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井離鄉,他們在北京的田野里培育著希望!

背井離鄉,他們在北京的田野裡培育著希望!

這是一批具有知識、眼光、技能和追求的新農人。他們中不乏海歸回國、城市青年下鄉的高學歷人士、有經營工業商業的成功者,也有進城務工、進城求學再回鄉草根農民。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裡,他們不斷探索和突破,沐浴“三農”改革的春風,傳遞滿滿的正能量。本公眾號將開設《雙創騰飛新農人》專欄,關注新農人的創業創新行動。第一期“候鳥先飛”聚焦農民工創業者,一起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聽聽他們的“雙創”故事

背井離鄉,他們在北京的田野裡培育著希望!

背井離鄉,他們在北京的田野裡培育著希望!

2009年,在距離北京500多公里外的豫北一座小村莊,七八個年輕男子正擠在一輛農用三輪車上,即將朝著他們的目的地—北京—駛去。帶著對未來生活的的嚮往而興奮不已,夾雜著因對未來無知的恐懼,他們上路了!

背井離鄉,他們在北京的田野裡培育著希望!

2016年1月在距離北京市區30公里的順義區南彩鎮順平路一側,有一處綿延數百棟溫室大棚的地方,那裡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河南、山東、河北······他們離開家鄉故土,來到北京這片異地他鄉,承包溫室大棚,種植著蔬菜和水果,為北京這個超級大都市供給著營養。

背井離鄉,他們在北京的田野裡培育著希望!

從順平路這條主幹道下來,剛行進幾百米,就會遇上一件有趣的事情。一對十多歲的姐弟正在路邊招攬慕名而來採摘草莓的遊客。見有遊客過來,他們就很熟練地來到人前,帶領著遊客走向他家的溫室大棚,還不時介紹道“我們家的草莓又大又甜呢!” 可等進入大棚後,遊客開始採摘後,就能聽到小女孩對他爸爸小聲說,“這次你得給我們兩五十啊!”哦~原來還是有償勞動啊!

背井離鄉,他們在北京的田野裡培育著希望!

進入大棚裡,一眼望去,無盡的綠色中紅星點點,鮮紅的宛如核桃大小的草莓靜靜躺在地膜上,其中不乏小蘋果那般大的草莓。恰好遇見兩個小朋友提著小籃子,在一壟壟草莓間蹦蹦跳跳,瞅見一個又紅又大的草莓就彎身把它摘下,然後放進小籃子裡。

背井離鄉,他們在北京的田野裡培育著希望!

背井離鄉,他們在北京的田野裡培育著希望!

王純發告訴記者,他是2009年來到北京順義承包大棚的,至今已經七年了。“前幾年種黃瓜和苦瓜,今年是第一年種草莓。”

“今年草莓的價格怎麼樣?”

“批發給客商的一般是20塊錢一斤,採摘的話至少要35塊錢一斤了。”

當問起今年大棚收益怎麼樣時?王純發有些不好意思地支吾說,收益還不錯。在記者的一再追問下,他才羞澀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大棚是跟公司承包的,每年光承包費要一萬元,再加上種苗、人工以及其他費用,我承包的兩個大棚光投入至少就得七萬。這一年下來一個大棚差不多淨收益五萬元吧。”

記者又追問道:“那前幾年種蔬菜收益怎麼樣?”

“跟這種植草莓差不多吧。”

背井離鄉,他們在北京的田野裡培育著希望!

背井離鄉,他們在北京的田野裡培育著希望!

在記者採訪的同時,小姐弟倆不時又引來了兩撥採摘的遊客。主人要急忙去招呼遊客,介紹價格、提供包裝盒。

記者好奇問道:“現在前來採摘的人多嗎?”

“週末人會多一點,平時比較少。前些年,有媒體宣傳過一次,漸漸地來這裡的人多了起來。”

背井離鄉,他們在北京的田野裡培育著希望!

當問起現在有什麼困難時,王純發說:“困難倒沒啥困難,草莓都是直接賣給(銷售)公司和批發商的。不過這兩年種植草莓的人多了,你看看外面這些大棚,全是種草莓的。今年草莓的價格已經開始降了,比去年能低五塊錢。”

“孩子上學困難嗎?”

“孩子現在上學不要錢,就是當時轉學籍時有點麻煩。女兒現在上小學四年級了,兒子上二年級,因為學籍不好轉,兒子還在老家上了一年呢!女兒上學倒是很順利的。”

“新的一年有什麼打算嗎?”

“繼續種草莓吧。不過,要是能和水果超市、商場直接對接就好了,雖然不敢說我種的草莓是無機的,但至少敢保證是綠色的。我這些草莓都是經過檢測的,絕對安全!”

背井離鄉,他們在北京的田野裡培育著希望!

採訪結束時,記者在大棚的一角看到了這些,簡易而混亂的生活起居。冬季,床鋪移到溫室大棚裡;夏季,床鋪移到大棚外的小屋裡。但不管棚裡還是棚外,孩子的獎狀都是貼在最顯眼的地方。背井離鄉,孩子的未來是父母最大的希望。

背井離鄉,他們在北京的田野裡培育著希望!

背井離鄉,他們在北京的田野裡培育著希望!

臨別時,記者問起當年一起來此打拼的那些年輕人時,王純發說“當年一起來的八個人,現在就剩下我和另外一個,其他都回家了。”酷暑寒冬在異地他鄉的勞作,瞬息萬變的市場,總有一些人忍不住辛苦,沒掙到錢,選擇離開了。而堅持下來的王純發已經承包了兩個溫室大棚種植草莓,另一個年輕人甚至承包了三個大棚。他們都買了車,甚至要在河北燕郊買房。

守得其艱辛,方聞得其芬芳。

背井離鄉,他們在北京的田野裡培育著希望!

記者手記

在南彩鎮這一片狹小的土地上,有二百多個溫室大棚。每戶人家都是冬季住在大棚裡,夏季搬到大棚外入口的小屋裡,他們是真正以棚為家。他們背景離鄉,在陌生的土地上耕耘,只是為了讓孩子的明天更加美好。我在他們居住的地方看到孩子的獎狀,當我問起大棚主人王純發,將來孩子高考怎麼辦?他樂觀的告訴我,“現在政策變化那麼大,說不定到時就能允許外地孩子在北京參加高考了!”我不僅被他的樂觀所感染,或許這一天不會太遠。

王純發還告訴我,當年和他一起來的有七八戶人家,現在就剩他們兩家了。但是堅持下來的他們掙到了錢,雖然種植技術都是他們自己摸索的,種植成本也越來越大了,而且農戶總是盲目的種植同樣的作物,農產品檢測力度也越來越大,但是市場對他們的認可也越來越高,生活同樣會越過越好。他無意間透露道,“去年要不是手裡一時沒那麼多現金,我差點就在北京燕郊買房了呢!”

第二次到王純發的草莓大棚時,發現他們已經開始僱傭老家的鄉親來棚裡幹活了,因為夫妻兩個實在忙不過來。當然,天氣轉暖,遊客增多,小姐弟兩的“生意”也是越來越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