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两百年未能征服蒙古,为何清朝仅一招就让蒙古人口锐减9成?

在花丛中打野


提起蒙古,就不能不说到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打遍了欧亚大陆,创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当其时,整个地球都在骁勇无敌的蒙古铁骑下颤抖!可是,江河奔涌,日月浮沉,昔日的莽莽帝国,而今已经沦落为亚洲的一个积贫积弱的不大被人提起的小国家。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有人说,是清朝的一招让其衰落至此的。我对此颇有疑问。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满族人和蒙古族人联合创立的。在清朝的统治集团中,始终有满蒙两族的人。那怎么说是清朝害了蒙古人呢?

蒙古人的衰落,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信奉喇嘛教。喇嘛教本身并不会使一个民族衰落。但倘若这个民族没有自已的坚实的文化底蕴,完全痴迷于喇嘛教,那么,喇嘛教就真的会象毒品一样,使一个民族彻底丧失意志,逐渐堕落,最后沉迷不起。正是喇嘛教的不劳而获的坏风俗,吸引了众多的贪图安逸的人;而佛教的禁欲主义,又导致了蒙古的人口的衰落。

满清政府出于维护自己民族的利益,自然不願意蒙古强大,但倘若蒙古人自己不迷信喇嘛教至于疯狂的程度,自强自立,满清又焉能利用宗教削弱他。

所以,蒙古的衰落的原因,主要在自身。清朝顶多只起了一些辅助的作用。

欢迎点评。


WM晓奇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预设了答案,就是藏传佛教的传播,但答案本身就是错的。

首先,藏传佛教不是清朝给蒙古人的,而是明代同期蒙古人自己主动接受的,1578年(明神宗万历六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和俺达汗的“青海之晤”后,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开始在蒙古草原广泛传播,或者说得到尊崇的地位。

事实上,并不止黄教在扩张自己的信众,红教(藏传佛教宁玛派)也深入草原,进行传教活动。

曾经在清宫戏出现过不止一次的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嫡传,布延汗的长孙、蒙古汗国的正统可汗,拥有大元传国金玺和千金嘛哈噶喇佛像,是成吉思汗、忽必烈的正统继承人,就在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的影响下,改宗信奉了红教,引发自俺答汗时代就诡异黄教的漠北三部和漠南诸多大部落的不满。

也就是说,藏传佛教早在清朝还没有统治蒙古草原的时代,已经广泛传播,甚至成为影响政治选择的一个因素。

其次,蒙古被满洲的征服,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

这要从蒙古草原的经济地理说起。

蒙古草原实际上是一个十字路口,一个多重开口的盆地,而非人们一般理解的无限开放的大平原。

广义的蒙古草原的南界其实是东起阴山山脉,西到陇山的绵延山脉,也就是明长城一线,漠南和漠北,是通过千里戈壁滩中的几条固定通道联通的。

北方则是西伯利亚的茂盛丛林以及南北贯穿的诸多河谷地带,西方则是阿尔泰山的阻隔,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而东方,则通过大兴安岭南段的缺口,可以进入东北的平原地带。

在成吉思汗的时代,金朝控制了南方和东方的文明区,而金朝本身又并不严禁贸易和铁器等战略物资的流入草原,这一点和辽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当时的中亚文明区,仍保留着古丝绸之路的贸易线路和繁荣,直到蒙古西征的大军大规模地摧毁了当地的水利灌溉系统为止。

也就是说,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是“世界人”,居于一个中亚—北亚—东亚的大贸易系统之中,通过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他们并不是完全闭塞的。

事实上,哪怕在西征之前,草原上的蒙古人就有信奉基督教的传统,这也是文明交流的成果之一。

而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在吸收了各个文明的成果之后,选取了最适用于军事的先进技术和组织形式,将整个由成吉思汗打碎血缘、地缘部落,“刚刚制造出来”的蒙古民族打造成为一个战争机器。

所以,战斗力超强,可以横扫东西方。

然而,在元末明初退出中原的北元势力,却完全不是这样的组织了。

一方面,当年分封在漠北的诸多宗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退化回了血缘部落;另一方面,草原上薄弱的产出已经不足以支撑元朝朝廷这样庞大的脱产组织。

最终,政治和组织敌不过经济的退化,只能随之退化,到达延汗的时代,对于草原上蒙古汗国的组织,进行了重构,重新退回到游牧国家的形态。

然而,游牧国家的中央集权需要定居农业的支撑,至少,需要与定居文明的规模性贸易维持,而大明朝对于北方的对手,施行的是分化瓦解式的手段,坚决不与蒙古汗国的“中央妥协”,而宁可与其中的“地方势力”——俺答规模互市,并默许其河套地区大规模“板升地”的存在,也就是汉人移民的农业区。

