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 他酒過三巡承包荒沙地 治沙10餘載沙漠地里築起「世外桃源」

在位於毛烏素沙漠東南緣的陝西省神木市,栽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難。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和“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啟動的號角,神木市生態協會毛烏素治沙造林基地應運而生。全國勞動模範張應龍在這裡用15年的時間讓42.8萬畝的荒沙變成了森林、牧場和農田,用一顆“將綠色奉獻給沙漠”的赤子之心,在黃沙撲面、白日慘淡的沙漠裡築起了“世外桃源”。

榆林 他酒過三巡承包荒沙地 治沙10餘載沙漠地裡築起“世外桃源”

現年56歲的張應龍,當過教師,做過打字員,還編纂過神木縣誌。1995年,受改革開放浪潮的影響,張應龍辭去神木市穩定的工作,輾轉北京、天津,最後在一家外企從基層的員工做起,一步一步升至公司副總的職位,這也為他今後治沙積累起了一筆不小的資金。“當時我一年收入22萬,在那個時候可以說是非常高的。”

“當初決定選擇在這裡種樹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覺得要是在這裡種滿樹,一定會成為神木的世外桃源。”談起自己防沙造林的原因,張應龍表示既有自己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也深受國外先進治沙模式的影響。“在外企工作的時候,有機會去德國考察,當時就對德國的防沙造林工程感到非常震撼。也是因為自己骨子裡就有那種親近自然、嚮往自然的基因,所以非常想把德國先進的防沙造林模式運用到改變家鄉生態環境上去。

2003年農曆新年,張應龍來到目前治沙造林基地所在的村子——神木市錦界鎮溝掌村,與村支書喝酒。酒過三巡後,張應龍向村支書承諾,要出資承包村裡的荒沙地。第二天村支書就當真打來電話,詢問他承包沙地的事宜。“我當時想給他們幾萬塊錢,全當扶貧。沒想到,過了幾天村支書就帶人來籤合同,非常正式。於是,自己就投了100萬元承包了19萬畝沙地。這事兒也就這麼定了下來。”

說起最初治沙的情形,張應龍到現在都記憶猶新。“最開始治沙時,這裡沒有路,汽車進不來,運磚、運樹苗、運沙全靠電動三輪車,條件特別艱苦。”張應龍說,“其實這些還都能想辦法克服。唯有風沙很難治理,那時候風沙大的要命,風一吹呼呼的,上百萬修條路,一陣大風就能吹沒了。如果治不住風沙,自己投再多錢都沒用。”

榆林 他酒過三巡承包荒沙地 治沙10餘載沙漠地裡築起“世外桃源”

為了更好地治沙造林,張應龍毅然辭去了外企高管工作,返鄉創業。2005年治沙資金越來越緊張,他又變賣家產,再投入390萬元,先後共承包了43萬畝的荒沙地。“看著自己親手種下的樹苗一天天長大,周圍的黃沙一點點變綠。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事做成功。” “其實不是我改變了沙漠,是沙漠教育了我。”15年間,張應龍失敗過、孤獨過、絕望過,但看著自己承包的沙地逐年變綠,他感慨道,“我從樹身上看到了,一棵樹都能在沙漠裡頑強生長,積極向上地生存,難道我自己就不如一棵樹,就不能在困境中堅持下去?”

15年的治沙造林也讓張應龍認識到,治沙絕不是簡單的事,要改變43萬畝沙區的面貌,僅靠他一個人很難完成。“樹木載得多了,就能互相照應、互相鼓勵,就變成森林了。我意識到,樹木要成林,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還要靠集體的力量。因此,在2006年專門成立了神木市生態保護建設協會,依靠團體的力量,讓更多人瞭解治沙文化。”

張應龍藉助協會平臺,積極開展文化公益交流活動,連續11年組織開展保護禿尾河公益植樹活動,接待國內外公益組織、科研學者等調研、參觀、考察1100多人次,先後與中央電視臺、陝西電視臺合作拍攝毛烏素沙漠尋寶記、勇者無畏——穿越秦直道等專題節目,舉辦世界小姐大賽西安賽區選手環保決賽和殘疾兒童慈善募捐活動。“沙漠裡不但要長出綠樹,還要長出‘文化’,用文化的形式感染他人,讓每個人都重視、關注生態保護。”

15年的治沙造林經歷,張應龍從林業外行逐步成長為治沙專家,從最開始的防沙治沙,到護沙用沙,再到現在的生態循環利用發展階段,他自己也逐漸琢磨出一些治沙的門道。“名為治沙,其實我們是在跟風打交道。要根據風向,合理治沙。只要把風治好了,沙子也就能治住了。”據張應龍介紹,傳統固沙手段是用柴草、粘土、樹枝、卵石等物料鋪在沙面上,做成障蔽物,保護表面的沙土不被風吹跑。他在此基礎上,做了進一步改良,網格的中間是凹下去的,慢慢沙子就堵住了風的通路。“我搭障蔽時,講究不堵要疏,降低地表風速後,就能讓沙丘逐漸變緩。”

目前,張應龍根據區域春雨少、秋雨多的特點,實行一年三季造林:春季搭障蔽、栽紫穗槐鋪底,雨季栽植樟子松,秋季栽植長柄扁桃等主打樹種,形成一套用水省、成活率高的造林新模式,治理區域的生態環境大為改觀,植被覆蓋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左右,野生動植物種群逐年增加,水源涵養能力逐漸提高。

在張應龍治沙造林基地的辦公室裡,懸掛著一副書畫作品,內容是三個字:“明兩作”。其中“明”字中的“日”字被改寫成了“目”字。問及緣由,張應龍解釋到,“白天有太陽,晚上有月亮,即稱為明。但我認為,一個人心明眼亮才是真正的明。不僅白天要努力工作,夜晚要勤于思考,還要學會用眼睛觀察,將知識經驗變成自己的智慧。”

革開放四十年來,神木市三北防護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349.8萬畝,保存面積247萬畝,保存率為70.1%。在三北防護林工程的推動下,其森林覆蓋率由建設前的11.1%上升到34.9%,淨增23.8個百分點,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而張應龍正是這一切的親歷者、見證者和書寫者。望著曾經黃沙漫天、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被自己一點一點地改變成滿目綠色的海洋,張應龍欣慰地表示,“也正是因為自己趕上改革開放的好時機,國家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林業建設,我才能在防沙造林這條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