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 親

太姥爺是個抗美援朝老兵。1997年他離世後不久,一位素未謀面的伯伯找到家裡,手裡攥著一張模糊不清的舊照片,嘴裡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話。因為語言不通,家人和他邊比劃邊聊。原來他就是那個太姥爺曾在戰場上救下來的朝鮮男孩。

1917年,太姥爺出生在遼寧新民縣姚堡鄉和平村,家人為他取名馮生,希望他能一生平安。太姥爺年輕時勤快能幹,為人耿直,不僅入了黨,還當上了村長。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太姥爺二話不說要去報名當志願軍。太姥姥死死拉住他的衣服,哭得撕心裂肺,剛滿9歲的姥姥緊緊抱住他的大腿,哭喊著“爸爸別走”。不少村民也堵在他的家門口,生怕戰場上子彈不長眼,他這一去就回不來了。

可性情倔強的太姥爺還是毅然加入了志願軍,帶上一塊太姥姥繡的手帕和一張全家福照片,奔赴抗美援朝戰場。

起初,太姥爺在後勤擔架隊。那時,敵機轟炸不斷,防空洞都被炸穿了,太姥爺是靠著一堵矮牆才幸運地活了下來。後來,傷員越來越多,前線的人越來越少,太姥爺又請求奔赴前線。那時他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送信,在不熟悉路線的情況下,太姥爺邊摸索邊打聽。不料突遇一架敵機偵察,一通機槍掃射,子彈就在他耳邊嗖嗖飛過。幸虧太姥爺瘦小靈活,才撿回一條命。把信送到目的地後,太姥爺一下子癱倒在地,半天都站不起來。從那以後,戰友們都管他叫“飛毛腿”。

戰爭接近尾聲,太姥爺一次清理戰場時,在廢墟中發現了一個奄奄一息的朝鮮小男孩,就把他帶回部隊,和大家一同吃住,還教他一些簡單的中文。因為不知道小男孩叫什麼名字,太姥爺就給他取名叫馮生善,希望他一生平安,更要一心向善。離開朝鮮時,太姥爺無法帶馮生善離開,就百般叮囑他要好好活下去,並把他上戰場時帶去的那張全家福作為兩人最後的信物。

太姥爺回國後,復員回到新民縣供銷社工作,過上了平靜安穩的日子。但是聽媽媽說,太姥爺還是會時常唸叨起馮生善。他一直有個夙願,就是希望有生之年能再見馮生善一面。

遺憾的是,幾十年後,兩人卻以這種方式“相見”。在比比劃劃的交流中,我們大致瞭解到,馮生善多年來一直掛念著救過自己一命的太姥爺,一找就是幾十年,終於找到太姥爺的住址。

雖然語言不通,但言談舉止間,我們完全能夠感受到馮生善對太姥爺的感激之情。天不遂人願,如果太姥爺還健在,能親眼看到自己當年在戰場上救過的孩子今天的模樣,該有多麼欣慰。

戰火無情,大愛無疆。我想,這正是對太姥爺與馮生善之間這段情緣的最好寫照。

(相甲奇、鄒 垚整理)

寻 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