正是由于这样的状态,此时的“统一”的蒙古汗国形成了尴尬的事实性分裂。

西方的中亚道路不通,被卫拉特蒙古占据,东方和南方的文明区,全部掌握在敌对的明朝手中,蒙古汗国的“存在”由于经济上的无力,本身就只能不断地发生组织性退化,最终停留在部落联盟的层次上,不再是强悍的中央集权军事帝国。

对于某些人最关心的战斗力问题,其实,蒙古人在面对明朝的战争中,战斗力已经急剧削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穷。

真正的职业骑士和武士,除了铠甲、刀枪之外,从小到大的训练和培养,都是靠钱、靠物资堆起来的,不是一句生在马背上就凭空得来的。

皇太极时代所面对的蒙古,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部落联盟,而他进行的“掏心战术”,不断地追杀“正统共主”林丹汗直至其妻子投降,最终获得草原各部的臣服,恰恰只是对一个部落联盟的征服,而不是对一个强大民族国家的征服。

有人问,团结起来抵抗不行吗?答案就是:靠什么团结?用什么团结?不存在的。

第三,清朝对蒙古统治真正的杀招是什么?

清朝对蒙古统治实际上是组合拳,一方面划分旗地,也就消灭了部落崛起扩张的可能性,同时基本隔绝了交流;另一方面,采取要点驻军的手段,对事实上的经济和交通中心进行掌握,从而保障统治的可触达。

至于其他的盟会、朝贡,甚至文化手段,都是小伎俩。

真正的杀招,来自于商业。

比如乾隆年间崛起的大盛魁,在蒙古草原上广泛活动,彻底占据了各个半固定居住的蒙古部落的商业活动,又用商业交换和高利贷,将所有产出绑住,形成一个真正的经济统治。

而大盛魁的年收入,能够达到3000万两白银,几乎赶上当时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可想而知,这部分财富如果由一个“统一的”蒙古集权国家来控制,会产生怎样的军事化学反应?

而这个大商号,一直依托清朝的军队和政治特权,直到徐树铮再次收复外蒙古失败为止,方才彻底衰落。

可见,经济手段,才是真正的终极杀招,当然,如果没有清朝一系列的统治组合拳,这种经济手段也无法发挥,所以,实际上是互为表里的。

而那些认为光一个推广喇嘛教就能让数百万蒙古人俯首帖耳,甚至再也不复英勇善战的想法,可谓愚不可及。


刘三解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清代蒙古的衰败,不是满清厉害,是时代不同了。

第一,蒙古已经没有成吉思汗了。

蒙古早在明末就已经大分裂,各部落实力都很虚弱,还互相仇杀。

即便很强的蒙古部落,一次最多出动数千骑兵。

这相对满清动辄数万精兵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很容易就可以打垮。

第二,蒙古骑兵越来越不行了

随着火器的逐步普及,蒙古骑兵引以为自豪的骑射不行了。

以八里桥战役为例,数千蒙古骑兵被英法联军打的全线溃败,后者伤亡不过几十人,等于没有伤亡。

清军火器虽然没有英法联军那么多,但火炮和火枪还是保持一定数量的。

至鸦片战争前夕,清军共拥有火炮十一万四千零九十一门,火绳枪二十六万两千三百六十五支。

第三,蒙古人的宗教导致人口巨减

蒙古人从明末开始狂热信仰藏穿佛教,哲布尊丹巴活佛和章嘉呼图克图活佛成为内外蒙古实际上的皇帝。

在狂热宗教下,蒙古男人大量成为喇嘛,并且以此为荣,每家至少1人。

喇嘛虽然受各种优待,但不能结婚,不能生育,导致蒙古人口巨减。

人口减少,使得蒙古越来越虚弱。区区一二百万人的蒙古,已经无力和人口高达三四亿的满清对抗。

第四,蒙古王公多被满清笼络

蒙古王公最高层基本都和满清皇族通婚,成为一家人。

既然是一家人,变相获得各种特权,还拼什么命呢?


以上4种,蒙古人就不行了。


其实,随着新式火枪和火炮的出现,蒙古骑兵早就完蛋了。到了机枪出现后,蒙古骑兵也就成为活动的靶子而已。


萨沙


明朝两百年未能征服蒙古,为何清朝仅一招就让蒙古人口锐减9成?

