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杨家大院传奇(3)杨廷宝:从退学生到一代建筑大师(下)

南阳杨家大院传奇(3)杨廷宝:从退学生到一代建筑大师(下)

1924年,杨廷宝在美国获硕士学位。

如果晒人生履历,属于杨廷宝的那一页无疑是璀璨闪耀的,从11岁考上河南留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到14岁考上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再到20岁考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24岁获硕士学位;从在美国上学获得五次金质大奖到主持天坛祈年殿、紫光阁等古建筑,从清华大学等国内九所高校的设计到南京中央体育场、紫金山天文台、中山陵音乐台等77项工程的设计和主持,再到几十年如一日倾力教育培养青年一代……杨廷宝一生中可圈可点的闪光点实在太多。

这位从南阳走出去、始终抱着拳拳报国之心的一代建筑巨匠,在1982年12月走完了他厚重绚丽的一生,弥留之际,还嘱咐孙儿“要热爱祖国”。他不仅热爱祖国,心底对故乡也怀着深深眷恋,尽管骨灰安葬于南京,但墓碑上依照他的意思镌着“南阳杨廷宝之墓”。关于家乡,我想他当年应该不会有遗憾,因为就在逝世前几个月,他重返阔别近四十年的故里,亲自参与研究医圣祠扩建工程,并对南阳古建修葺、市政建设等提出宝贵意见,在南阳11天、工作了10天半。医圣祠,是他辉煌的建筑生涯中亲自参与指导过的最后的作品,是他为故乡留下的厚重的封笔之作。

南阳杨家大院传奇(3)杨廷宝:从退学生到一代建筑大师(下)

在河南留美预备学校的杨廷宝,时年11岁

在清华与闻一多结为挚友

1915年考入清华时,杨廷宝14岁。但他不是考入清华的第一个年纪小的学生。在他之前,1912年,13岁的闻一多考进清华。虽都在清华,但他们原本也可以无交集的,只是,杨廷宝入校后,连跳两级,因此“跳”到了闻一多的班里与之成为同班同学,因为都酷爱美术,志同道合遂结为挚友。

当年闻一多担任《清华周刊》编委、总编和《清华学报》编辑后,就邀请杨廷宝设计版面和插图。闻一多与杨廷宝、方来等同学还发起成立美术社,积极开展美术写生活动,常在周末约一众学兄外出到圆明园遗址、城府边的清泉、稀疏的村庄去写生。据文史资料载,1921年杨廷宝毕业前夕,用钢笔速写笔法画下了组画《清华八景》,后被刊登在当年“清华”年鉴上,深受名家赞赏。

在清华上学期间,杨廷宝不仅收获了闻一多这位好友,还收获了一生挚爱陈法青(其父陈铭鉴,前清举人,精于诗词,为河南名士)。陈法青1915年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与杨廷宝堂姐和表姐为同校学友,曾在其堂姐处观赏过杨廷宝的水彩画。1919年,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组织学生到清华参观,陈法青意外地遇到了刚下课的仰慕已久的河南老乡杨廷宝。1921年夏,经双方老人约定,两人订了终身。当年秋,杨廷宝考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去美国留学,次年陈法秋从女师毕业,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图案专业。1923年,闻一多留美归来就任北平艺专教授,陈法青还受教于闻一多先生。

在美国留学的几年间,国内外朋友为杨廷宝多次提亲保媒,但都被他谢绝了。陈法青曾在《忆廷宝》中写道:“古人说‘一诺重千金’,我愿意远隔重洋,长年地等待着廷宝,是因为我倾慕他的人品,在短暂的接触中更感觉到他的诚恳可信……朋友们想给他介绍别的婚事,但他信守成约,一概婉言谢绝。这并不意味着他也为‘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所束缚,因为他回国后还曾建议我们结婚不举行仪式,表明他的思想要比常人开明得多……他信守成约,是他品德纯洁的表现,是他对未婚妻一生幸福负责的表现。”

杨廷宝在美学习刻苦发奋,常吃最便宜的饭菜,却买最好最贵的颜料绘图,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业,并用两年半的时间学完了四年的课程。那时候美国常组织建筑系学生设计方案评奖活动,杨廷宝以精湛的作品获得了1924年美国城市艺术协会设计竞赛一等奖和艾默生设计赛一等奖,引起了巨大轰动,费城等地的几家报纸都先后刊登了他的事迹和照片。他的两件设计作品还被选入《建筑设计原理》,而这部书,是三四十年代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通用教科书。

1925年,杨廷宝毕业获硕士学位,被导师——美国著名建筑师保尔*克芮留在其开设的建筑事务所工作,因他建筑设计水平日高,声望日隆,不少事务所要出重金聘用,但眷恋祖国、思念家乡的杨廷宝还是毅然于1927年回了国。

南阳杨家大院传奇(3)杨廷宝:从退学生到一代建筑大师(下)

