出什么,就不了了之。”

南阳杨家大院传奇(1)杨鹤汀:从杨十四少到民国南阳知府

满怀爱国激情,暮年仍壮志不已

越整理杨家资料,越发觉杨鹤汀其人“趋时、革新”的鲜明特点:清廷腐败,他就加入同盟会反清;袁氏当国,他又愤然辞职办教育办实业;对国民党当局失望,他慨然拒绝登记国民党员,并积极支持次子的革命活动……杨老先生简直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典范,当然,这也源于其正直清明、磊落爱国的本性。念及此,眼前总不由浮现杨老先生那张流传甚广的白须照片,洞明、睿智、豁达,慈祥中带着坚毅,淡定中透着刚强。

1935年秋,杨鹤汀次子杨廷宾和王正朔、王正今、曹云阁等中共地下党员在南阳一带从事革命活动,受到杨鹤汀的关照和掩护,并在他的全力支持下,杨廷宾为鲁迅先生拓印南阳汉画,七八个拓工住在杨家赶制拓片。1937年抗战开始,杨鹤汀满怀爱国激情回校动员女中学生投笔从戎抗击日本侵略者。当他听到抗日前线传来捷报,又得知次子杨廷宾奔赴延安投身抗战后,十分欣慰地写下:“万物纷纭天地间,方知松柏耐岁寒。樗木偷生岩穴下,心随桃李仰高山。”1942年秋,国民党河南省党政军伏牛山工作团在南阳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杨鹤汀愤然抨击当局“一派胡来”!国民党党部要他登记国民党员,他申明:“我早已被清党,不是党员了。”拒绝登记。

抗战胜利后,杨鹤汀就任国民党南阳县参议长,在中共南阳地下党影响下,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但终因不与贪官污吏合流,于1947年初,辞去南阳县参议长之职,离开家乡,赴南京长子杨廷宝处。”《南阳文史资料》如是载。但他终究是一位壮志不已的“战士”,抗美援朝时,他已古稀,送长孙杨士莪参加海军、次孙杨士芹参加空军时,也毅然请缨欲参加前线医疗队,并为此挥毫作诗:“我生七十六年春,敌友双方认识真。抗美援朝申正义,保家卫国是当仁。海空孙辈已投效,医疗队中愿步尘。为问从军志所在,快驱强寇安东邻。”

杨鹤汀晚年致力于岐黄事业,为弘扬祖医学,他把医圣张仲景的两部巨著用白话歌诀译成《伤寒论浅歌》和《金匮浅歌》,并作两序,便于后人学以致用。2013年,其三子杨廷寊和长孙杨士莪将两部歌诀手稿捐赠给南阳医圣祠珍藏,“两序”也勒石立于医圣祠内。之后,《伤寒论浅歌》和《金匮浅歌》的手稿影印本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2013年我市举办的第十一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上推出,深受中医学界和社会各界好评。

1961年9月,84岁的杨鹤汀病故于南京,骨灰安葬在南京中华门外中国公墓,上书“南阳杨鹤汀之墓”。1994年10月,骨灰迁回南阳卧龙墓园,叶落归根,安眠故里。

南阳杨家大院传奇(1)杨鹤汀:从杨十四少到民国南阳知府

南阳杨家大院传奇(1)杨鹤汀:从杨十四少到民国南阳知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