对于题主的问题,我觉得稍有偏颇,蒙古族肯定不是被清朝一招就放倒了的。

我是在内蒙长大的,在我看来,蒙古兄弟们虽然喜欢往多了喝,但绝对不傻。您就一招用了二百多年,蒙古兄弟们就是喝的再多,也想出破解之策了。

那为什么曾经征服世界的蒙古族,在有清一代,确实有点不灵了呢?这事儿还得仔细分析分析。

很多人都把清朝降服蒙古族的功劳,归咎于藏传佛教的兴盛

这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不能将宗教的能力扩大化。要知道,蒙古族从原始的萨满教该宗藏传佛教,可不是满族人的意志,这是蒙古人自己的选择。

自从成吉思汗创建蒙古帝国后,彪悍的蒙古铁骑就像狂风一般席卷了整个世界。但必须得承认,当时的蒙古帝国除了能打仗,文化建设实在是不值一提。别说高等级的文明特征,就连文字都没有,宗教也停留在杀生祭祀的原始阶段。

因此,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征服全世界的蒙古人,在世界各地被当地文化同化。进入中原的蒙古族接受了汉文化,中亚的蒙古族信仰了伊斯兰教,而接触了藏族之后,大量蒙古人开始转信了藏传佛教。

作为第一次蒙藏合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阔端与萨迦班智达(萨迦派,俗称花教)的凉州会盟。但必须要注意一点,元朝被重新撵到草原牧马之后,蒙古人的宗教系统退化了,重新回到了原始的萨满教阶段。

直到1578年(明神宗万历六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和俺达汗的“青海之晤”后,蒙古族才又重新拾起已被遗忘的藏传佛教。

这就是为什么,蒙古地区大多数人信奉黄教(格鲁派)而不是萨迦派的原因。要知道凉州会盟时,这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叫格鲁派的教派存在。

俺达汗画像

随着俺达汗对藏传佛教的推崇,大量蒙古人成了佛教信徒,尤其是《阿勒坦汗法典》、《喀尔喀·卫拉特法典》的颁布,从法律上约定了佛教的国教地位。

法典不但规定了僧人的来源:“十人中必有一人献身于佛,但此人的亲戚可用牲畜赎回献身者,是王公则出牲畜五头,是平民则出牲畜三头”。还详细规定了僧人的特权,“向喇嘛及班第(上层喇嘛的徒众)征用大车者,处以母牛一头的财产刑,将献佛之马用于运输贱役者,处以马一匹的财产刑”“掠夺僧侣所属爱马克者,处以铠甲百领、驼百只、牛千头之财产刑”。

但有意思的是,几十年过去后,并没有证据表明,蒙古地区的人口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因此,满清只是借助宗教的手段来消磨蒙古人,而不是仅凭这一招就化解了蒙古人的威胁。

但公允的说,佛教的繁盛确实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清朝初年,各部统计的蒙古族人口约为216万人,到了清末,仅剩下171万人。

要知道,当时清朝整体人口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唯独蒙、藏这两个佛教繁盛的地区人口增长停滞。藏地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人口增长历来都比中原缓慢,但蒙古地区则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

大量的僧伽阶层确实对蒙古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止于人口的减少,还在于寺院供养也是对社会财富的集中再分配。可惜这种分配,越来越呈现向少数人的聚集。

有资料记载,每个蒙古僧伽平均每年要有二三十两白银的供养成本,和当时要上战场搏杀的八旗兵基本上一个收入水平。如果按此数据计算,蒙古地区每年都要为此支付1250万两白银,平均每户牧民每年都要承担8两左右的白银。

应该公允的说,满清政府是通过尊崇佛教的手段,成功的将蒙古人民进行了人群划分,将整个蒙古划分为僧人和俗人两个部分,并通过鼓励供养的方式,诱导了大量蒙古人投身于宗教团体。
网上传说,清朝逼迫蒙古家庭三个儿子中,必须有一个出家的传闻,肯定是胡扯,没有任何一部蒙古史书有过类似记载。

不需要奋斗就能拥有衣食无忧的生活,又有多少人会拿起刀来拼命呢?

另外,满清政府对蒙古地区大活佛的册封也有着政治考量,本来整个蒙古地区都以外蒙(喀尔喀蒙古)的哲布尊丹巴活佛世系为尊,但公元1693年(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将章嘉呼图克图活佛世系扶持起来,命其命其掌管西藏以东格鲁派(内蒙古地区)。这实际上,摊薄了外蒙活佛世系的权利。

章嘉一世

除了宗教手段之外,清政府还使用了行政的手段,来削弱蒙古地方势力,这便是“盟旗制度”

作为清王朝治理蒙古地区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蒙古盟旗制度从1624年(明天启四年,后金天命九年)开始实施,至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东归全部入旗为止,历时147年,方告全部完成。

盟旗制度有效的解决了,之前各部蒙古部落首领权利过大的问题,将各蒙古王公都按旗划分了固定的牧区,割断了各部之间的传统联系。

更重要的是,从前从属于一位首领的大部落,被划分为好几个旗,每个旗都有各自的札萨克(执政官),直接向清政府负责。

在编旗的过程中,遵循如下原则:
1、原来的领主能否成为扎萨克,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原来的成分,还要考虑其政治表现,如对清土朝的效忠程度、贡献大小;

2、编制户口时要重新考虑,使之大体均衡,以防有一些封建主实力太大;
3、编制牛录,基本是按照整齐划一的标准进行,使之更像军队,这样更加容易指挥;
4、登记户口,保证兵源;
5、牧地一经划定,不得私自更改或越界有亩,违者要受到处罚。

