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
浙江日報
刊發了文章
《龍泉基層矛盾化解引入心理服務
精準幫扶 巧解“心結”》
龍泉基層矛盾化解服務
浙江日報原文
10月10日,龍泉市劍池街道幹部餘展去找市民張雪花(化名)。不巧,張雪花去鄰居家串門了,吃了閉門羹的餘展反而很高興,懸了一年的心終於放下了。
10年前,張雪花的丈夫和獨生子相繼離世,張雪花難以接受,一下子變得很偏執。街道幹部聞訊後上門走訪,想提供幫扶,被拒之門外;請她去社會心理服務指導中心接受心理疏導,也被斷然拒絕……
失獨困難家庭、農村留守老人、涉罪未成年人、精神障礙患者是“心理弱勢群體”,各有各的心結。去年底,在前期探索的基礎上,龍泉整合全市力量,率先開啟“走出去”的社會心理防護機制。今年3月,市社會心理服務指導中心正式成立,法院、檢察院、公安、教育、婦聯等10家單位相繼設立心理健康輔導室,19個鄉鎮全部設立鄉鎮(街道)心理服務中心。
龍泉聘請113名心理諮詢師組成心理諮詢專家庫,同時吸納公益社會組織志願者、基層鄉賢和特殊人群心理服務團隊等1000餘名社會力量;各基層幹部、專職網格員在今年5月分批接受系統心理專業培訓,成為聯繫“心理弱勢群體”的前沿觸角,主動收集他們的心理狀況。一張“精準心理疏導、精準危機干預”的社會心理防護網就這樣建立起來。
“潤物細無聲”的心理疏導,不僅幫助了有心理疾病的群眾,還促進了村(社區)的平安穩定。芳野村83歲的張大爺(化名)在老伴過世後變得非常消極。街道、村幹部在心理諮詢師陳秀敏的指導下開展心理幫扶,請幾位七八十歲的老人一起到張大爺家閒聊,前後上門10餘次,慢慢化解了他的心結,也給村民們普及了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
“以前,我們只知道調解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個‘情’該怎麼掌握呢?現在有了心理學的專業知識,我們就清楚了,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已經做了20多年“老孃舅”的餘水仁說。
截至今年9月底,龍泉鄉鎮(街道)級矛盾糾紛化解成功率平均提高了3個百分點。
龍泉市新聞傳媒中心
校對 項望旺
閱讀更多 龍泉新聞網 的文章