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業額增長20,000倍,東南亞新零售「OG」有魔法?

营业额增长20,000倍,东南亚新零售「OG」有魔法?

印尼小賣部的愛豆

「OG」中文名稱是”歐記新零售”,新創立14個月的一家致力於經營東南亞市場的平臺型企業。通過賦能小微零售企業,並輔以供應鏈金融服務,實現渠道線上化。主要服務對象是遍佈東南亞街巷的攤販和小賣部。據悉,OG在2018年9月已超過月營業額22,000,000,000印尼盾(約1000萬人民幣),在東南亞後發市場是一份頗為亮眼的成績單。

营业额增长20,000倍,东南亚新零售「OG」有魔法?

自2017年10月簽下第一家合作伙伴,截至2018年9月已有超過15,000家的小賣部與OG達成簽約合作。目前這個簽約加盟的成績只是在印尼首都雅加達一個城市圈,整個東南亞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相當廣闊,OG的後勁有極大的想象空間。考慮到其高達30%的複合月度增長率,我們把OG在細分平臺中,列入觀察對象中的第一梯隊。與OG模式接近的Kudo和OK OCE,前者主要著眼於C端批零,後者作為使用公共資金的再就業項目,截止目前只有3000間店鋪的體量,現階段對OG都無法構成直接競爭。

营业额增长20,000倍,东南亚新零售「OG」有魔法?

雅加達魔法攻略

東南亞第一大城市雅加達擁有3000萬人口,卻只有1萬家便利店商超。與當地收入水平相匹配,更多佔領社區街巷的是”夫妻店”式的小賣部或者半固定的小商販,共有約9萬家,其中核心的五個城區有大約3萬家,構成了維繫這個巨型城市運轉的毛細血管。截止目前,OG與其中的1萬5千家簽訂了合作協議,對雅加達底層終端的有效觸達率超過50%。正是針對市場環境的獨特適應力,讓OG獲得了超高的增長速度。

营业额增长20,000倍,东南亚新零售「OG」有魔法?

作為中資背景企業,OG的印尼員工與中國藉員工比例卻高達35:1,這也是在短時間內實現高滲透率的核心。東南亞的互聯網競爭還遠沒到下半場,在銀行轉賬都還沒普及的狀況下,底層基礎設施的建設痛苦但是必須,自有地推團隊,自建倉儲物流,在人,貨,場的排列組合中,OG重新定義了雅加達基礎零售業的生態。從一季度的復訂率不足10%到三季度的超過30%,小微零售企業對於OG的認知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迭代。

营业额增长20,000倍,东南亚新零售「OG」有魔法?

一帶一路的毛細支點?

快速的成長背後,是顯而易見的渠道整合能力。據觀察目前OG的渠道策略還較為謹慎,握有大量活躍商鋪的供貨和數據,天然已經具有極強的議價能力。除了更深地與印尼本地上游供應鏈合作外,有一些國內知名日用百貨消費品企業與OG進行了接洽,試圖利用OG對於印尼渠道的掌控借勢進入東南亞市場。對此,我們認為,中國製造的外包轉移對象之一正是東南亞地區,上個十年出現的激烈產業競爭會不會借渠道的力量在周邊重新上演,還有待觀察。

营业额增长20,000倍,东南亚新零售「OG」有魔法?

土嗨社交有奇效?

日前OG與印尼可口可樂,金光集團,oppo等共同舉辦了東南亞第一屆商販節,戶外土嗨音樂節加上訂貨會,沒有墊場沒有套路,氣氛之熱烈卻超出主辦方預料。小賣部的店主們拖家帶口硬是把露天場地擠得比過年還熱鬧,爭相要上臺替主辦方站臺宣傳,聞訊前來採訪的央視,CNN都直呼看不懂。現場高達35%的訂貨轉化率表明OG與小賣部店主關係的構建相當成功,與國內企業常見的「家長」式導向教育不同,熱情又奔放的東南亞更喜愛基於自我表達的自發式傳播。「OG」的企業形象,除了主動的塑造外,更多是以店主們自拍發instagram和facebook的方式得到廣泛和快速的傳播。

营业额增长20,000倍,东南亚新零售「OG」有魔法?

先出海 再談活下去?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快速發展的表面之下,整個東南亞互聯網企業的水平還不高,更多的是對基礎消費缺失的補課。OG也概莫能外,無論平臺app的易用性,在線支付的便利性,配送時效性等等和國內相比都存在相當大的改進空間。不高的行政水平,高昂的流通環節成本,也對可持續的高速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風險與機遇並存是不變之理,把產能和市場向新興地區轉移,是許多產業正在發生的事實。到完全陌生的市場如何快速滲入?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切入渠道?或許OG模式是答案的一種。製造業出海大勢之下,缺乏的正是在各個細分行業出現更多類似OG的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