盟旗制度实施后,迅速有效的瓦解了蒙古大部落的固有势力,将中国历代政府都异常头痛的北方边患化解于无形。

以至于,连长城都失去了意义,难怪大麻子康熙帝曾颇为自诩的说:“普秦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恩施于喀尔喀,是指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当然了,作为一项历时百年的政治制度,不是我们三句两句就能讲透彻的。这个政策的内容和意义足够写一本专著了,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可以看《清代蒙古族盟旗制度》这本书。

如果简单点说,清政府的蒙古盟旗制度是另一套人群细分政策。将整个蒙古族部落打碎,分化在一个个稀碎的牧场藩篱之内,让这些奔驰的烈马,失去了纵情驰骋的辽阔草原。

另外,这个政策还有一个令人细思恐极的内核,指定这一政策的政治家对于蒙古人的性格特点掌握之透彻,实在令人发指。

要知道,蒙古族兄弟们自古以来就不太团结,各部落之间的掠夺和仇杀司空见惯,大部落正是用这种优胜劣汰的方式壮大自己,最终便会出现,成吉思汗这样的英雄人物和蒙古帝国这种庞然大物。

但你不能说,这是因为蒙古人性格上有什么缺陷,而是草原的自然环境造成了这种情况。随时随地的游牧生活,让草原民族难以固化,各部落之间相距甚远,谈不到有什么亲情和睦。而且,游牧的生活,抵御灾难的能力极为有限,一旦发生灾害,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所有人都会拿起武器,去掠夺别的部落和国家。

既然这样,那就一种划分牧场的方式来固化民众,让牢牢依附某一特定区域,这样彪悍的蒙古人便和农耕文明的汉人没什么区别了。失去了驰骋的草原,在烈性的骏马也得低头。除此之外,满蒙通婚、分化拉拢蒙古王公等等,都是清朝对蒙古使用的手段。正是在这些手段叠加作用下,清朝成功的化解了北方的边患。

独立思维、个人视角,我是头条号“藏地读行”,期待您关注!

各位爷,您要是看着觉得还中,要不尝试点个“赞”?!

我用人格担保,点了绝对不会怀孕!哈哈哈!


藏地读行


之前坐火车路过内蒙古和外蒙古,两地的风景和人文都有很大差别,内蒙的人明显要多很多,而在外蒙,即使在首都乌兰巴托,感觉人也不是很多。从乌兰巴托驶出,路过的蒙古城市感觉都是人烟稀少,倒是沿途的风景显得磅礴。火车在山野中行驶,依稀可以见到一些萨满教建筑的残留。


蒙古人口的减少,主要发生在清朝年间,特别是康乾盛世时期,人口不增反降,而且是比较急剧下降的原因有多个,但最关键的因素是藏传佛教的盛行,以及清政府对藏传佛教在蒙古的激励。

平定了噶尔丹的叛乱,蒙古基本也被清朝收拾得差不多了,从13世纪就有藏传佛教渗透到蒙古,等到清朝在蒙古大力推行藏传佛教,蒙古人的血性,乃至萨满的那种神圣之战,慢慢被“阉割”干净了。除了血性的消散,佛教男子基本都是不婚的,当时蒙古有将近一半的男子入藏传佛教,人口减少是必然。即使到今天,蒙古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仅仅有不到三百万人口。

你觉得蒙古人现在的血性如何?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老李有刀


我们先来看一下明清蒙古族人口数量变化情况,看到底是不是减少了9成。

根据《民政部户口调查和各家估计》记载,1911年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口为110万人。冯玉祥曾于1926年考察外蒙古,他说“在满清长期统治之后,今已减少至五十万人。”

这个数字基本可信,所以清朝末年蒙古人口为170万人左右。

如果这170万人是锐减9成之后的数字,那么明朝时期蒙古人口当为1700万人。以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蒙古地区想养活1700万人简直是天方夜谈。实际上,清朝初年蒙古人口不到300万,所以说清朝时期蒙古人口锐减9成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最多减少了5成左右。

但是,清朝人口数量较明朝增长了几倍,而蒙古族人口却在下降,这确实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

再来说清朝是如何控制蒙古族人口的

一、利用蒙古各部的矛盾,征服蒙古。明朝在初期和明英宗时期对蒙古主动出击过,但效果甚微,明英宗甚至还被俘虏。所以明朝在余下时间选择被动防御,修长城,设九边,随着明朝统治的腐朽,也就只满足于保住长城以南的领土罢了。