圆庐

民国时设计了半个南京城

南京的建筑爱好者曾在全市范围内记录和拍摄了几十处民国时期的老建筑,统计后他们发现这些老建筑几乎都和一个名字密不可分,那就是杨廷宝。于是有人惊叹:看来民国时期半个南京城都是出于杨公的手笔!而杨廷宝的名气,是从张学良在沈阳招标营造公寓开始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建筑界的设计权在“洋人”手中,杨廷宝对此十分愤慨,下决心要以自己的设计为国争光。当他得知张学良要在沈阳招标营造公寓时,立即乘飞机去了沈阳。尽管他得到消息迟去得晚,但凭借高超的设计水平,竟击败了一个个外国对手而夺标,自此打破了外国建筑师垄断中国建筑的局面。 1932年初,他受聘于北平文物管理委员会,主持古城名胜的修缮,很快成为古建筑修缮专家。1936年至1939年,他相继主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9所高等学校的建筑总体规划设计工作,其成果受到教育界、建筑界的一致好评。1940年,他受聘于重庆中央大学,任建筑系教授,从这时起直到1982年,他始终未离开过教育战线,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建筑设计人才。

南阳杨家大院传奇(3)杨廷宝:从退学生到一代建筑大师(下)

中山陵音乐台

杨廷宝的名字,是与一个个大手笔联系在一起的:参与北京天坛祈年殿、紫光阁、西直门城楼、国子监等古建筑的修复,在南京设计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金陵大学图书馆(现南京大学老图书馆)等大型公共建筑,主持、参与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北京车站、南京民航候机楼等一批大中型民用建筑工程,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图书馆等工程的方案…… 成就如此,杨廷宝却说自己“天资平平、记性也不好”,“我相信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处处留心皆学问。我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带个小本子、一支笔,看到好的设计好的实例就动手画下来、记下来,日积月累很有用。”他的学生、著名建筑大师吴良镛撰文怀念杨廷宝时曾提到这样一件事: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和杨廷宝、梁思成在北京一饭馆就餐。谈话间忽见杨廷宝不断从座位上站起来、又坐下去,再站起来,后来竟从怀中掏出卷尺量起面前桌椅的尺寸、并一一记在小本子上,“他说,这套桌椅只占了极小的空间,而坐得甚为舒服,才引起了他的注意。”

1982年春,81岁的杨廷宝偕夫人陈法青回到家乡南阳,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应邀作报告、参加研讨扩建医圣祠工程的方案,并亲临工地勘察、动手修改设计方案,决定祠前建筑物用汉阙、朱雀装饰,以展示汉代古都风格,并对碑亭、大门、围墙等建筑物的细部装饰、色彩、用料等都一一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在家乡11天,他竟工作了10天半。

南阳杨家大院传奇(3)杨廷宝:从退学生到一代建筑大师(下)

北京和平宾馆

“一门两院士”的书香之家

杨廷宝的“生命在于工作”,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他还在不停地奔波。这位学至中国科学院院士、官至江苏省副省长的建筑大师,工作上是楷模,生活中的为人也值得称颂,这无疑为子女作了很好的表率。其长子杨士莪也是院士,“一门两院士”向来被传为美谈。

弟弟杨廷寊曾回忆说,杨廷宝一生勤劳俭朴,到美国留学时,母亲李氏为他做的一双紫花棉布被褥,回国时已快破了,仍洗得干干净净地带回。每次回南阳老家,总是换上便衣,扫地抹桌什么都干。80岁高龄时,仍按时上下班,除了因公务远出用车外,总是以步代车,说可以锻炼身体,“他烟酒不沾,饭食更是简单,有次来到郑州家里,给他烧了一条鱼,他说,‘这太麻烦了,给我煮一碗面就可以了。’他孝敬父母,关怀弟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谋私利,杨姓族辈中教育子女时也常以大哥作榜样来勉励。”

在长女杨士英眼中,杨廷宝是个老好人,在大人孩子面前都很和蔼。他关心子女们的健康、学习和品性修养,虽在家时间很少,但只要在家就教孩子唱歌、领着孩子画画、带他们出去玩。杨士英说,父亲很开明,从不为儿女设计前程。幼子杨士萱则为父亲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感到自豪,“父亲的敬业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求实奋进。”抗战时期,杨廷宝带着一家人回了南阳,弟弟杨廷寊回忆说,当时诸侄由大哥大嫂亲自授课,且有作息课程表,按时作息。大点的孩子,士英是大姐姐、士莪是大哥哥似乎也起到了辅导员作用,有一次老二士芹忽然哭起来,原来是尿裤了,问他为什么不到厕所,答曰大哥哥规定某点某分才准尿,“虽在战乱不安情况下,大哥大嫂仍抓紧孩子们的基础教育一丝不苟,这就让他们的孩子们基础教育扎实又养成勤奋俭朴好学的习惯,以后大都考入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等名牌大学,都有专业技能,在国内外作出突出贡献。”

杨廷宝从教几十年,培养了一批建筑精英,但他的5个子女中只有杨士萱学建筑,考的是清华大学的建筑系。长女杨士英为南京大学物理教授,次女杨士华为中央某研究所研究员,二儿杨士芹早年从军后在中科院后勤处工作。子女中成就最大的是长子杨士莪,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声学奠基者。杨士莪曾在谈及自己取得的成绩时说,这完全基于书香家族对文化对教育的重视,他说:“童年时值抗战逃难,全家人被迫多次搬迁,但都没舍得丢下那一大箱重重的、孩子们无比喜爱的书籍:童话、小说、历史故事和科普读物。”

南阳杨家大院传奇(3)杨廷宝:从退学生到一代建筑大师(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