明末,蒙古诸部分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部。其中漠南主要分为科尔沁、察哈尔和土默特三部。清朝(后金)崛起后,拉拢相近的科尔沁部,而明朝为了制衡后金则拉拢最为强大的察哈尔部。1632年,后金和科尔沁联军大败察哈尔部林丹汗,占据其都城归化城(呼和浩特),土默特归降后金,林丹汗出逃青海,两年后病死。1635年,后金彻底消灭了林丹汗残余势力,统一了漠南蒙古。

1636年漠北蒙古(喀尔喀)惧于清朝的势力,遣使进贡。而后漠北蒙古发生内讧,1688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趁机进攻漠北,漠北蒙古诸部大败,正式归顺清朝。自此清朝和准噶尔部进行了长达70年的斗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最终于1757年彻底消灭了准噶尔部,基本完成了对境内蒙古部落的征服。

二、通过蒙八旗和盟旗制度分化蒙古诸部。清朝对蒙古诸部是区别对待的,漠南的待遇最好、漠北次之、漠西最差,因为这样可以防止他们联合起来。漠南又属最早归顺的科尔沁部关系最为亲密,清朝皇室和此部有联姻的传统,比如著名的孝庄皇后就是科尔沁部的。

对蒙古诸部的区别对待是通过蒙八旗和盟旗制度体现的。蒙八旗就是把科尔沁部按八旗制度编为蒙八旗,让他们成为体制内的人。而后在其余漠南、漠北、漠西诸部实行“盟旗制度”。清朝为各旗划定疆界牧场,防止他们内讧,又任命忠于清朝的人为旗长或盟长,或从中央指派大臣为盟长,对蒙古进行统治。事实证明,这种统治是很有效的,清朝既拉拢了蒙古上层,又分化了他们的势力,让他们很难形成抗拒中央的统一力量。

三、宗教控制。分化了蒙古各部的势力,清朝还是不放心,清朝还要控制他们的人口,这个终极手段就是喇嘛教。

《冯玉祥自述》中,这样写道:“满清利用喇嘛教以统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简单说,就是蒙古家庭只有一个儿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的儿子必须要去当喇嘛。为了让蒙古人愿意当喇嘛,清朝大力推崇喇嘛教的地位,并提高喇嘛的待遇,所以蒙古人都争着当喇嘛。这样一来,蒙古族人口就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很难有提高,甚至出现了降低的趋势。


石头说历史


现在的蒙古人热情好客,但是在历史中蒙古人却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他们的作战风格游离不定、全民皆兵,就连一个女人体格都比中原王朝的男人健壮,因此在他们的骚扰下,中原王朝对他们头痛万分。

满清虽然早早地和蒙古人打好了关系,没有受到太大的威胁。

但是他们却地深刻知道着蒙古人的历史,知道蒙古人的身上蕴含着多么强大的威胁,所以他们才会为了防范蒙古人,做出了很多绝户计划针对蒙古人。

蒙古帝国的崛起

在说到满清统治者的绝户计划之前,我们得首先来了解一下蒙古人的历史。

在宋朝时期,我国正处在一个相当于南北朝的格局中,无论南宋还是北宋,他们都只占据了南方的国土。

当时统治北方的分别是辽朝和金朝,辽朝是唐朝之后的契丹人建立的,金朝是击败辽朝的女真人建立的。

虽然那个时候蒙古人也不是特别强大,但是辽朝、金朝却一点都没有小看那时候的蒙古部族,他们为了减少蒙古人的威胁,经常会派出强大的骑兵去猎杀蒙古人男子。

这种状况在成吉思汗出现后得到了改变,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族,并将他们打造成了一支全世界无敌的军队。

然后在成吉思汗以及他子孙们的率领下,当时人数只有几十万的蒙古军队在我国境内一路消灭了西夏、金国。

占领了俄罗斯、中东很大的一块土地,兵力触角接触到了欧洲、非洲,由此缔造了一个古代历史中空前强大的帝国。

在蒙古攻打当时整个已知世界的时候,他们把屠杀带到了世界各地,当时只有他们屠杀别人,而再也没有以前别人屠杀他们的屈辱。


蒙古帝国和元朝的区别

到了成吉思汗孙子这一代的时候,蒙古帝国分裂了,蒙古人也由此分成了好几个部分。

在当时的蒙古大汗死去之后,因为其他继承人都在攻占欧洲、非洲,距离实在太过于遥远,所以当时正在我国北方筹备对南宋战事的忽必烈凭借着自已离蒙古本部距离较近的优势,夺下了蒙古大汗的位置。

在忽必烈成为大汗之后,其他人是很不服气的,因此在一番征战之后,当时人数不足百万的蒙古人分裂成了五个部分。

其中忽必烈是最正统的蒙古大汗,他所占领的地盘包括了当时我国的北方到蒙古本部以及俄罗斯一部分。

而忽必烈之外的其他四个人,他们分别在俄罗斯以及中东建立了自己的汗国,与忽必烈分庭抗礼了起来。

在忽必烈占领了南宋之后,然后才出现了我们所说的元,说到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下,元和蒙古帝国是有区别的。

蒙古帝国代表着的是一个空前强大的概念,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国。

而元是一个以我国为主体的中原王朝,虽然要比现在大上不少,但是面积只有1300万平方公里,连现在的俄罗斯都比不上。

蒙古人强盛时期的崩塌

其实不仅仅只有元朝在享受了安逸之后崩塌了,当时蒙古人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其他汗国在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因为安逸失去了强大战斗力的情况下,他们纷纷被当地人给推翻了。

其中元朝在被推翻后,他们并没有被全部消灭,在明朝建立之后,他们逃回了蒙古、逃回了荒莽的草原中,然后建立了北元。

凭借着游离的作战风格,成为了明朝的心腹大患。

因为草原的生活条件困苦、经常要面对各种天灾挑战的原因,蒙古人虽然历经了几百年的时间,但是在清朝初年的时候他们的人数却是没有增长太多的,与我们相邻的蒙古人口仅有200多万人。

清朝皇帝以史为鉴

清朝取代了明朝之后,他们不像蒙古人那样抵触中原的文化。

他们虚心接受起了中原文化的各种制度,也深深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强大,然后他们以史为鉴,创造了一个有利于他们的王朝。

首先他们吸取历史中各种各样的教训,将整个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在了自己的手中,因此成为了我国历史中皇帝掌握权力最集中的王朝。


不过由此换来的是清朝普遍的勤政,为了维持权力的高度集中,清朝皇帝每天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处理政务、为了防止自己子孙后代的皇帝中出现明朝皇帝的奇葩行为,他们也制定出了很严格的规定。

限制了后代皇帝的很多行为,这才使得清朝的皇帝中很少出现一些荒唐的人物。

正是因为他们非常善于从历史中寻找教训,所以历史中普遍不安定的蒙古人被他们当成了心腹大敌,为了防止蒙古人终有一天把獠牙对向自己,清朝就做出了他们的针对计划。

满清皇帝通过喇嘛教强行控制蒙古人口增长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对喇嘛教在蒙古的加强传输,在清朝之前,喇嘛教就已经在蒙古有了一定的市场,在满清的强制手段以及甜头下,喇嘛教在蒙古人中流传得更加深远了起来。

当时在满清制定的规则下,喇嘛在蒙古人当中拥有了很崇高的地位、享受到了非常好的福利,所以当时即便满清皇帝不强迫,有很多人也是乐不得去当喇嘛的。


首先喇嘛的传入会使蒙古人的性格变得温和,会使他们褪去深深植在血液中的暴戾。

与此同时,也因为喇嘛不能结婚生子,所以造成了蒙古人口的大规模停滞不前。

当时清朝人制定的规则非常严格,在他们的规定下,无论蒙古人生下多少个儿子,他们中都只有一个人能传宗接代,其他人都得去当喇嘛。

民国军阀冯玉祥曾经统治过一段范围内的蒙古,据他的回忆称,蒙古人如果有八个兄弟,那就得有七个人去当喇嘛,如果有四个兄弟就就得有三个人去当喇嘛。

正因为在这步非常狠毒的方法下,蒙古人从清朝开国开始,人口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两三百年的历史中减少了几十万人。

从清朝早期的200多万到最后的100多万,蒙古的人口是呈现一个负增长趋势的。

这就是蒙古人口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不过对于提问中所提到的九成人口,如果从单纯的人数上来说,蒙古人实际上只减少了五成,但是如果考虑到被消减的人口增长数量,那九成人口应该是说得过去的。

满清皇帝对蒙古人的文化抑制

当时清朝除了在人口上针对蒙古人之外,他们在文化上也严格限制住了蒙古人。


当时工业时代还没有大规模开启,所以当时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可以说得上是非常先进的,满清统治者在接受我们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对这一点深有感触。

所以为了防止蒙古人吸取中原王朝的文化变得强大起来,所以他们严格禁止了蒙古人接触我们的文化。

不让蒙古人接触中原王朝的各种知识、不让他们学习汉字、也不让他们随意地和汉人接触。

正是在这重重的限制下,蒙古人在历史中对中原王朝所产生的巨大威胁被满清皇帝和平消弥了,不过这并不代表着我们的边境就安稳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继承了蒙古人凶悍的俄罗斯人

蒙古人的威胁消失后,俄罗斯人的威胁却开始骤然增强起来。

俄罗斯人在历史中性格非常的温顺,与古代我们的祖先一样都处在农耕社会中、极其的逆来顺受,与现在战斗民族的凶悍性格有很大的区别。

不过俄罗斯人在被蒙古人侵略之后,或许是受到蒙古人影响的原因,他们的性格开始发生了跳楼式的转变,他们的性格变得非常凶残暴戾起来。


在他们推翻蒙古人之后,他们完成了他们历史中从未有过的统一,于是他们凶狠的獠牙开始对四周露出了危险的光芒。

不仅是清朝的土地受到了他们的威胁,俄罗斯在历史中也和欧洲发生了非常激烈的冲突。

或许可能我们现在想象不到古代蒙古人的凶悍,但是只要大家对比一下古代、近代史中俄罗斯人的凶悍,那大家可能就会有所了解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俄罗斯人就是古代蒙古人凶悍精神的接班人。

所以说这就是清朝能彻底征服蒙古人、并使蒙古人口增长率大规模减少的原因,清朝皇帝双管齐下,他们大规模向蒙古输送了能减少人口增长、使他们性格变得温顺的喇嘛教,抑制了能使他们脱离野蛮、走向强大的文化,然后再加上他们和蒙古人有着一样的作战风格,能轻易地对付蒙古骑兵,所以最后蒙古人才被他们征服了。


孤客生


清初时,蒙古大约一百万的人口,后来在清朝皇帝“满蒙一家”的“特殊照顾”政策之下,蒙古族在辛亥革命只是只有区区一百万人。对于这个流着成吉思汗血液的彪悍民族,清朝放弃了对于汉人的强压政策,而是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形式,在行动上限制他们,在思想上愚化他们,让整个蒙古远远落后于其他民族,最后只能面对族人凋零的结局。

蒙古人的战斗力曾经让世界为之心惊胆战,成吉思汗带着他的子孙横扫欧亚大陆,即便后来蒙古帝国分崩离析,他们仍是草原上的狼王。明朝时期汉人别说是想要征服他们,甚至连大明自己的皇帝都被他们掳了去。

只是没想到这样骁勇善战的民族竟被清军吊打,连最为凶悍的准噶尔都被灭了。究其原因还是时代在发展,清军已经和汉人学习到了先进的火器和军事思想,而蒙古人还是一盘散沙,各部根本就不愿意联手抗清。

蒙古归顺大清之后,清朝皇帝放弃了以长城阻隔汉蒙的做法,而是让蒙古成为天然的北方屏障。这样一来清朝皇帝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蒙古每个人心甘情愿诚服,又不会和汉人勾结在一起反咬满清一口。

首先在地域上隔离,清朝规定蒙古人进入中原只得从山海关等六处关隘入关。他们将蒙古来往中原的好路都封死了,只留下几个险要的关口,让蒙汉两族人的交流减少到最低。同时清朝皇帝不允许满族人使用或者学习汉文,甚至连起名字的时候有汉字的意思都会受到重罚。两组人不得经商,不得交流文化,蒙古人听汉曲都是违法的。

为了让蒙古族一直保持着原始落后的放牧生活,清朝皇帝禁止他们建造房屋,将他们的视线困在草原之上,永远只能做井底之蛙,让他们三百年都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在思想上,清朝皇帝运用藏传佛教愚化蒙古人。康熙之后,清朝政府大兴土木,在蒙古大建寺庙,并且对于出家的喇嘛们政策优待,不仅可以免除兵役、徭役还可以免除赋税。迫于生计的蒙古族男子们纷纷前往寺庙出家,吃斋念佛成为了这些主要战斗力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长此以往,蒙古男人身上的血性渐渐没有了,最严重的是大量充当劳动力的男子遁入空门,女人们都找不到丈夫,整个民族的繁衍生息都成了问题。所以后来很多学者将蒙古人从血性到文弱的变化归功于喇嘛教,但是对于当时落后的蒙古来说,喇嘛教为他们带来了文字,消除了他们自成吉思汗时代以来的侵略性,对于蒙古人来说不一定尽是坏事。

所以,蒙古民族的衰弱并非全是喇嘛教的责任,而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大潮之下,这个民族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沉痛的过程。满清政府坚持了三百年的愚化政策十分高明,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化解了这个民族的战斗力,让这个民族自上而下沉浸在虚无缥缈的往生梦想之中,敲碎了这只草原狼王的尖牙。

以上


木剑温不胜


有网友问:明朝两百年未能征服蒙古,为何清朝仅一招就让蒙古人口锐减9成? 我们就以中国人口史作为资料来源,来看一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在明朝的时候,在内外蒙古的人口其实只有近百万。其中鞑靼10万人口,全宁,开平附近10万,东胜,云川,宣德附近15万,河套地区12万……

1661年,蒙古人口确实降低到了70万,那是因为,大量人口被满清编为军队,带领入关。到1911年,内蒙人口则为150万,实际蒙古人口是上升的,并没有下降90%。

而在清朝真正人口锐减的蒙古部落,实际上是新疆的准葛尔蒙古,他们从圣武记记载的60多万人口,大幅度降低了,其中40%因为疾病死亡,20%逃入俄罗斯,30%死于战争。但是当7万厄鲁特蒙古迁入以后,与残余的准葛尔蒙古一起到1785年恢复到了41万人口。

清朝是不可能让蒙古人口大量减少的,首先是,蒙古人是清朝最重要的兵源。这一点我们从清朝在战争当中,抽调的蒙古部队的人数,就可以看出来。天聪九年八旗蒙古正式编立时,共有蒙古兵丁 16956 人。

到第2次鸦片战争,清军在大沽口炮台,山海关,张家口,张家湾和八里桥,也部署了超过2万蒙古士兵。可见,蒙古军队的人数,与清朝初年相比,数量并没有下降。

另外,清朝在内蒙古封了49旗,蒙古札萨克与八旗蒙古并不存在统属关系,旗长仍有贵族世袭,因此人数也多寡不一、不相一致。这些旗主的实力,都无法挑战清廷。

蒙古人口增长缓慢,主要是生活方式的问题。比如,4亩耕地就可以养活一个农民,50亩耕地,可以很好的养活一家农民。但是一户蒙古游牧人需要的土地面积则百倍于这个数字。


深度军事


这个题目就是错误的,一般来说,题目会把回答引到“信仰喇嘛教使蒙古人失去战斗力”这个观点上,但是根据历史,这个观点基本上就是胡扯。

明末的蒙古

明末,蒙古分裂为漠南、漠西、漠北三部分。

漠南蒙古的地理位置大概是现代的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当时存在两个强大的部族——科尔沁和察哈尔。后金和科尔沁部结盟,重点打击察哈尔部,最后察哈尔部的首领林丹汗几次战败后病死在青海大草滩,其余势力也被后金武力征服,漠南蒙古诸部落承认后金皇帝皇太极为统治者。

漠北蒙古也叫喀尔喀蒙古,其地理位置大概是现代的蒙古国,主要有三个大部族——土谢图、札萨克图、车臣,后来成和后金缔结了每年进贡白驼一只、白马八匹的“九白之盟”。

漠西蒙古也叫厄鲁特蒙古,当时统治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新疆、青海和西藏,主要有五个大部族,杜尔伯特、和硕特、准噶尔部、辉特,以及明代崇祯年间西迁、清代回归的土尔扈特部,以和硕特为盟主。清代入关之后,漠西蒙古的首领固始汗表示归顺。

这一时期,漠南蒙古基本上纳入后金-清的版图,漠北和漠西蒙古还是朝贡关系。


清代蒙古部族的动乱

漠北蒙古在清初发生动乱,扎萨克图汗在动乱中身亡,当时清朝皇帝康熙派特使重建三大部落。后来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偷袭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战败。清军在乌兰布统击败准噶尔叛军之后,康熙召开漠南漠北蒙古王公大会,会上漠北蒙古放弃原有统治体系,接受清朝统治规则,正式进入清朝版图。

清初,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击败漠西蒙古盟主鄂齐尔图汗,占据新疆和中亚部分地区建立准噶尔汗国对抗清朝。清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才将准噶尔汗国彻底击败。

准噶尔汗国的分裂


康熙末期,漠西蒙古治下的西藏发生和硕特汗和西藏宗教系统的政教纠纷,和硕特汗控制西藏之后,青海诸部落不服,反抗和硕特汗的统治。动乱平息之后,准噶尔汗国派兵入藏攻占拉萨,杀死和硕特汗,成立亲准的傀儡政权。康熙派兵进藏平乱,重新建立西藏政局。后来雍正初年,青海的和硕特部再叛,最终被清军镇压,青海和西藏彻底评定。

清对中国的统一


清对蒙古的统治制度

综上所述,从后金努尔哈赤直到乾隆,清朝花费了六任皇帝、近150年的时间才彻底平息了蒙古的叛乱,将蒙古纳入统治,建立了一套统治制度,主要是蒙古八旗和蒙古盟旗制度。

将早期加入后金政权的蒙古人纳入八旗建制,成立蒙古八旗,由蒙古都统管理,基本上无世袭贵族,少数世袭贵族也要遵从中央政府的管理,均定居于城市不再游牧,文化上逐渐满化和汉化;在大部分原蒙古部族中推行旗盟制度,将原来的蒙古部族组织形式——部落,拆分和确认成扎萨克旗,在数个扎萨克旗上设置盟,近似于蒙古化的郡县制度,但是不设流官,依旧用蒙古世袭贵族行政,中央排办事大臣、参赞大臣宏观管理。


清治理蒙古的经验

蒙古在乾隆时期彻底臣服之后,未有大的叛乱,经验在于

1.叛乱中央时,坚决武力打击,根除叛乱因素;

2.创立适合蒙古社会组织形态的专门制度进行管理;

3.与蒙古贵族联姻,任用有才能的蒙古人出任合适的职位,使蒙古人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并且能参与国家的管理中。

对于涉及藏传佛教的答案,大可以一笑置之,当个故事听听就行了,千万别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